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大月亮 比不上老灯市口的流光溢彩

2016-11-15 09:58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正月十五,燃灯,放花,天上人间,灯火通明。

这一切,得归功于一个会玩儿的皇帝——汉明帝。

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宫廷流向民间,每到正月十五,城乡通宵灯火辉煌。到明代时最盛,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至十八都会在位于“东华门王府街东,崇文街西二里许”地区,即今天的灯市口大街、灯市口西街、灯市口北巷、同福夹道一带设灯市,灯市口之名便因灯市而起。

尽管灯市口曾经那么的繁华不二、流光溢彩,最终还是在城市的更迭中渐渐老去消亡。如今,灯市口作为一个地名,镌刻进老北京的历史版图,而关于它的种种故事,总是有迹可循。

曾经,灯市口“火树银花不夜天”

正月十五元宵节,北京人不仅要吃元宵,还要逛灯市。北京灯市始于汉代,最盛在明代,灯市时间也最长,从每年农历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八,而且皇帝会赐百官十天假期以庆祝灯节。既能赏灯游乐又能暂时放下肩上心头的负担,这件同乐乐的事情受到上至官员下至百姓的极大欢迎。

“元宵景好,喜庆皇朝,游人闹炒。转灯儿鞋灯儿齐挑,绣球灯团团皎皎。彩绳高吊,锦带似彩云飘,绛蜡似晓霞烧。”每当放灯时,男女老少倾城而出,明代山东散曲家贾仲明写的这首【南北黄钟合套】《元宵赏灯》,让我们可以遥想明代初年元宵灯节的繁华与动人。

据记载,明朝灯的种类繁多,有纱灯、纸灯、走马灯等。灯上的绘画也丰富多彩,有百花鸟兽、鱼虫生肖,鲜艳逼真。除了花灯,还有笙箫鼓乐和杂耍的,售卖百货的。灯市上还有放烟火的,天上人间流光溢彩,火树银花。

这灯市本就是个集市,美人烟花明月都掩不住渐成的商业气息。时至永乐年间,终于在今天的灯市口大街一带形成了一条商业街,人头攒动,热闹不已。每到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六的晚上,这里的店铺酒楼便纷纷挂出彩灯,由白日的闹市转而成为绚烂流光的灯街。

到了清朝,灯市以正阳桥西廊坊为最,每到灯市开市,正阳门外大街各家商铺争挂新灯,且增加了玻璃灯和西洋灯等,灯上所绘内容也更加丰富,还绘上了古今故事。清朝烟花炮竹也有新花样儿,二踢脚、匣炮、飞天十响等都是清朝时创制的。这时候的灯市上还兴起了猜灯谜,只能说是越来越会玩儿,不过想猜出灯谜还是颇烧脑的。

然而,一道旨,令灯市开始外迁。清雍正皇帝下令内城禁止开戏院及旅店,商人迁出内城,因而京城灯市一道移至外城,主要在正阳门外及花儿市、菜市、琉璃厂等处,灯市口大街便日趋冷落。民国以后,这里更加萧条,无“灯”更无“市”,只留下灯市口这一地名。直到解放以后,这一带才逐渐恢复商业街的景象,但却再不复当年盛景。

如今在灯市口大街从西到东的两侧,多是一些酒店、餐厅、小吃店、服装店以及新建的学校,一些楼房正在建设,西街的辅路也在重新铺设。一眼望去,顾客较少,难见繁华。特意数了一下,整条大街的商铺门头上还带“灯“字的仅有两家,而所经营的东西却和”灯“相去许多……水泥路面两侧高树林立,这其间除了路灯、车灯、商铺的彩灯,哪还有丁点儿灯市的影子。

人已故,老舍旧居仍在

听说,胡耀邦、老舍等曾在灯市口西街居住,把着灯市口大街从东往西走,眼看西街快要过半了,在一堆小吃店中间,老舍纪念馆突然闯入视线,它就在路北丰富胡同边。如果想入内参观,可依指示从右侧丰富胡同拐进去10 号即是。

老舍故居是一个普通的四合小院,每周一闭馆,正门坐西朝东,灰瓦门楼,门扇为黑漆油饰,老舍先生解放后居住在这个地方,直至辞世。16年间,老舍写了著名话剧《方珍珠》《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及《全家福》等,还有为纪念其父而作的《神拳》等 23 部著作。此外还有大量的曲艺、散文、诗歌、论文、杂文以及未完成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

据说1954 年春天,老舍先生在小院中亲自栽下了两棵柿树。每逢深秋时节,柿树缀满红柿,别有一番诗情画意,胡絜青美其名为:“丹柿小院”。纵然时常会有人探访这里,但也难掩小院清冷,只因它的主人再也没回来过。

从1864年至今,育英贝满讲述百年风雨

沿着灯市口北巷一直往里走到底,巷子西侧是二十五中,东侧就是灯市口小学,它们的前身是育英学校和贝满学校,名副其实的百年老校。

1864年,灯市口地区的美国基督教会公理会开设了育英学校(男)和贝满学校(女),以及培元小学和博氏幼稚园。创办初期,育英学校称为“男蒙馆”,贝满学校称为“女蒙馆”。然而历史轮毂中,发生的每个大小事件都对周遭事物产生着影响。1900年,灯市口基督教公理会在义和团运动中被毁,郭纪云等人重建学校,将“男蒙馆”改名为“育英学校”, 1952年归为国有,成为公立学校,育英学校小学部更名为灯市口小学,中学部即为二十五中。

站在巷子深处,耳边传来隐隐读书声,还有相邻体育运动学校操场上打篮球的学生们高低呼和,校园内静谧而嘈杂着。

“小燕京八景”之——“二郎神庙”回光返照

沿着灯市口东街一直向东,直走到与东四南大街的丁字路口,径直穿过马路到东四南大街路东,一家精品店门前的第二级台阶上,一只无头小兽蹲在那里,半人高,头部已残损得分不出五官,身体粗壮,前腿直立,后腿伏卧,单凭剩下的部分难以分辨是何种动物。

据说,这是一只犬,不是普通的那种,而是天将二郎神的哮天犬。

故事得从很久以前说起。早前在灯市口大街东段路北有座二郎神庙,始建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后因扩建马路,另在路东改建,故称“东城当街庙”。而在1936年(民国25年)版的《老北京风俗地图》上,灯市口东南就标记有一座“狗神庙”,便是当年老北京赫赫有名的二郎神庙,它的庙址就在如今的史家胡同小学内。据住在附近的老人讲,解放初期,庙里还有泥塑的二郎神像和哮天犬,石头供桌就摆在庙门外,庙门口两侧各卧一只石雕哮天犬,经常有小孩儿爬上爬下。如果不是因为唐山地震受影响而坍塌,或许我们还能看到他的千年身躯,如今,庙已空留回忆,只剩这只面目模糊的石犬孤零零地蹲守。

它真是哮天犬吗?没人能够确定。不过在当地有这么一个传说,清末光绪年间一天,有只狗忽然跑入神庙殿中,卧伏香案之上久久不肯离去。附近居民大惊,都以为是哮天犬显圣,便焚香礼拜,昼夜不绝,消息传得满城风雨。一传十,十传百,就有了后来的"狗神"一说,二郎神庙便有了狗神庙的俗称。

而这还不是最神的,关于二郎神庙,还有“回光返照”的奇景,也是民间流传的“小燕京八景”之一。

《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九·《滦阳续录一》中有记,灯市口东有二郎神庙,每天日出时分便有金光射进庙室之内,似阳光回照,而与庙相邻的房子就没有这种金光。至于原因,有人说这座庙址与中和殿东西对称,中和殿殿顶的正中有一个三米高的金黄色宝顶,镏金的宝顶将阳光反射到几里之遥的神庙内,便形成了“回光返照”的奇景。(从地图上看,中和殿确实与狗神庙处于东西连线上。)

不过不少百姓可不赞成这样的说法:紫禁城若大一片宫殿琉璃顶,为啥只反射一束光?与小庙紧邻的民房为何不见金光?再者,紫禁城宫顶的毕竟只是琉璃瓦,二郎神庙距紫禁城几里路之遥,难道反光能穿越那样遥远的距离?

是不是真有这种可能呢?还是让专业人士和有心之人研究探讨吧。我们眼见的,唯有一方石、一条街,剩下的,便尽是故事了。

十一月,冬天的气息已经弥漫。站在石狗的位置西望灯市口大街,努力体味着神庙、石犬守望一方的心情。烟雨迷蒙中,恍若又见灯市口灿若星火,人皆摩肩接踵、徘徊闹市,烟花四起,天光大亮,每个仰起的脸孔都欢喜地闪光;嘈杂绚丽中,有一对一双的人儿约交情好,灯前月下互道相思;闹市东头,狗神庙前,未睡的顽童偷偷爬上石狗,刚骑上脖颈儿,就被大人呼喝着捏着棉衣领拎了下去……

斯人斯事皆在斯年。老灯市口,再见。

责任编辑:安勇(QN000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