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警志愿者:不是告密者 只是热心群众

2016-02-25 15:31 北京晚报

分享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网警志愿者:不是告密者 只是热心群众

被称为第五支“王牌群众力量”,“网警志愿者”与“朝阳群众”、“西城大妈”等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活跃在网络虚拟社会,也因此,“网警志愿者”多了几分神秘。哪些人是“网警志愿者”?成为一名“网警志愿者”的动机是什么?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这一身份?以下三位志愿者的经历可以解答这几个问题。

举报涉恐线索90后大学生获奖励

90后王岚(化名)是北京一所名牌大学的在校生,作为一名“网警志愿者”,他的成绩之一便是,成为201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正式施行以来,北京警方发放首例涉恐线索举报奖励的对象。

和周围同学一样,上网是王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他更关注网络世界的一些“异动”。

今年1月17日22时许,王岚在访问某网站时,发现该网站页面出现一些极端宗教信息。“肯定是被黑客攻击”,王岚立即向警方举报此情况。警方高度重视,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及时采取措施堵塞漏洞,阻止了涉恐信息的传播。

“没想到自己的举报线索能够在第一时间收到警方的反馈,作为一名网警志愿者,今后我将继续为守护网络平安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年1月20日下午,王岚从市局民警手中接过了“网警志愿者”荣誉证书及装有5000元奖金的信封。

据悉,截至去年12月,“网警志愿者”队伍已拥有注册成员3000余人。从年龄分布看,80后、90后是绝对的主力军,占志愿者总数的80%。2015年,这支年轻的组织累计举报各类违法犯罪线索达1.5万余条。

不搜集“情报”只是热心群众

“网警志愿者”职业多种多样,且文化程度较高。他们涵盖了学生、教师、医生、公司职员、政府公务员等,还有网络大V、专家学者和来自互联网安全企业,各大网站工作人员等。

35岁的李冬(化名)是一名文化传媒产业从业人员。因为职业的关系,他要比普通人更多地关注网上的信息,特别是对社会热点舆论中的谣言很敏感,李冬从2011年就在微博上关注了“首都网警”的账号,之后还关注了首都网警的微信公共账号。

李冬很不认同网警志愿者“搜集情报”之说。“其实,请不要误会,我不觉得这里有什么‘情报’,顶多算是线索。我做‘网警志愿者’只是本着一个公民的责任,看到不法信息,直接举报,并不是告密,也不是专门去寻找所谓‘情报’”。

谈到对这一身份的看法,李冬认为,“网警志愿者”更类似热心群众。“我们干的事情是平平常常的,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值得用文学性语言来夸张描述的故事”。

“但从维护法制和社会秩序角度,我觉得‘网警志愿者’所做的每件事都可以感到自豪。”李冬补充说。

网警志愿者可以更“接地气”

不同于李冬的“网警志愿者”身份没有被周围人所熟知,邱阳的这一身份不但被其朋友熟知,他还非常乐意利用自己的这一身份,深入到社区,为普通老百姓讲解网络社会中的安全知识。用他的话讲,这叫“接地气”。

邱阳是通州区综合应急救援队副队长,在成为“网警志愿者”之前,他已经是有着多重身份的志愿者。从1996年开始,在盲人学校、北京奥运会、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朝阳区南皋村儿童坠井等地和事件中,邱阳几乎成为一名“职业志愿者”。

但在2014年左右,邱阳发现有些困难并不能简单地通过爱心和力量就能解决,例如针对社区离退休人员的电信诈骗。于是,2014年11月邱阳注册成为一名“网警志愿者”,他希望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将网络安全知识带回到现实世界。

“空余时间,我在网上搜集关于各种电信诈骗的案例与变种,之后针对学校教师和离退休的社区居民开展宣传。由学校的教师再转化给在校学生,由离退休社区居民来带动家里的儿女。”邱阳说,每年自己承接的宣传任务达几百场,受益人群超千人。

“我身边的朋友同事都知道我在业余时间从事志愿工作,但是不清楚到底是什么样,而有的又会有一些偏见。但志愿者的价值是需要时间的考验。我觉得‘网警志愿者’是有价值的。”邱阳说。

责任编辑:刘沁娟(QN0023)  作者: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