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61岁“桃杨路副食店”因拆迁将关门谢客

2017-04-19 08:02 北京晨报

来源标题:61岁“桃杨路副食店”将关门谢客

散装黄酱、米醋和酱菜缸……说起这些老副食店的场景,对于不少北京人来说,已经只存在于记忆当中。而就在东城区桃杨路胡同里,有一家“桃杨路副食店”从1956年开张至今,从布置到商品摆设一直保留着原汁原味的老模样,算是北京城最老资格的副食店了。但再过二十多天,61岁的老店因为拆迁,就要关门了。很多市民闻讯前来拍照留念,更有早已搬走的老街坊,特意驱车十多公里赶来只为买酱,“这店里飘出的酱香味,陪伴着我们长大”。

老架子老酱缸老味道

东拐西绕边走边问道儿,记者踅摸到了永定门外东侧的桃杨路上,顺着灰墙土瓦,伴着悦耳的鸽哨儿声,远远看到不宽的胡同里,一间贴有用红纸剪出“烟酒”二字的小铺儿前,一群人正排着队,这里便是“桃杨路副食店”。

破旧掉漆的店门总是敞开的,掀开泛黄的门帘,记者走进这间老副食店后,只见近百平方米的店中,四周墙壁斑驳,正当间儿的两根支撑房梁的老木柱,柜台上称重用的台秤,算账用的算盘,都满载着岁月的痕迹,把人一下子拉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自开业以来就没挪过地儿的木架上,摆放的商品一应俱全,除了口感清香绵软的老北京酒“桂花儿陈”、曾偷当葡萄汁儿喝的“中国红”、还有一般小铺儿罕见的“金桥烟”外,最吸引老主顾的还是柜台上摆着的几个大盆和大缸,原来这里盛着散装的黄酱、麻酱、韭菜花儿……这些作为老北京人面食的必备“伴侣”,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原有的味道,每每打开盖子,醉人的酱香味扑鼻而来。

一声儿问候满是儿时记忆

“来了您,今儿要点啥?”掌柜张女士说着地道北京话,见着顾客亲切得像自家亲戚。“麻酱黄酱各一份。”“好嘞。”麻利儿接过罐子的张女士,拿到酱缸前,技术娴熟地抄起大勺在缸里一搅,舀出一瓶子黄酱,而且一滴都没洒在罐外。她回身放在称上一称后,便在算盘上“噼里啪啦”一通拨弄,“三块二,您给三块得了。”

“别的地方的吃不习惯了,吃了大半辈子,就喜欢这儿的味道。”接过酱瓶的街坊李大爷笑呵呵地说,年过七旬的他,对这家副食店满是回忆。“当年买酱还都靠副食本儿,每月每人只能买一两芝麻酱。如果当月忘买了,得心疼得跟什么似的,不过,好在这掌柜好说话。”

“这样的老店真的不多了,拆了真就没有了。以后想找老味道就难了。”记者看到,买完东西后,不少市民还会在门前合影留念,其中既有抱着婴儿赶来的小年轻,也有白发苍苍拄拐的老人。而聊起此次拆迁名单中的桃杨路副食店,大家纷纷扼腕叹息,远道而来的方女士告诉记者,“小时候,我妈隔三差五就让我到这里打酱。冬天的涮羊肉,夏天的过水面,就着这韭菜花儿、芝麻酱,甭提多香了。”打小住附近的她于10年前搬到了南苑,如今她早已从胡同小丫头,变成了孩儿妈。但她时常带着孩子光顾着这间陪自己成长的小店。最近听闻店铺关门的消息,她特意驱车十多公里赶来。“算是留住最后的记忆吧。”

留个念想儿留住不变京味儿

这家副食店成立于1956年,原名为“西圣庙副食店”,是一家国营副食店,自1976年改名为“桃杨路副食店”。随着改革开放,如今的掌柜张女士将这里承包下来,和丈夫一起经营这家小副食店,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没改变过经营模式,也没进行装修,好多老店都照着超市的样子改了,但我这儿保留着老店的原汁原味。”张女士介绍道,也正因如此,不少北京人慕名找来,寻找逝去岁月的痕迹。有人为了一睹勾起记忆的店内陈设,有人为了长久未变的北京味道,“更多的人不为买东西,就想‘留个念想儿’,和我聊聊天。”她摸着算盘淡淡地说。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周边的超市、大型菜市场不断出现,桃杨路副食店深受冲击,逐渐衰落。曾经门庭若市的店里如今稍显冷清,但为了守住这南城最老的副食店,张女士一直坚守,“肯定不赚钱,但不能让光顾的老街坊们失望啊。”还有22天,这家走过61个春秋的老副食店就要说再见了,被街坊叫出去拉家常的张女士笑着说,虽有不舍,但正好感谢政府,“让58岁的我提前退休养老了。”

 

责任编辑:岳崎(QN0012)作者:郭丹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