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港会20年蜕变:细数那些划时代的年份 第103期

2016-11-03 11:20   作者    编辑 李红英(QN0016)

一边是北京,一边是香港,将两座城市连接在一起的京港洽谈会今年迎来了第20年。11月3日至4日,第二十届北京·香港经济合作研讨洽谈会将在京举行。1997-2016,整整20年间,京港的每一次“牵手”都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让我们重置历史影像,回忆京港会的成长史。

开创京港合作新模式

1997年 第一届

自改革开放以来,京港两地就一直寻求以一种更加紧密和更加有效的方式促进两地间的经贸合作。早在1992年,北京曾经组织过三四百人的招商引资代表团赴港做项目推介,很多港商开始对北京表现出房地产方面的投资意向,这种意向的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来越强烈。

“1997年香港回归是个契机。”北京市投资促进局项目促进处处长满群杰表示,“我们感觉到了这种表达,无论是投资的额度还是项目的体量。”至1997年,双方终于形成共识,以京港洽谈会的形式来推进经贸合作,并决定于当年10月在北京举行首次京港洽谈会。

初期的洽谈会主要分为研讨会和洽谈会两部分,首届洽谈会北京共有93个单位参与,会上有16个京港合资合作项目签约,总金额14.62亿美元,还有13个外商投资项目签约,总金额1亿多美元。虽然从参加人数、参展项目数量以及规模上均不能与今天的洽谈会相提并论,但是它开创了京港两地合作的新模式,并在此后的历届洽谈会上对其不断加以完善和丰富,迄今已经成为地区间经贸合作的有效模式。

北京政府从主导到淡出

2000年 第四届

满群杰在回忆京港洽谈会举办的第一年时说道:“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拿过京港两地的主办方名单一看,北京方面,一水儿的政府机构;香港方面,除了贸发局这个半官方的机构外,全部是商会。”

1999年,洽正逢中关村科技园区规划得到了国务院的正式批复,考虑到这一届京港会上涉及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占极大比重,主办方中首次出现了一个非官方机构——首都科技集团。

这种政府机构主办的状态到第四届的时候有了一个明显的变化。2000年,北京市领导明确提出:在京港会的主办方中,要增加商会和协会,以便直接与香港商会沟通和工作对接。于是就在这一届,北京国际商会、北京市工商联、北京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等都加入到主办方的行列。这个改变,为两地商会的进一步直接沟通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政府机构中,除了北京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外,其他机构逐渐淡出。

北京首次尝试境外人才招聘

2002年 第六届

人才招聘首次进入京港洽谈会,这是北京市第一次进行直接境外招聘的尝试,成为这次京港会上的一大亮点。

根据市政府的安排,北京市人事局一共邀请了在京的100多家北京企业拿出285个职位到香港去招聘,职位涉及高级管理人员,也涉及医疗、卫生、制药、金融、旅游等行业专业层面的人员,所有职位最低年薪20万元人民币,不低于香港同业水平。时任香港贸发局中国内地总代表朱英表示,这表明京港洽谈会已走出了“北京到香港引资”的单向局面,而变成了真正双方互补、互动的合作局面。

香港一改常态发力推介 "自由行"给香港新机会

2003年 第七届

从第七届洽谈会开始,香港一改以往做法,无论是从投资环境政策还是人才输入计划上都作出了调整,并反客为主在京猛烈推介自己,希望吸引北京以及内地的资金到港投资。

随着香港与内地的贸易及经济合作日益频繁,本地企业对内地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大,配合这些发展,香港政府逐步放宽内地人士来港工作的限制。2003年7月,香港推出“输入内地人才计划”,统一了内地居民和外国居民来港就业的条件;取消行业限制;容许申请人偕同配偶及未婚受养子女来港居住等优惠条件。截止2015年初,已有超过72000个申请获批准。

为了加大协助包括北京在内的内地企业到香港投资的力度,香港投资推广署还推出了“一站式”服务,包括办公室及住宅的租赁、员工招聘、商业登记及领取其他相关执照等都将成为支持服务的一部分。

2003年“非典”爆发后,北京放开市民到香港的“自由行”无疑又给了香港一个新的机会。游客进港,必将带动欧美那些想进入中国内地的品牌,可以先在香港开店或设地区总部,当作试金石,这样可以减少他们的投资风险,也侧面带动了香港的就业等。

也正因为“自由行”,这一届京港洽谈会香港参会嘉宾达400余人,是历届人数规模最多的。会议专门组织了“奥运项目及北京重大项目推介会”专题活动,共推出177个招商项目,涉及投资额97亿美元。

两地合作扩展到民生领域 专题活动历年最多

2011年 第十五届

随着时代发展,两地合作也不再局限于经济方面,而是扩展到与民生相关的范畴,涵盖内容更为多样化。这一届京港洽谈会特别开设了人才交流、住房保障、卫生合作、轨道交通等专场,总共14个专题,为历年最多。

Img246429008

2006年,京港洽谈会十年以来的首个“京港影视合作论坛”在香港丽嘉酒店举行。双方影视机构一口气签下十个项目的大单。

其实,2001年,洽谈会招商引资的重点已转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更是在城市建设、零售餐饮、文化产业等十大领域掀起深入合作。这些都是与民生相关的领域。

以轨道交通建设为例,这是京港两地关注的重点之一。2006年,在京港洽谈会上重点推介多年的地铁4号线终于签约了。京港地铁,也就是4号线的“东家”,作为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领域首个引入外资的合作经营企业,也是第一个利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投资建设轨道交通的企业,如今,京港地铁已投资经营了大兴线、14号线和16号线,京港地铁在京的项目总规模达1195亿元,投资总规模也已达到346亿元。

这是2003年后,京港两地在零关税的逐步推动下取得的重要成果,标志着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达到新的阶段,有利于引进国际上先进的地铁建设与运营管理理念,进一步提高北京市地铁运营服务水平。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医院的设备引进到合作建立全科医院,从两地合拍影片到两地文创产业的大规模合作等,京港洽谈会在其中都扮演着重要的“牵线搭桥”作用,可谓是京港合作逐步深入的见证者。去年,北京扩大服务业开放,更是为两地务实合作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签约项目数量规模创历届之最 文创板块首次纳入

2012年 第十六届

lnn_060306_9388775

在第十六届京港会开幕式会场,工作人员正在争分夺秒搭建背板。

2008-2010年,连续三年的京港洽谈会都提到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香港经济受挫疲软,然而香港在京投资依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这三届京港洽谈会的签约项目的数量、金额,虽然并不突出,但仅2008年京港两地贸易总额就已是1997年合作之初的13.7倍,香港更长期占据北京外资来源地首位。

到了2012年的第十六届京港洽谈会,签约项目数量和规模均达到历届京港洽谈会之最。2012年的签约总额为101亿美元,折合636.3亿元人民币,打破历史记录。

此外,随着国内版权经济愈受重视,北京希望借鉴引进香港成熟标准体系发展文创产业,因此“文创”专题在这届首次被引入京港洽谈会。双方签署文创产业合作协议金额预计达139.6亿元。更多的北京企业把香港作为“走出去”的平台,藉由香港丰富的国际金融人才优势以及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开拓国际市场。

“中国尊”、北京地铁十四号线、北京丽泽金融商务区大型城市综合体、北京懋隆文化产业创意园二期建设项目均是在本届签约。

北京在港直接投资首超同期吸引港资规模

2016年 第二十届

从2014年起,京港洽谈会在主题上开始突出双向投资的概念,就像上文中提到的香港长期占据北京外资来源地首位。香港也是北京企业在境外投资最多的地区。2014年1至9月,北京在香港直接投资额达15.1亿美元,同比增长103.02%。截至2014年9个月,北京在香港累计直接投资额41.51亿美元,占北京全部境外直接投资的24.64%。

而今年(2016年)1至8月,北京在港直接投资更是首次超过同期吸引港资规模,北京在香港直接投资额达75.65亿美元。此间香港在京新设企业318个,实际利用外资51.4亿美元。香港贸发局中国内地总代表吴子衡将这一现状归结为更多的北京优质企业选择香港作为跳板和融资平台实现了“走出去”。

从“请了一帮香港富豪不知道怎么安排”的1997年,到如今北京在港直接投资更是超过同期吸引港资规模,京港洽谈会的20年,见证的不仅是京港两地的城市发展轨迹,更见证了一个“同享机遇、共创繁荣”新时代的诞生。我们无从预测下一个20年的经济发展将走向何方,但是北京和香港间的情谊一定是一个20年又一个20年……无限延伸下去。

京港洽谈会简介

自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京港两地每年轮流举办"北京·香港经济合作研讨洽谈会"。一年一度的京港洽谈会是两地交流沟通的桥梁纽带,为两地政府、知名企业、投资者搭建了精诚合作的平台,是促进京港两地合作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充分发挥两地互补优势,促进京港两地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策划/执行 李红英 巢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