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知识付费成网民新选择:超过五成人参与 实用还是噱头?

2017-05-11 14:52 北京晚报

当下,“分答”、“喜马拉雅FM”、“得到App”、“知乎Live”等知识付费平台渐成气候,问答付费抑或内容付费正悄然取代以往的互联网免费传统,成为许多人的新选择。形形色色的产品之下,到底谁在参与?“为知识付费”的同时,又有多少与知识无关的噱头?

现状

超过五成网民有过知识付费行为

致力于“为每个人提供专家服务”的付费语音咨询平台“分答”上线仅仅42天,便拥有超过1000万收听用户,100万付费用户,交易额超过1800万。

马东携“奇葩天团”推出的知识音频《好好说话》在喜马拉雅FM上线首日,销售额便突破500万,10天突破1000万,而平台打造的“123知识狂欢节”24小时成交额破5000万。

提供《李翔商业内参》等付费订阅专栏的罗辑思维旗下产品“得到App”,目前总用户数已突破600万,日均活跃用户近60万人,专栏累积销售额早已破亿……

主打“知识分享会”的“知乎Live”已经举办超过2900场Live,主讲人的平均时薪超过1.1万元……

过去一年,被业内称为“知识付费元年”。

以“分答”为例,打开应用中的“问专家”,便可以看到“健康”、“职场”、“科普”、“法律”、“理财”、“育儿”等分类以及崔玉涛、李银河等可供选择提问的各领域名人。

而话题内容更是五花八门,其中,在情感方面,8073人选择收听“脱单指南”,4887人收听“该不该分手”,4476人则收听“出轨怎么办”。面向职场人士的问答关注度更高,18183人收听“职场说话技巧”,19095人收听“学会时间管理”,8416人收听“职场新人”,9045人则收听“怎么搞定老板”。

根据规则,用户只要支付相应费用,便可以向平台任何答主提问,对方以60秒以内的语音进行回答,其他用户如果对问题感兴趣,也可以支付1元用于“偷听”。而“偷听”的收入,将被提问者和回答者五五分成,扣除平台的10%以后,其余款项将在每天晚上自动入库微信钱包。

至于价码,如今早已突破当初规定的“1到500元之间”,尤其是在房产投资领域,更是屡出高价,例如,被奉为“欧神”的欧成效标价666元,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教授董藩则标价1000元,而兼具多重身份的王思聪每个问题标价3000元到4999元。

企鹅智酷发布的《知识付费经济报告》显示, 超过五成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为知识付费行为。其中,订阅付费资讯或付费下载资料的人占比最高,达到50.3%。

从消费者的付费内容偏好来看,“能提高工作效率或收入的知识和经验”最被认可,63.3%的人有意愿为其“埋单”,而“职业与学业的发展建议”紧随其后,也达到将近四成的付费意愿。换言之,由更具权威机构或者精英人士提供的“功利性”或“投资性”知识,尤其是个性化“干货”往往更受青睐。

体验

一场还不到10块钱 比到网上发帖求人来得直接

前不久,“95后”大二学生林子曦在喜马拉雅FM上花费198元购买了《好好说话》,成为49.2万订阅者之一。“这是我第一次尝试付费订阅,对一穷二白的学生党来说,还真是纠结了好久。”最终,林子曦还是咬咬牙,点了“立即支付”,“算是给自己的一笔投资吧,好在听了几期下来,觉得还是有价值的,起码能让我这种不善社交、情商不高的人多一些生活中的技巧。”

事实上,这样的“学生党”不在少数。据大三学生何晓华撰文回忆,自己在2016 年为线上知识及工具付费3517.91元。心痛归心痛,但这一年里,为知识付费的结果是收获了非常多的东西。

何晓华在文中表示,知识付费让自己在专业领域找到了国内相当权威的社群和知识源,能直接接收到大咖的输出,避免了知识在多次传播中造成的信息损耗和失真。而这些经过筛选的知识和信息,让自己这个曾一度在信息汪洋里焦躁不安的人,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获取高质量的资讯。

除了财经类节目《每天听见吴晓波》外,何晓华还选择了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田艺苗教授主讲的《古典音乐很难吗》,“这在以前,谁都不敢想象能以0.32喜点(0.32元)的价格来获得每10分钟古典音乐的专业讲解。也许你需要付出比这个高出几百倍的金钱和时间成本才能获得相同的古典音乐入门知识。”

作为刚刚离开校园的职场菜鸟,方明习惯了在知乎Live上选择专题“赞助”,“有不少名企的招聘经理分享经验,一场还不到10块钱,能让自己少走许多弯路,比到网上四处发帖求人来得直接。”平时上下班的地铁上,方明还会给自己充充电,“现在有不少平台推出短小精悍的课程,虽然需要自掏腰包,但确实比当初免费的长篇大论来得更有效,符合‘碎片化学习’的需要。”

相比之下,“85后”白领徐莉更喜欢在闲暇时间游走在“分答”上,“前阵子在工作上不顺心,整个人很压抑,在平台上花10块钱就能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寻求开导,这要是在线下,起码要几百块钱,况且还得在来回路上花精力。”此外,一心想要苗条身材的徐莉还特意搜索了私人教练帮助自己制定瘦身计划,“如果去健身房,随便说几下就要几百上千,这上面最低1块5就能搞定,还可以多方咨询,进行比较。”

在新手妈妈赵涵看来,健康咨询着实好用,“女儿一岁多,时不时有个发烧呕吐的小状况,贸然去医院担心有被传染的风险,不如先找靠谱的医生问问看,有时候,看别人问过类似症状,只要花1块钱就能听听解答,心里也能有个底。”

质疑

如果说有什么作用 大概就是填补焦虑感吧

尽管以专业的知识问答起家,但一夜爆红的“分答”还是很快被各路网红占领,八卦、猎奇等娱乐性问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眼球,甚至成为屡创新高的爆款产品。

在热门搜索中,“王思聪”位居推荐对象的首位,超过13万人选择将其纳入“收听”列表,而关注点则更多落在他的个人生活上。诸如“你如何分辨女票爱你的人还是爱你的钱?”、“作为亚洲首富的儿子,您的人生还有什么买不起的?”、“你择偶条件是什么?”、“有被家里催婚过么?”等都成了上榜问题,总共32个回答有多达近40万人“听过”。

“自带流量的大V很容易让平台的大方向跑偏,说到底,无非是一场‘粉丝经济’,满足的也就是个好奇心。等到热闹散去,恐怕很难再有多少价值。”32岁的高校“青椒”张健对平台上的“明星”并不感冒,他更希望能有一个相对纯粹、安静的知识交流分享环境,“现在社会上的风气很浮躁,许多人在消费快餐文化,却很少有愿意沉下来深入思考的,知识付费同样需要一定的引导。”

作为每天穿梭在中关村的典型“码农”,29岁的程俊总觉得自己“缺点什么”,“一天到晚都在忙忙碌碌,可心里还是空落落的,真让看本书吧,又很难啃下来。”3月初,程俊在朋友圈看到同事分享的学习“打卡”记录,恍然意识到自己或许也该来点什么,“平时跟别人聊天的时候,好歹要能接得上话,有一些谈资,不然个人形象都要大打折扣。”

权衡之下,程俊花费近一千元在不同平台购买了五套课程,“有经济学的,也有历史方面的,都是业内大牛主讲,听起来还挺高大上的。”可惜,学习的火苗只燃烧了不到一周便熄灭了,“说实话,好多知识真不是我关心的,之前总想着包装一下自己,但结果还是强求不来,花了钱也未必能坚持下来。”程俊尴尬地笑了笑,“如果说有什么作用,大概就是填补内心的焦虑感吧。打开手机一看,自己也算涉猎过这些领域,多少是个心理安慰,有种‘求知上进’的模样。”

责任编辑:李娜作者:宗媛媛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