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香河市三店子村“百年渡口”:来往北京和燕郊的摆渡乡愁

2017-03-22 15:25 北京晚报

来源标题:摆渡乡愁 潮白河上的那条船

一个渡口,一条铺着厚木板的铁皮船,每天有不少行人和车辆通过它被摆渡人送到河的对岸去。这就是香河市三店子村村民口中的“百年渡口”,既是这里小有名气的地标,也是被认为是当地即将消失的风俗之一。

五十多米宽的潮白河河面上,一条小手指粗的钢索横跨两岸。钢索上搭着两条铁链,铁链一端连着能自由滑动的滑轮,另一端分别固定在同侧的船头和船尾。河面上,将近8米长的摆渡船在摆渡人李师傅手中,沉稳而有力地游弋穿梭在两岸之间。

古渡口通往京沈高速

近日,在燕郊的部分论坛上,一条帖子引发关注:“来往北京和燕郊可以走水路了。”帖子中描述,从燕郊的福喜路出发,驾车一直往南过冯兰庄,再往南走左堤路到王店子村,坐摆渡船过潮白河,过河后便可直达西集上京沈高速进京。

发帖人表示,他也是从居住在附近的人口中知道这个地方的,到地方一看才发现,这里其实是一个渡口,存在的时间很长了,只需要连人带车一起上摆渡船,就能到达对岸的西集镇,随后便可以驶上京沈高速。笔者得知不走这条水路也可以到达对岸,但是路途太远。众所周知燕郊有“睡城”之称,每天的早晚高峰通燕高速、京通快速等主干道十分拥堵,虽然这里一辆汽车过河需要10元钱,但是从避免拥堵、节约时间上来讲还是不错的。

汽车过河仅需90秒

帖子中所提到的地点,在当地人口中有另外一个名字:百年渡口。一条南北走向的潮白河将北京和燕郊分界。随着近几年的发展,每日都有不少人往来于北京和燕郊之间,平添了不少交通的压力。很多人没有想到,就在通州西集镇和香河三店子村之间,一个存在了几十年的渡口,将无数的人和车安全送到对岸。

在这里,只见两个铁皮船被焊在了一起,上面铺了厚厚的木板,河两岸的木桩上有钢筋相连。摆渡人李明师傅站在这艘渡船上手握钢索使劲拉,将村民和车辆来往相送,别看李师傅的渡船简陋,但渡人渡车不在话下。这情景,看过上世纪八十年代老电影《乡音》的观众都有印象,男主人公木生就是干的这一行。

下午3点,三店子村村民老张驾车出现在河东岸。他熄火下车,将岸边的两块长木板搭在了摆渡船上。李师傅则将拴在木桩上的铁链解下,老张的车沿着木板缓缓地开上摆渡船。老张说,每天去北京都要从这里经过,好几年了,凡是开车路过这里的人都会下车帮帮忙。李师傅双手紧握河面上的钢索,慢慢地向后拉,脚下使劲,身子后倾,一分半钟摆渡船就稳稳地到了对岸。老张交了钱,道了谢,开车向西集镇驶去了。

冬天河上凿冰也摆渡

这个渡口的故事,在西集镇和三店子村的居民中口口相传。西集镇50多岁的李大姐告诉笔者,在她懂事的时候,这个摆渡就有了。当时摆渡人是李师傅的父亲。当时交通不畅,两村之间的来往被宽宽的潮白河隔开,河面上的摆渡便不可或缺。让人们特别感动的是,寒冬腊月河上还有摆渡。“之前河封冻了还可以走,现在冰薄温度高,不敢走了,李师傅就把河凿开在上面摆渡。”

今年69岁的李师傅使渡船,全靠双手牵引,所以消耗最多的是手套。“防滑橡胶的,戴不了三天就会开裂脱手,要重新换。”其次是渡船本身,再结实的厚木板,车来车往轧上七八年就得换一层。从14岁那年,李师傅开始给父亲做摆渡帮手。如今他年近古稀,也拉上外甥一起做摆渡人。几十年间,李师傅见证了两岸人的点滴变化。最明显的莫过于这5年:“差不多5年来,渡河的小汽车越来越多,大多是往返河北和北京办事儿的。”最多的时候,他和外甥俩人一天渡过七八十辆小汽车。

李师傅说,渡河的车主有些挺有意思,“比香河、燕郊更远的车主也有。他们可能是听到渡口的故事,想来感受一下开车渡河的感觉。”有些车主担心开车渡河是否有落水的危险,李师傅仰脸笑道:“不可能,这是砸饭碗的事儿,出不了!”

李师傅说,现在的发展越来越快,听说这儿也要修桥了。他觉得这是好事儿,修了桥既方便又安全,“其实来往河两岸的大多都是熟脸儿。赶集的、走亲戚的,每天都能看见他们,我挺高兴的。”李师傅说。

责任编辑:李若晨(QN0046)作者:张群琛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