北京市24个传统村落列入旅游开发计划

2015-11-12 02:37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本市24个传统村落列入旅游开发计划

改造后的老宅

改造前的老宅

昨天,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办的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研讨暨北京项目推介会举办,会上发布了古北水镇、灵水村、爨底下村等24个京郊传统村落的招商项目。目前,24个传统村落均已列入北京市旅游开发计划。

市旅游委副主任方泽华介绍,目前本市11个区县中,还有52个保存相对完整,并保留一定原始风貌的传统村落,此次推介的24个传统村落均为古村落风貌和古民居保护良好、旅游资源优质、民俗旅游发达,且有很高知名度又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的村落。

24个传统村落中,门头沟区有11个,占比最多。市旅游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门头沟区的传统村落在院落保护、村落肌理、村落民俗民风传承等方面保存较好,这得益于门头沟区传统村落历史传承、营建特色以及相对落后的经济和交通条件。部分村落较多地保存了一进、二进的院落,甚至还保存了三进、四进式的中式院落,例如马栏村、爨底下村、黄岭西村、碣石村等传统村落的风貌保存就较为良好。不过,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指引及投资盈利模式,只有爨底下村、灵水村等村落的旅游开发进展较好。由于门头沟区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很多传统村落原有水流逐步消失,缺水严重,原有优美的山水景致格局正在逐步衰退。

通过调查,24个传统村落中,有8个村落具有较高的旅游发展优势,分别为门头沟区马栏村、爨底下村、黄岭西村、碣石村、苇子水村,密云县潮关村、河西村,平谷区北吉山村。其未来旅游开发的需求包括完善村落公共设施及环境整治,古建筑保护与修缮,古槐古树古井维护,保护修缮传统院落。

方泽华介绍,近期市旅游委专门组织专家队伍,对重点推介的24个传统村落的传统院落留存情况、村落改造情况、村民经济状况、民俗民风情况、投资发展需求、旅游发展现状、旅游发展意愿等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建立基础数据台账。

案例

废弃老宅院变身乡村酒店

沿京承高速北行110公里,进入密云县北庄,再走半个小时的崎岖山路,一处静谧的山村出现在眼前。这个名为干峪沟的山村是密云县北庄镇最小的行政村。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全村41户、71口人,常住村民不足20人且平均年龄超过60岁,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土地、山场无人打理。两年前,乡里43处院落大多处于闲置状态,基本上是“空心村”。

2013年,一个名为“山里寒舍”的乡村旅游酒店在这里落成,酒店租用村民闲置的老宅院改造成客房,外观还是从前的古朴模样,里面却是一水儿的五星级现代化设施。就这样,一个村里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老房久无人住的小山村,成为了城里人的旅游目的地。

农民自愿出租废弃宅院

2013年1月,互润公司因收购红果第一次来到干峪沟村,便被这个保留原始风貌、独立而宁静的小村庄所吸引,在县镇村的共同努力下,一次单纯的红果购销行为变成了村庄的整体合作开发,企业注册成立山里寒舍(北京)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负责干峪沟村整体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管理;村里成立干峪沟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负责公司与农户之间的沟通;农户自愿以房屋、果树和土地资源入社,优先享有就业机会,享受公司盈利分红。

全村43处宅院出租了33处,平均每个宅院年租金6000元,5年一递增;出租了120亩耕地,每亩租金1000元,5年一递增。作为旅游项目的副产品,果树等农产品的农场经营权也承包给合作社,农民也相应从中获益。

老房被改造成五星酒店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干沟峪从一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变成了名为“山里寒舍”的乡村酒店。不过,这家酒店非常特别,接待客人住宿的房间就是村民原先的老宅,从外面看几乎没有变化。

密云县旅游委主任郭生海说,客房都在原有老房的基础上装修改造而成,木门、木窗、椽子,还有院里的石头墙,能保留的都保留,如果房子实在破败的就整修一下,但并不改变原来的样子。屋里则变化很大,木门、木窗内加衬了双层的塑钢玻璃门窗,青石板铺地,还安装了地采暖设施,有免费的无线网络,还有按照五星级的标准配备的卫生间、淋浴。

农民收入是过去的10倍

2013年8月,“山里寒舍”试营业,初次开始接待游客,几乎每个周末都爆满。2014年营业额超过1000万元,“今年预计在2000万元以上,翻了一番。”郭生海说。

增加的不只是营业额,还有农民的收入。郭生海介绍,2014年该村人均增收2万元,在企业就业的村民,年均收入能在5万元以上。六十多岁的高尚庆现在是酒店的果树管护员,摘红果、打核桃,干的还是从前的营生,可收入翻了几番,原先他家里有1亩多玉米地,100多棵红果树,还有三五棵核桃树,一年下来,满打满算也就3000多块钱。他现在给酒店打零工,一个月就有2000多块,再加上自己有5间房出租出去,一年纯收入超过3万元,是从前的10倍。文/本报记者 董鑫

责任编辑:李楠楠(QN0006)  作者:董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