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复活”万园之园:清华教授精准数字化复原60%圆明园景区

2017-04-18 19:39 中青在线

来源标题:“复活”万园之园:清华教授精准数字化复原60%圆明园景区

中青在线北京4月18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叶雨婷)80余位专业人员,15年专注于遗产保护,10000余件历史档案,4000幅复原设计图纸,2000座数字建筑模型,6段历史分期中的120组时空单元,终于让圆明园这座“万园之园”跨越了310年的时光,再次展现在大家面前。

今天,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从清华大学获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姮教授团队目前已经完成了所有能够采集到详实信息的圆明园景区的数字化复原工作,精准数字复原景区达全园总量的60%。

“人们对于圆明园的期待感很强。清华大学身在圆明园所在地,也有责任研究和复原这座园林。圆明园到底什么样?人们都说不清楚。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很多研究和看法是不全面的,因此我们要全面研究圆明园。”在发布会上,郭黛姮这样说道。

作为梁思成先生的学生,如何践行梁先生对于建筑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念,既遵循遗产保护的原则,充分展示和阐释建筑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又能满足公众“亲眼目睹”的情感期待,成为郭黛姮一直以来的探索。

自1999年起,郭黛姮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的研究,他们注重实际调查,包括勘查、测绘和已有的考古发掘新成果,同时深入挖掘史料,结合《圆明园内工则例》、《内务府奏销档》、帝王《穿戴档》、《起居注》以及《御制诗》的记载,研究圆明园中各类人物及其活动特点,采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对圆明园中的场所空间进行分析,揭示其空间的特质。

在此基础上,团队结合1933年、1965年、2002年地形图,查找了圆明园山形、水系在全园的变化状况;利用圆明园的样式房遗图、当时的书画作品、圆明园的文献档案,对园中每栋建筑的造型特点、景区空间构成进行分析;发掘出一些特殊造型建筑的结构特点,山石、花木的配置手段。这些研究深化了对清代皇家园林造园艺术的认识,类型之丰富前所未有,规格之高超乎想象,空间丰富,尺度宜人。这些研究成果以多篇博士、硕士论文及书籍的形式呈现。

在数字化复原圆明园的过程中,每处建筑都要从内部结构做起,柱、梁、斗栱、椽子、门窗、瓦件、吻兽等都要求三维建模,彩画要按照不同的时代风格绘制,并体现出时代风格和场景的变化。

数字化复原的过程中,也常常伴随着新的发现。在西洋楼景区的研究中,团队从圆明园库房所存的残损琉璃花饰,发现了西洋楼景区“中西合璧”的新特点,即不仅使用琉璃瓦的屋顶,而且还有许多琉璃窗套、壁饰等。此外,对西洋楼喷泉的了解,国内学者此前知之甚少,团队成员曾利用探地雷达测出了喷泉供水管线的存在,但仍然不了解其供水所用机械。

为了实现数字圆明园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清华大学团队和圆明园管理处共同承担了2013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现辉煌——数字圆明园研究及文化旅游应用示范”项目。

团队研发了“虚拟现实”的圆明园移动导览系统和圆明园虚拟游园系统,研发了具有海量数据,集定位、导航、位置识别、音频讲解等于一体的圆明园移动导览产品和高清沉浸式体验产品。团队研发的“增强现实”IPAD导览,将遗址现状与历史复原场景进行叠加的同屏对比,能够实现360度环视,获得了技术发明专利。

如今,对圆明园的研究工作,郭黛姮和团队的探索并未停止。他们正围绕全新的数字技术概念,推进“混合现实”和“感映现实”两个创新项目,使虚拟场景进一步混合在现实空间中,让人具有身临其境之感;以及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具有极高艺术观赏性和感染力的体验式空间,充分调动体验者的五感,进而激发其对展示主题的高度情感共鸣。同时,随着圆明园考古发掘推进、基础条件改善,团队还将进一步扩大数字复原的研究范围。(教育科学部编辑)

责任编辑:董佳兴(QN0008)作者:叶雨婷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