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养心殿1890件文物挪窝做“美容保养”(图)

2016-06-12 08:36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CFP486121178

6月11日,北京,工作人员对养心殿龙椅进行初步清洁打包装箱。 千龙网发 

6月11日起,1890件养心殿内文物将“挪窝”,回到库房细致美容保养,这些文物预计在2020年养心殿整体修缮完成后以崭新面貌归位。

据介绍,作为原状陈列展示区的养心殿区域,这1890件可移动文物囊括了家具、书画、帖落、陶瓷、玉器、文房、织绣、珐琅、盆景、生活用具、宗教文物等多个类别,是研究清代文化艺术发展和理政及寝居空间的独特材料。

故宫为养心殿可移动文物的撤陈制定了详细的时间安排表,以及相关制度和措施。撤陈工作以殿座为单位,按照文物类别,由原状陈列负责部门分别点交给各个相关业务部门,然后由各业务部门中的专业科组负责相应文物的撤陈回库工作。

根据撤陈程序,第一步先撤出的是平面陈设,比如玉器、漆器、珐琅、玻璃、盆景、钟表等;此后是家具陈设和帷幔、坐垫等;第三步是宫灯;第四步是超大型家具;第五步为书画、帖落、隔扇芯,依次进行。据介绍,在撤陈工作现场还将同时开展文物除尘和基础影像采集工作。全部文物撤陈工作预计在3个月内完成。

据介绍,养心殿区域文物撤陈工作完成后,故宫博物院还将根据文物状况,由文保科技部对回库文物进行更细致的除尘保养和修复工作,保证拟于今年举办的养心殿大展如期举行。根据计划,养心殿整体修缮工程预计于2020年完工,届时,这些文物将以更好的状态重回养心殿,带给观众更加深刻的文化体验。

养心殿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是营建资料保留最完整的皇家宫殿建筑之一,也是世界记忆遗产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的实物见证。2015年12月18日,“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作为“故宫古建筑整体修缮保护”工程的重要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拟制定科学详尽的保护规划和专项保护方案,以充分理解并完整延续养心殿的价值,恢复其健康,改善文物保存环境,提升该区域的整体环境质量。

毓庆宫未来将首次向公众开放

位于故宫内廷东路南端的毓庆宫,在经历了742天的疗养后,即将康复“复出”,今后将作为一个崭新的展览空间首次向公众开放,这也是其空置或作为库房使用近100年来,首次与公众见面。

毓庆宫建筑群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明奉慈殿基址上修建而成,后经一系列改、扩建后形成现在的规模,总建筑面积为1898平方米,主要由13座建筑组成。毓庆宫建筑群原为皇太子宫而兴建,而后光绪、宣统等皇帝曾在此处读书,作为清代统治者接受汉文化思想的重要场所。它见证了由康乾盛世到晚清没落这一历史过程。近百年来,毓庆宫建筑群多空置或作为库房使用。

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多次对毓庆宫进行了保养、维护,并于1953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半个多世纪以来,毓庆宫未再进行大修。

此次修缮前,毓庆宫区域各处有不同程度损坏,比如屋面瓦件脱灰、松动,局部有漏雨现象;椽望糟朽较多,木结构局部拔榫,尤其是角梁部位糟朽严重,仔角梁大部分需要进行更换;彩画脱色风化,下架地仗损坏严重;院内地面、散水砖整体极不平顺,排水不畅,局部坑洼不平、滋生杂草且多松动破碎等等。

2014年8月21日,故宫博物院开始对毓庆宫进行保护修缮,计划于本月底竣工,历时742天。为确保修缮后的毓庆宫益寿延年,故宫博物院坚持“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的古建筑保护修缮原则。毓庆宫区域修缮完成后,将进行展览设计和进一步规划安排,未来将作为故宫博物院一个新的展览空间实现对公众开放。

据介绍,以后开放会考虑采取限流措施。

首次发现明代大型宫殿遗迹

上午,故宫再“曝”考古重大发现,故宫在对慈宁宫广场长信门西北侧基建勘探坑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一处明代早期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包含由一条东西向明早期墙基,及其底部的地钉(立桩)、排木(卧桩)组成的桩承台、夯土夯砖层、建筑基槽等遗迹。这是紫禁城内首次发现明代大型宫殿建筑的墙基以及建筑基槽遗迹。

据介绍,此处大体量墙基可以判定其始建年代为明早期,废弃年代为明后期,是紫禁城建造之初具有宫廷分区功能的大型墙基。

相关专家现场勘察后还认为,此处墙体基槽底部的黄沙层和含有青灰色有机物的生土层是距今3万年至5000年前,后海、北海至中南海一线古高粱河道的自然遗存。因此,该处遗迹对研究北京城市变迁、紫禁城历史、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等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也对公众深入了解紫禁城的“前世今生”提供了有力参考。

未来,故宫将就正在进行的三处考古工程建立遗址保护区,并将通过安装可清洗玻璃等方式,作为永久展示对公众开放。其中隆宗门的考古现场由于专业性较强,将开放为专业考古参观。

责任编辑:巢晶(QN0034)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