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连玉明:治大城市病 建设副中心是新引擎

2017-07-04 02:12 北京晨报

来源标题:治大城市病 建设副中心是新引擎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是北京城市总规要解决的最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汇报后强调,要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布局。

这个“牛鼻子”要怎样抓?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表示,从目前来看,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就是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调整城市空间布局、重组城市功能的一项重要举措。

治理“大城市病”有了新引擎

连玉明表示,北京的问题表面看是人口过多带来的,深层次上是功能太多带来的。导致功能过分集中的根源是“单中心”的城市结构。因此,治理 “大城市病”,根本在于调整结构,首要的是调整空间结构,实现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他认为,集中力量在通州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正是北京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的新引擎。

在通州建设城市副中心,政府率先带头,打破部门利益、局部利益和个体利益的藩篱,表明市委市政府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势的决心和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态度。通过政府率先示范,把行政事业单位成建制、分步骤地有序转移过去,有利于带动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及公共服务功能转移,进而带动商务、文化、会展等功能疏解。

另外连玉明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新时期的“平津战役”。通州是北京唯一与天津、河北都接壤的区,地处京津经济带轴心和环渤海经济圈中的核心枢纽部位,是北京面向京津冀的门户。把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挥所设在通州,就是要更好地发挥桥头堡的作用。

尊重发展规律避免急于求成

连玉明认为,建设城市副中心要解决好“为什么建、建成什么样”的问题。城市副中心强调功能外移,直接的结果就是带来城市空间重构、产业重构和功能重构,这三个重构将对北京产生功能叠加效应。

因此,在城市副中心建设过程中,必须统筹好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好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好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好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把城市副中心建成更加紧凑、更加绿色、更加创新、更加智慧、更加人文的具有中国特色和首都特点的现代化城市示范区。

特别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副中心建设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要科学确定副中心的建设周期,把握好时序和节奏,避免急于求成。

同时,摒弃“摊大饼”的发展模式,避免从内向外摊变成从外向内摊。在副中心建设过程中,要实施空间管制,严格控制建设规模,严格限定边缘地区、城乡结合部、近郊区、农村地区的开发强度,划定城市增长边界,避免粗放扩张式增长,走内涵式集约发展之路。也要处理好通州与外围城镇空间关系、错位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

实现产城融合避免职住分离

连玉明指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一是解决“城”的问题,要加快配置优质教育、医疗、文化、信息及公园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城市综合服务体系。二是要解决“业”的问题,构建以高端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集聚新的产业和功能,提供就地平衡的就业岗位。三是解决“住”的问题。鼓励人口到通州居住,需要制定激励政策。人往高处走,通州究竟有多“高”,对实现职住合一至关重要。

人多了,交通问题如何解决。连玉明认为,城市副中心必须建设好综合交通体系。要以通州为中心,重构综合交通体系,提升交通综合承载能力。以轨道交通为核心,构建高效便捷、安全稳定、适度超前、互通互联的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提升内外交通畅达的能力。在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公交出行比重应当达到70%,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使用轨道交通。同时,以市郊快铁为重点,构建大首都交通圈,强化副中心与京津冀区域的交通联系。

责任编辑:岳崎(QN0012)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