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老人11年行万里路送独居老人豆浆 被誉道德楷模

2017-06-06 04:45 北京晨报

来源标题:11年行万里路送出一碗豆浆的小确幸

老人牵头的“慈善义工服务队”成员已经有40多人。

七旬老人杨万俊每天给人免费送豆浆

北京晨报联合阿里天天正能量奖励一万元

每天早上,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77岁的老人杨万俊都会走上数里山路,给村里独居的老人们送上一碗免费豆浆。豆浆是杨万俊自制的。这件事他已坚持做了11年,行程超过1万公里。就这样,杨万俊老人送豆浆出了名,被誉为道德楷模,还得了一个“杨万里”的雅号。各大媒体轮番采访,还上了央视访谈节目。

如今,出名后的杨万俊依然每天默默地送着豆浆,这已经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杨万俊说,他不在乎出不出名,也不吝惜每年自费投入几千块钱,就是借着送豆浆,和村里的老朋友们聊聊天,大家都很开心。人老了,开开心心地过一天,比啥都强!

获奖激发做公益热情

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建村已有600多年,村里有很多明清古宅,杨万俊就住在这样一个古朴的小院里。这个院子抗战时期曾被日军烧毁,老杨家所在的三间西厢房是上世纪50年代在废墟上重建起来的。

北京晨报记者赶到水峪村时,天正下着雨,杨万俊也不打伞,就站在院门口等着。记者给他撑起伞时,他一挥手,像个年轻人一样,连跑带颠地把记者领进屋里。

老伴儿已经走了20多年,儿女分家另过,杨万俊一个人守着老宅。屋子里陈设简单,最醒目的是窗台上一排六七个用坏的豆浆机。门口放着两袋黄豆,几只暖壶。正对着房门的墙上,贴着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画像,还有各种奖状和家人照片。

“送豆浆得从这豆浆机说起。”杨万俊说,他在村里做了几十年会计,2005年底,因在经济普查工作中表现突出,乡政府奖给他一台豆浆机。“做一次豆浆自己喝不了,浪费又麻烦,为什么不多做点给别人呢?”杨万俊说,有了这种想法之后,他就从2006年1月20日开始,给村里的老人们做豆浆了。

现在人们喝一碗豆浆似乎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可在2006年,距离市区80公里的这个小山村里,很多八九十岁的老人竟然还没有尝过豆浆的味道。

杨万俊还记得第一天送豆浆时,漫天大雪,他提着一暖水瓶热豆浆来到80多岁的郑淑珍家。老太太看着满身是雪的杨万俊和白花花的豆浆,愣住了。“豆浆,黄豆做的,有营养,送给您的。”杨万俊边解释边让这位老大姐趁热尝一口。郑老太把碗举到嘴边时,手还有些发抖。

郑淑珍把豆浆喝完问杨万俊,要不要钱。杨万俊一笑,不要钱,又问郑淑珍好喝不。郑淑珍说好喝。杨万俊就说,那从今天起我每天都给您送。

优先照顾村里独居老人

像北京很多山里的小村一样,水峪村的年轻人也大都在山外工作居住,村里只留下老人和老屋。杨万俊最开始送豆浆的“客户”,就都是这样的独居老人。

其实杨万俊自己也是独居老人。每天傍晚,他独自一人坐在屋里,戴着老花镜,把第二天要用的黄豆倒在簸箕里,一粒粒分拣,然后淘洗干净,再泡上清水待用。有时在忙碌的间隙,一阵风吹进院子,门帘便一下子被掀起。杨万俊抬起头,看着空荡荡的门外,思绪会一下子回到年轻时候。孩子们在外面嬉戏,老伴儿忙着做晚饭。

一晃儿20多年过去了,杨万俊的老伴儿去世时才50多岁。“可惜她没能喝上一口我做的豆浆啊!”一想起老伴儿,杨万俊就眼圈发红。“那时候生活困难,她老发愁,心情不好,病就找上人了。”

杨万俊家里只有一张他和老伴的“合影”,摆在客厅沙发的靠背上。他说,其实两个人从来没在一起照过相,“合影”是儿子用两人的证件照片合成的。

杨万俊了解独居老人的内心苦楚,他自信自己性格开朗,心里不搁事,有能力帮助其他老人。“政府可以给我们这些老人发补贴,但不能每个人都进行情感交流,来排解老人心里的那种孤独。而我可以通过送豆浆来完成。”

杨万俊说,11年里,他每天早上把豆浆送到那些老人门口,很多人都在等着他。白花花的豆浆冒着热气,他劝对方趁热喝,边喝边聊。豆浆喝完了,也聊畅快了,感觉那是一天里最开心的时候。

当然,杨万俊也不光给独居老人送豆浆,还有生活上有困难的村民,比如村民杨月芹身患重病,在家养病的时候,啥也吃不下去,杨万俊就给她送豆浆补充营养。

遇老人发病及时告家人

杨万俊每天送豆浆的这些“老客户”,大多子女不在身边。他在早上到这些老人家里时,都要顺便看看他们的身体情况。“发现谁身体有问题了,赶紧帮着联系子女。”

杨万俊还记得大约是四五年前的一个冬天,他给村里的杨万选家送豆浆。“论起来这还是我的一个老哥哥呢,”他说,以往这位老哥哥早上都会在门口等着他,可是那天早上到了杨万选家时,发现院子里悄无声息。杨万俊觉得有些异样,就喊起了杨万选。很快屋子里传来有气无力的回答,“兄弟啊,快来,你嫂子不行了!”

杨万俊跑进屋里,立刻闻到浓重的煤气味。只见杨万选靠在床边,老伴儿已经不省人事。杨万俊赶紧放下暖瓶,将房门全部敞开,而后快步跑去叫人。还算发现及时,老两口都脱离了危险。

“第二天我又去送豆浆,万选老哥拉着我的手说,昨天多亏你来送豆浆,要不这人就没了。”杨万俊说,后来杨万选家人还特意请他吃饭表达谢意。他觉得乡里乡亲的,做这些是分内之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命无常的感觉会越来越强烈。这些年杨万俊在送豆浆过程中,已经送走了20多位老人。“前一天送豆浆时,老人还没事,第二天人就不行了。”杨万俊说,他还记得村里的史老太,身子骨很硬朗,接豆浆时总要客气地从屋里迎出来。忽然有一天,早上老人没出来,他进门一看,已经躺在床上神志不清了。杨万俊发现老太太发烧了,赶紧给她儿女打电话。老太太儿子将她接到自己家养病,半年后就离世了。

做好自己不怕别人说

杨万俊大概算了算账,每天1斤黄豆,一个月30斤,一年就是300多斤。再加上买豆浆机和暖壶的花费,每年至少也要投入3000元左右。杨万俊说,这11年,他已用坏了9台豆浆机,暖壶损坏的就不计其数了。

杨万俊的收入有多少呢?别看他77岁了,至今还在村委会兼任多项职务。会计、档案员、户籍员、合作医疗代办员等等,晚上杨万俊还时常住在村委会值班。做这么多工作,那得挣多少钱?杨万俊实话实说,只有几百元。再加上各级政府给老人的补助,他一个月能拿到1000多块。可以说,送豆浆成了他的一份不大不小的“负担”。

还记得最初送豆浆的时候,村里不少人说杨万俊也就是“三分钟”热情。后来一直坚持下来,又有人说他是傻子。还有人说是“作秀图名”。杨万俊自己不往心里去,儿女替他委屈,觉得没有必要惹这些口水。杨万俊满不在乎,“做自己的事,让别人说去吧”。时至今日,那些流言蜚语大都已经变成了赞许。

不过,家人开始担心他的身体,毕竟是奔80岁的人了。每天早上走那么远的山路,让人不放心。但杨万俊自己心里有数,“我年轻时就在山里跑步,每天七八公里,现在也没停下锻炼,一年到头基本不吃药。”

当然,杨万俊也知道岁数不饶人的道理。他说将来万一自己送不了了,就让儿子接着送。再有,这么多年过去了,身边也有不少人受到影响,肯定会有人愿意接着做这件事,“别看送一碗豆浆是小事,贵在那份情感交流,难在一直坚持下去。”

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

事因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

遇事想得开,知足大胸怀,不恋身外物,常乐健康来。

金钱是身外的,地位是暂时的,荣誉是过去的,健康是本人的。

现在,这一碗豆浆成了杨万俊和村里这些老人之间的一份牵挂。不论刮风下雨,送豆浆不能耽误。而老人们要是早上没见到杨万俊,心里也不踏实。

山路不好走,杨万俊遇到雨天要下坡时,得蹲下身提着10多斤重的暖水瓶,一步一步挪下陡坡。有一次,天上下着小雨,杨万俊披着雨衣,提着满满两暖瓶豆浆,走在泥泞的山路上,脚下一滑,栽了个跟头。“裤子划破了,膝盖摔流血了,暖壶也摔坏了一个。我咬着牙坚持,把剩下的一壶豆浆送完了。”杨万俊说,因为摔伤了腿,他有两天没送豆浆。很多老人就坐不住了,都过来看望他。老人们劝杨万俊,“休息几天吧,你也70多岁的人了,摔坏了别说没法向儿女交代,就是我们心里也不落忍啊。”

杨万俊说,自从那次摔伤之后,他自己就加了小心,还改进了“装备”。比如阴天天色昏暗时,以前常用的手电筒不用了,买了一个类似煤矿工人用的“矿灯”,戴在头上。这样遇到坡陡路滑的地方,就可以腾出一只手来找地方扶着前行了。

杨万俊说,这么多年坚持送豆浆,可以说是做好事、锻炼身体两不误。“现在每天早上起来走上七八里山路送豆浆,那不也是健身么?”

杨万俊就是这么个热心人。别看他在村委会兼任多项工作,早上还要送豆浆,可如果村里有什么集体工作,他还是会主动揽到自己身上。

这两年,水峪村的民俗旅游越来越火,很多城里人周末来到这大山深处,参观几百年的明清古宅。但杨万俊发现一个问题,村里为做好游客服务,修建了公共厕所,可这公厕却总是铁将军把门,惹得游客们怨声载道。

找书记一问才知道,村里因为暂时没有经费请人做保洁,所以公厕只能停用。杨万俊说,他主动去找书记,表示愿意义务清扫厕所。同书记打过招呼之后,第二天他就扛着扫把上岗了。水峪村的公厕也开始正常运转了。杨万俊这一扫就坚持了半年多,直到村里有了预算,找到了专人来接替他。

善行得到社会各界支持

这些年,杨万俊送豆浆出了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走进他的小屋,可以看到很多奖状和锦旗。

杨万俊真正扬名在外,是在央视做了一期访谈节目之后。2012年3月,央视欢聚夕阳红栏目播出专题“学雷锋做小事”。杨万俊和多位常年做好事的老人一同亮相。他就带着平日送豆浆的两个暖瓶来到台上,一上台就给主持人张绍刚倒了一杯豆浆。张绍刚在节目最后,呼吁生产豆浆机的企业能够给杨万俊提供一点赞助,别再让大爷自掏腰包买豆浆机了。杨万俊说,这个广告还真是有效果,节目播出不久,一家知名豆浆机企业就来到他家里,专门送了两台新式豆浆机。但他用惯了以前的老款豆浆机,对新豆浆机不太习惯。这家企业又赶紧回去,给他从库房里搜罗了一台旧式豆浆机。

杨万俊说,村里的老人进一次城不容易,能够进一次中央电视台更是想都不敢想。他借着上央视的机会,还把村里几位腿脚利落的老人也一起带上,不仅让他们参观了一回中央电视台,还在电视上露了一把脸。“这也是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吧。”

在央视做过节目之后,杨万俊又在北京电视台出镜,各种报纸网站也纷纷来给他做专题报道。

带动身边人一起做好事

据房山区南窖乡宣传部干部范明军介绍,杨万俊做好事的消息传遍了房山,很多媒体都来报道。他也先后获得北京市万名孝星、身边雷锋最美北京人、房山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还入选了北京榜样周人物榜。

范明军说,在杨万俊的带动下,水峪村很多党员、群众加入到做好事的行列中来。2012年,在北京慈善义工协会的帮助下,杨万俊牵头组建了北京慈善义工协会水峪村分会,取名“杨万俊慈善义工服务队”,成员已经发展到40多人。

其中,送拐杖的王庆月老人,就住在杨万俊对门,本来也是他送豆浆的“客户”,日久天长也被带动起来了。王庆月是村里出了名的老木匠,一次,他看杨万俊走山路太辛苦,毕竟上了年纪,就主动给老杨做了根拐杖。

杨万俊一想,村里老人那么多,走山路都需要拐杖。他就试探着提议,咱能不能给村里老人每人免费做根拐杖?结果,两位老人一拍即合,说干就干。老哥儿俩就开始默契地对着院子墙根儿下的一堆木棍儿摆弄起来。因常年送豆浆,村里每位老人的身体状况,杨万俊都门儿清,仔细盘算下来,村里需要拐杖的老人大约就有30多个。大约用了一个月时间,两位老人鼓捣出30多根拐杖,免费送给村里老人,基本上能保证人手一把了。

现在,王庆月的门口还放着几根拐杖。如果有老人需要,也会免费送出去。王庆月留着长长的胡须,颇有艺术家范儿,他制作的拐杖也造型多样,很有艺术特色,可谓好看又好用。

生活在水峪村的老人,不仅有香喷喷的豆浆喝,还拄上了爱心拐杖,这幸福劲儿,甭提了。如今,在杨万俊和王庆月这对“爱心组合”的带动下,村里相继涌现出近50名义工,他们一起为村民做好事,理发、磨剪刀、代买货物、维修家电等,深受大家欢迎。

■记者手记

助人为乐 何乐不为

采访过程中,有一句话总挂在杨万俊老人嘴边——“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确,做好事真的会给人带来快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体会,即使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在坐地铁时,你主动给有需要的乘客让座,受助的乘客微笑着道谢,你的心里会感受到快乐;在街上遇到有人问路时,你耐心地给对方指路,路人一声感谢会让你的心里感到快乐;坐电梯快关门时,有邻居跑过来,你按一下电钮,给人家留个门,他道一声谢,你的心里会感到快乐;开车经过路口,有行人过马路,你放慢速度,在车里挥手示意行人先走,他向你微笑致谢,你心里同样会感到快乐。生活中,这种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点滴小事数不胜数。

因为帮助别人会带给自己快乐,所以,做好事也会上瘾的。当然,做好事也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举手之劳,与人方便,与己快乐,何乐不为呢?

颁奖词

一位老人,十一年,用一碗碗豆浆,暖了山村独居老人,暖了人间心房。

他不是什么大人物、大老板,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奉献和付出。一碗豆浆,钱不算多,事不算大,却淡定从容,蕴含着浓浓的爱心和情意。

老人的善行看似平常,却是值得我们敬仰的公益壮举。时光让他的腰身不再笔直,但心的温度,豆浆的温度,从未改变。

一碗豆浆一片心!让我们为老人点赞,传递这份人间温情。

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 

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是阿里巴巴专门成立的一个以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人间真善美为宗旨的公益平台。该平台自2013年7月成立以来,已联合全国100多家主流媒体,发起了190多期正能量故事的评选和奖励,以及400多次特别策划奖励。累计投入公益金3100多万元,总计直接奖励人数已达3500多人。

杨万俊简历

1940年生于水峪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50年入小学读书,1959年中学毕业后回村务农。28岁时入党。后在水峪村从事村务工作至今,担任会计、户籍员、档案员、农村社会事务代办员。

责任编辑:董佳兴(QN0008)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