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皇家园林的聚集地,西苑周边的不少地方可谓是家喻户晓了。不过今儿个,小编带您探的这个地方可能不如西苑有名,但这地方却绝对有料!就是十六号线北段农大南路站的所在之地——肖家河。16号线北段农大南路站位于圆明园西路和农大南路相交之地,向南是圆明园,北面是农大西校区的教学区和家属区,向西可到天秀路,而向东则是在海淀区颇为有名的树村。而这里也是咱今天探秘的重头戏。
一片借树出名的福地 一个充满历史痕迹的满清兵营
树村这地方名字听着有些俗,但它的由来却显得很有文化气息。传说树村知名最早出现于明代,正德年间,大臣李东阳有《卜树村新庄约方式先生不至,次韵四首》,他在《复畏吾村旧茔志感十首》中写道:“行尽房山复树村,三年歧路几销魂。”当然,这里的树村最想表达的本意就是这地方树很多,没想到这名声竟然从此流传了数百年,并在社会主义的今天还成了这地方的名字,当然这暂且是后话。到了天启年间,因为这一带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已经成为不少人眼中的风水宝地。于是乎,各类寺庙纷纷在此“落户”。这些寺庙中,比较知名的有大寺庙、武圣庵,观音寺,清真寺等等。大寺庙建于明朝天启年间,清朝嘉庆年间重修。五圣庵正殿供泰山圣母,观音寺前殿院内有铁钟,这些地方都是方圆几里内民众祭拜神仙祈求平安的心仪之处。
对于清真寺,显然是树村不可不提的地方,树村清真寺坐落于树村西南侧(树村路),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同治十二年(1873)重修。此寺全盛时期,规模宏大,坐西朝东,有门楼一座,三进院,前出廊。西为三卷大殿三间,后有窑殿一间,三里屋顶单檐四角望月楼一座。大殿为硬山起脊灰埂,院中有古槐、古柏数株。由于规模之大,在周边很大范围内都是非常有名的。不过遗憾的是,这些古迹在上世纪曾一度遭到严重破坏,虽然后期经过重修后又恢复了它基本的功能,但最初的韵味显然是一去不返了。
清朝雍正时期,随着三山五园的逐渐亮相,兵营已经成为周边的愈发常见的一个概念,树村当然也不会例外。雍正初年,清政府设立了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并依次环绕圆明园驻扎,而树村这边由于地理位置绝佳,因此别看地方不大,但附近驻扎了两支军队。其中左翼旗:镶黄旗营房,坐落树村西边;正白旗营房,坐落树村东边。现如今,虽然八旗军的概念早已成为历史,而周围也没有了半点儿兵营的痕迹,不过这些名字却还一直沿用着。很多路过树村附近的公交车还有正白旗,镶黄旗的站名,对于喜欢历史或热衷怀旧的小伙伴们,不妨可以回去找找曾经的感觉。
树村——中国摇滚的乌托邦
提到树村,就不能不提到中国的摇滚音乐。尽管地处偏僻,但树村却因为这个特点让自己有了更多的符号。21世纪初的那几年是中国摇滚音乐最辉煌的时期,树村就像昔日圆明园的画家村、亮马河的东村一样,由于房价便宜、特定人群集中一类等原因,形成了非常奇特的文化现象,于是乎在那个年代里,很多知名乐队都在树村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这一地区的中心,是这一带的老居民区,人口最为密集,但也是摇滚歌手避之惟恐不及的地方。因为人口密集,“摇滚噪音”容易招来居民的责骂,在乐手们租来的小屋里,练琴时要在窗口、门口捂上被子,以降低音量避免扰民。吉他和贝斯还好点,而鼓手,在这片地区几无立足之地。真正令树村在摇滚圈声名大噪的,是树村西北方的后营。后营是树村的边缘部分,相对空旷和偏僻的地理位置迅速地吸引了来此落脚的摇滚乐手,百分之九十的乐手和乐队都汇集于此,有一百七、八十人之众。
在摇滚圈里,树村已经是另类和非主流摇滚势力的新生力量的代名词,“树村那帮人”是树村之外的摇滚人对他们的称呼,在北京这个汇集全国各地摇滚乐手的城市里,乐评人开玩笑地将摇滚人分成两大部分:“三环内”和“三环外”。三环内是指出生在北京搞摇滚的和已经在北京摇滚圈里站住脚的外地乐手;三环外则主要指刚来北京打天下的外地摇滚乐手。而双方也经常因为“身世”的差异而相互鄙视,但这并不能抹消摇滚青年的狂热,树村早已在这些争论中树立起了属于自己的符号。
然而从2010年开始,树村摇滚的繁荣开始逐渐消退。如果你不是圈内人,可能很难讲明白树村的衰落到底是源于什么。有些人认为,由于附近的拆迁,不少乐队不得不搬离这里,也有的声音认为,不少人的离开是因为实在坚持不下去。事实上,回顾这些年中国摇滚月的坎坷与波折,你就会觉得,树村的摇滚历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中国摇滚发展的一个缩影。
如今,树村的残破已经被崛起的小区所取代,摇滚乐的痕迹也在逐渐消失于树村的记忆中。其实关于树村的摇滚乐,可讲故事还有很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从更广泛的角度去深入挖掘,而如果你要是一个摇滚乐的爱好者,不妨去这个曾经的摇滚圣地亲自走上一走,从繁华与废墟中去体验中国摇滚乐的兴衰,或许你会对这个特殊的乐种拥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PS:图文信息来源于网络及《北京地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