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政协委员们建言:制定京津冀协同治理水污染方案

2017-01-15 16:02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制定京津冀协同治理水污染方案

今天上午,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委员们走上主席台进行大会发言,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强城市管理、完善养老模式、支持创业创新等方面为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支招。

张彤委员 建立京津冀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全国地表水水质月报》:2016年京津冀区域地表水总体为中度污染。”民革北京市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彤,一开场就抛出了这样一个讯息。她说,在水环境保护方面,尽管近年来京津冀各自做了大量工作,出台了相关政策,关停了一批污染企业,水环境保护工作较之前得到了加强,但是水环境质量下降的情况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张彤曾经跟随民革北京市委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发现目前在京津冀区域水污染防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还未真正建立。“虽然近期三地环保部门签署了一系列水污染联防联治协议,但三地水环境联防联控和一体化的环境准入、退出机制还未建立,企事业单位治污责任不落实,末端治理的被动局面尚未扭转,截污控污、黑臭水体治理任务相当艰巨,水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资本市场开放不够,水污染防控机制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为形成合力,有效控制京津冀地区水污染,张彤代表民革北京市委建议,建立完善京津冀统一的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首先建议建立水污染防治协调部门,制定三地协同治污方案作为共同的行动框架指令,统筹京津冀的生态用水,协调处理三地水资源分配,建立三地河长联系制度,保障京津冀区域污染防治合作有序运行。其次,建议探索京津冀横向(省际)生态补偿机制,先行试点开展跨省断面的水生态环境考核与补偿,建立基于水量和水质的横向(省际)生态补偿制度。第三,制定京津冀区域性相关法规,建立水污染防治协调部门,建立统一集中的水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另外,还建议联手源头控污和截污治污,遏制京津冀地区违法排污,完善京津冀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多部门联动,治理各类企事业违法排污、超标排污现象,尤其是出重拳治理未工商注册的黑户的排污现象和向下水道偷排现象。最后就是要联手河流保护,构建京津冀地区的健康生态系统,有序实现河道沿线耕地、河湖休养生息。

何福胜委员 制造业转型应“去制造化,不去制造业”

“北京制造”多有自主品牌,产业链完整的北京产业构成恰恰适合发展设计服务型制造业。由此,北京在产业转型中,应“去制造化,不去制造业”,要高度重视发展设计服务型制造业,推动企业转型发展。民盟北京市委副主委、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何福胜认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就要高度重视发展设计服务型制造业。设计服务型制造业是以品牌企业为龙头,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以文化需求为导向,以研发设计集成创新为主体,以专业化协同加工制造为条件,以“互联网+”为主的多元化营销体系为出口,通过设计服务带动实体产品销售的高端制造业产业形态。北京的产业构成恰恰适合发展设计服务型制造业。一是“北京制造”多有自主品牌,产业链完整,少有纯加工企业;二是北京地区设计资源雄厚,科研、设计院所聚集,设计人才丰富;三是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亦庄经济开发区和国际设计之都的地位培育了科技创新、高端制造、设计服务的产业能力和实践,培育了如联想、小米、京东方等一批设计服务型制造业企业,也吸引了三一重工、华为、浪潮等一批设计服务型制造业的研发设计总部落户北京。

“但我们也需清醒地意识到北京产业发展的空间、环境和成本约束日益趋紧,存在着高端产业与低端产业并存、自主设计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何福胜代表民盟北京市委建议,首先,培育创新发展环境,促进科技成果集成转化应用。其次,“去制造化,不去制造业”,推动企业转型发展。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是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产业转型疏解,制造业要向着“去制造化,不去制造业”的方向转型。以需求为导向,科技为支撑,文化为引领,设计为方法,培育设计服务型制造业,从而实现将传统的加工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以研发设计为主体与下游高端制造、加工生产相衔接的产业链,既保持经济平稳有序,又能实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此外,北京还要科学指导规范化建设智慧型产业园区。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转变产业发展方式。

巫永平委员 引导北京地区产业技术有序转移

“北京市已经进入产业集聚与扩散并存的新阶段,建立以产业转移、技术合作为主的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是实现京津冀利益共享、共赢发展的有效途径。”

致公党北京市委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巫永平委员说,当前,京津冀产业技术在转移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产业技术转移主要靠国字号推动,民营企业转移合作意愿不足;承接地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水平不高,京津冀区域间差异化发展、互补式合作的产业链条并未形成;北京地区技术交易规模在全国遥遥领先,但大多数还是基础科研成果的对外交易,成果转化增值服务的能力有待提高;津冀许多园区存在重招商、轻服务的现象;由于城市发展水平的差距,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北京人口有序转移的效果还未充分显现等。

针对以上问题,巫永平代表致公党北京市委建议,应建立起北京市产业技术协同发展工作联席会,由市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市相关委办局领导为成员,由主管技术和产业合作的部门组成联席会办公室。联席会成员单位定期针对天津、河北的重点产业技术需求进行梳理,与津冀两地政府共同发布产业技术转移目录,引导北京地区产业技术有序转移。

此外,应加快推进《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的制定和实施,在政策层面对北京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技术转移进行支撑和指导。同时联络天津、河北制定京津冀产业技术协同发展的地方政策,共同完善京津冀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发展的辖区政策。

还应设立京津冀产业技术协同发展基金,支持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并以需求为导向多方配置资源建设一批产业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创新。以园区、社区、校区三区联动模式开展远郊区的产城融合发展,通过创新资源由城区向远郊区的转移创造一批新的就业岗位,吸引人才就近工作。

高彦彬委员 社区卫生中心应有大作为

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北京市委常委、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副院长、中医药研修院院长高彦彬代表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员会发言时表示,由于人员不足、保障机制、激励机制不完善等诸多因素限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医养结合”的积极性不高,提供的医疗服务不能满足社区老人的需求。

因此,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员会提出建议:首先,由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组成家庭医生团队,既要发挥三级医院的技术人才优势,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保障接收老年人急危重症的绿色通道;又要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医联体中的医养并重的作用,切实落实双向转诊制度。

在医联体内部实现电子病历信息共享,对于社区不能提供的老年慢病药品,患者可依据电子处方到医联体内医院取药。鼓励社区医疗机构面向居家养老的老人开展远程医疗服务。

其次,采用多元化手段丰富养老医疗资金来源。一是医保支持,应将医疗护理服务项目中的医药费用、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医保范围;二是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三是发展商业保险助推养老医疗服务,将社区医疗养老服务项目纳入商业保险;四是对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建设和运营,政府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五是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第三,完善养老需求的软硬件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应尽快促进有关法律条款的修订或出台新政策,从法律角度明确医患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尽快制定上门医疗服务制度和收费标准。

第四,将部分社区卫生机构从全额拨款单位变为差额拨款单位,真正实现绩效的导向作用。健全全科医学体系、专业技术培训、继续医学教育等制度,完善薪酬增长、职称评定等激励机制。

责任编辑:范天德(QN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