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北京公园相亲故事 地上的纸板和等待的老人

2017-07-12 15:13 北京晚报

来源标题:北京公园相亲故事

老王的小本子上,记录着她这一周的安排:“周一、周三、周五的上午,天坛公园;周四下午,陶然亭公园;周六下午,玉渊潭公园;周日下午,中山公园。”

一周七天,有六天的时间她都要去公园。不是去玩。她要去参加公园的家长相亲会,她要给女儿找对象。

女儿曾是老王的骄傲,但现在成了心病,只因为年过三十还没对象。每隔几个月,老王就会从老家东北来北京,住上个把月,帮着做做饭,陪陪女儿。

但这次,她说,她不是来北京陪女儿的,就是来给女儿找对象的。“找不到,我就不回去。”

只是,没那么容易。

地上的纸板和等待的老人

上周日下午两点,北京气温已经超过三十五摄氏度,中山公园里的游客比平时少了很多,但在格言亭旁却聚集着上百位老人。他们大多是六十多岁的年纪,相互并不熟悉。有的坐在小板凳上,面前摆着一块纸板;有的捧着纸板,一边展示着自己的,一边走着看看别人的。

纸板上写的是自己儿女的基本情况,他们都是来给孩子找对象的父母。纸板上几乎不会出现名字和照片,只有基本情况。如果是“京户”、“城区有房”或者“公务员”、“央企”,那一定会用更大的字体描出,因为这些都是加分项。如果没有这些,那也要标出或者找出其他的亮点,比如“170cm、110斤”,或者“孝顺”、“体贴”。有些情况,也会用更加隐晦的方式体现,比如“短婚”、“未育”。

每一块纸板都做成A4纸大小,并排放在地上,远远看去更像是劳务市场。老人们并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坐在纸板后的小板凳上,等待挑选。如果被其他老人看中,老人就会站起身来,第一句一般是“你哪儿人啊?”户口是最先被问到的,紧接着就是房产、工作单位。至于长相,那都在这一系列硬性标准之后。只有条件符合了“门当户对”,老人才会从随身携带的布兜子里掏出儿女的照片,再让对方留下联系电话。

老人们几乎人手一个布兜子,一把塑料扇子。布兜子上大多印着居委会的安全提示,或者房产中介的广告;塑料扇子上则是“妇幼医院”、“幼儿培训”之类机构送的。他们都是乘公交或地铁而来,自带水壶,但在挑选门当户对的亲家时,却一点都不将就。

偶尔有年轻人从眼前走过,只要看上去符合自己的预期,老人就会停下手中的扇子,从板凳上欠起身来半蹲着,目光也从刚才的呆滞突然变得和善,瞪大眼睛,直直地盯着年轻人看上三四秒钟。哪怕小伙子的眼神有点闪烁,老人也会赶紧问上一句:“小伙子,你多大啦?”

直到年轻人摆摆手,留下一句“我是来旅游的”,老人才又慢慢坐下,眼里满是失望。

也有些老人的脸皮薄,不愿意坐在地上摆摊,只是手攥着纸板走来走去。只要是在公园的相亲角范围内,老人们都是心照不宣。两位老人的目光对上了,第一句话总是:“您的,是男孩女孩?”

老人们占据了很大一块长方形区域,几乎不会有导游把游客带到这里,老人们也严守界限。有挎着相机的散客闯入,就会被老人们“斥责”:“你不找对象,上这儿干吗来,出去出去。”

偏僻的地点和老人的脸面

在北京的几大公园里,常年存在着这种相亲会,其中中山公园的规模最大。几处公园相亲会的时间相互岔开,除了周二,其余的日子天天都有,即使春节期间也不间断。

公园相亲会的地点也有些讲究,并不在公园最核心的区域,往往都在比较偏僻、却又不太难找的地方。天坛公园的七星石畔,不在天坛的主流游览路线上,无论从东门还是南门进园都不会直接走到。陶然亭公园的东码头旁长廊,也是同样道理,一般游客找不到。中山公园的格言亭,在公园的最北边,游客从南门进园,几乎走不到那里。

没有老人能说清楚为什么选这样的地点,因为即使是来得最早的,也不过两三个月而已。只要给孩子找到对象了,就再也不想来了。而这些相亲会已经存在了几年甚至十几年了。不过,老人们都很认同这些约定俗成的地点,虽然已经舍下脸面来“摆摊”给孩子找对象,但还是不想让游客看来看去,更不想让外国游客拍照。

老王已经连续几个周日来中山公园,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她刚过六十岁,老家在东北。女儿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从事法律方面的工作。几年下来,事业小有成就。老王想念女儿,每隔几个月就来看看女儿,帮着做做饭,收拾一下屋子。

但这次,老王豁出去了,哪怕女儿不乐意,自己也下定了“找不到就不回老家”的决心。女儿是1984年出生的,这个岁数还没结婚,在东北老家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老家亲戚早已经指指点点了。

女儿反对老王到公园相亲,但也没办法。“她自己找不到,就管不着我了。”老王说,女儿年轻的时候不着急,三十岁以后着急了,也没用了。在中山公园连续待了几个周日,老王没有任何成果。“女孩太多了。”

无论是周日的中山公园、周一的天坛公园,还是周四的陶然亭公园、周六的玉渊潭公园里,如果仅从纸板上看,等待相亲的女孩远远多于男孩。在年龄段分布上,女孩大多是29岁到33岁,男孩则稍大一些。对于女孩家长来说,如果对对方的条件挺满意,但是发现对方有点迟疑,就会赶紧掏出女儿的照片,“先看看照片,看看吧。”

“男孩子可以往下找小十岁的,但女孩子等不起。”老王说,她眼看着男孩的家长很快就能聊到相亲对象,甚至有挑选的余地。但女孩的家长,却很难碰到合适的。

周日下午的中山公园相亲角里,出现了一位三十出头、长相普通的男子,他的工作是司机,收入并不太多。尽管这样,还是吸引了好几位老人。老人们有自己的规矩,只要有一位老人在聊,其他老人就会在后面排队等着,绝不会插话,这很像是古玩行里的规矩。一位头发几近全白的大妈,在问了户口、工作单位、房子之后,掏出小本子一一记下,然后凑了上去,颤颤巍巍地问:“你……你一月挣多少钱?”

“要不是找不到对象,哪个老人愿意舍下脸面这样呢?”老王说,“可是,难道还有别的办法吗?”

几千里的距离和老人的心

“我知道有点儿丢人。”老王说,女儿反对她来公园的最大一条理由,就是不想像商品一样,自己被摆在地上,让来来往往的人,挑来挑去,说三道四。在北京没有亲戚朋友,老王只能通过来公园的方式,尝试着给女儿找找。来了几次,甚至有点“魔怔”了。“只要在公园里看见还算过得去的小伙子,我就上去问人家一句,‘多大啦?有对象没有?’”

这几个公园里,像老王一样的外地老人并不少见。天坛公园七星石旁的相亲角,规模仅次于中山公园,老李是这里的常客。老李说,前些年来找对象的,基本都是北京的家长们。“但这几年,外地的家长越来越多,都快到一半了。”

不过与北京家长相比,外地家长的相亲成功率低了很多。旁边有个北京老人,女儿是1982年的。老李告诉他,那边有个人的儿子是1975年的,刚摆出来。老人刚想凑过去看看,但老李说了一句:“好像是外地”。那个老人把腿翘在石凳上,叹了口气,“还是算了吧。”

他指着写有儿女情况的纸板说,以前才不会写“京户”这种词,聊一句天就都知道了。房子也不用问,能来天坛相亲的住得都不会太远,“连北城的都少。”但现在不一样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老李说,他真心觉得这些外地家长不容易。“隔着好几千里地,操不完的心。”

一周六天的公园,让老王几乎筋疲力尽。很勉强地,她留下了几个男孩家长的联系方式,“几乎是把照片往人家手里塞。但能不能成,还要看女儿的态度。”

一位京籍老人说,孩子对公园相亲这种方式本身就非常抵触。“只要听说是公园里认识的,就根本不想见,”这位老人说,自己只能骗孩子,说是单位的老同事给找的。

老王还没给女儿找到对象,却认识了几位姐姐妹妹。河北、内蒙古、山西,“北方的这几个省份快凑齐了。”姐妹们的孩子都是女儿,大家凑在一起,除了抱怨女儿怎么不着急结婚之外,就是聊聊还打算在北京待多久。“没法从老家找,女儿在北京了,就是北京人了,不能再让她回老家。”

记者打听到,无论是中山公园,还是天坛、陶然亭、玉渊潭,这种相亲方式的成功率非常低。但老人们说,自己在家闲不住,“就算是为孩子做点事吧。”

本报记者 李嘉瑞

责任编辑:张驰(QN0009)作者:李嘉瑞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