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市民缺少防治慢病指点 代表建议社区配营养师

2017-08-14 02:14 北京晨报

代表建议社区试配兼职营养师 配合社区医院管理健康档案

亚健康、“三高”、慢性病……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患上了这些“富贵病”。从饮食入手是重获健康的重要手段。市人大代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研究学院副教授范志红提议,在社区试点配备兼职营养师或社区营养指导员,由政府下拨相关试点经费,对居民的健康进行指导。

范志红表示,建议已经提了3年,分别转给过市卫计委、市民政局、市老龄委,但目前还没有相关措施落地。范志红说,接下来还会继续提这个建议,尽力推动社会进步。

现状

想健康减重找不到门路

张女士最近很烦恼,体检查出“三高”,还有脂肪肝。生完宝宝一年多的她打算从控制体重做起,让自己恢复健康。

不过,对于减肥这件事,张女士不太自信,“平时运动不多,工作压力较大,还比较贪吃,我估计我这减重挺难的……”另外一个担心是,她不知道该如何减肥,“看到身边不少朋友通过按摩、拔罐等方式减重,确实有了效果,但是我发自内心的更愿意通过饮食和运动相结合的健康方式进行。”

张女士说,她希望通过合理膳食、低卡路里摄入、坚持运动的方式达到减重的目的。但遗憾的是,自己并不完全懂得什么算是合理膳食,如何能在低卡路里的状态下保证身体仍然不缺营养。“我觉得以前从来没重视过营养学,现在反倒特别希望了解,希望给自己、家人、孩子更健康的生活状态”。

事实上,这样的例子并非个案。现代社会的生活工作节奏和饮食方式,让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患上了慢性病。北京晨报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发现,很多人都对自己或家人的身体状态不满意,却苦于不知如何解决。“我爸有糖尿病,我总在网上查资料,看看怎么吃好,但是很多说法都是相悖的,不知道哪个对。要是身边有个真正的营养师帮我们指导指导就好了。”市民高先生感慨地说。

问题

没指导 慢性病高发增加负担

对于张女士的苦恼,市人大代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研究学院副教授范志红深有感触。在她看来,很多市民都有这方面的需求,只是自己并不知道,也不知道还有营养师这个职业可以帮助解决问题。

范志红说,目前,本市居民排名前三的死亡原因是癌症、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同时,糖尿病也是造成人力损失、增加医疗负担和家庭负担的主要疾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肠癌、胃癌、乳腺癌等部分癌症都是可以通过合理饮食及调整生活方式来加以预防的”。

范志红坦言,本市目前正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减少加上慢性病高发,将给社会经济带来极为沉重的负担,因此必须把疾病预防和疾病治疗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没岗位 中国尚无社区营养师

多年前,范志红曾和英国的一名社区营养师交流过,非常有感触。“在英国,政府是给社区营养师发工资的,其工作就是促进社区居民健康。居民有健康方面的问题可以向其咨询,营养师平日也会组织一些改善营养的活动”。

范志红举例说,社区里“三高”人群多,营养师就会牵头组织个长走队,每周给大家检查身体,看看发生了哪些变化;社区里有年轻人不会做饭,营养师就动员退休居民给大家做营养餐,这样年轻人就能吃到家里做的干净又健康的营养餐;社区里大多数人蔬菜吃得少,营养师就深入了解情况,发现是因为社区离买菜的地方远而且菜也贵,营养师就协调了大篷车统一采购,解决了居民吃菜的问题;社区有人想减肥或者调理身体,就可以拿着最近几天的食谱去找营养师,由其提供建议。

“这是在确确实实帮百姓改善健康,当时就觉得中国如果能有这样的岗位就太好了。”范志红感慨地说。

遗憾的是,中国目前并没有社区营养师这一岗位,只有一些社会服务在做。“交给社会去管,就意味着只有少数有钱、有意识的人才会去关注,而其他大部分人的健康就‘放弃’掉了。”

“可能有人会说网上查查建议就行了。”范志红坦言,“网上的各种信息鱼龙混杂,没有人负责,并且无从判断是否适合你本人的情况。”

没精力 医生无暇做预防工作

范志红告诉北京晨报记者,目前的管理模式中,健康生活指导相关的工作主要由卫生系统来完成,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思维定势。

但是,从目前慢性病发病率一路上升的实际情况来看,卫生系统人手有限,医生们仅忙于治疗疾病便不堪重负,对疾病发作前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很难投入大量精力。无论医生们多么敬业,也没办法对患者的日常饮食生活习惯进行细致、长期的跟踪指导。

2016年的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海宣言也提到,健康水平的提高绝不仅限于医疗卫生领域的责任,而是需要扩展到更深层面、更多领域的改革与合作。

“社会各方参与的营养管理是健康政策的一部分,希望能得到政府的优先考虑。”范志红说,目前北京市仅提出要用中医药来预防多种慢性病,但鉴于这些疾病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仅仅靠中医药,忽视营养管理,显然很难获得好的效果。社区营养指导方面的工作亟待加强。

“虽然目前大部分社区建立了社区医院,并在培养全科医生,但合格的全科医生数量太少,经过营养培训的基层社区医生的营养知识比较有限。而且一个社区医生小组要负责600户居民,也很难有精力进行营养宣教活动”。

范志红表示,目前我国已经开始试点注册营养师考试,要求有相关专业毕业(包括营养、医学、中医、护理、食品等专业)的基础,要通过集合十几门相关课程内容进行考试。在获得注册营养师资格证的前提下,再经过进一步的专业培训,可以胜任社区营养指导的工作。“这样做,既能充分发挥营养师培训的社会效益,又能弥补医学系统营养指导人力不足的问题”。

建议

试点配备兼职营养师

为此,范志红提出,建议在少数社区试点配备兼职营养师或社区营养指导员,由政府作为疾病控制或医疗保障工作改革研究的一部分,下拨相关试点经费,纳入社区医院的工作内容中,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按时间付费。

范志红提出,对社区营养指导人员的要求和资质标准要严加要求。除了要求相关资质,有北京市疾控中心分派任务,还可以委托社会团体,如中国营养学会、北京营养师协会等具有专业资质的营养专家型团体进行培训和把关。由疾控系统和营养专家为他们提供疾病预防的营养指针和相关资料,制定岗位任务,再由这些社区营养师对居民进行指导。

范志红建议,聘用的营养师在试点社区定时工作,做社区的健康指导员,每周保证一天时间在一个社区进行指导。包括回答居民的相关问题,组织健康活动,配合社区医院,做社区的健康档案管理等等。政府对其工作内容进行要求,要求其对工作结果进行记录和总结,纳入社区健康管理网络系统当中。政府定期对社区营养师进行工作考核和培训。

范志红建议,在试点成功之后,再逐渐向更多的社区推广,并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逐渐规范社区营养师的资质和管理方式,推广社区营养师配备的做法,和发达国家的社区营养师岗位接轨。

专家声音

人才和机制都要把关

“社区营养师的建议如果能真正落地,对整个中国人营养观念的改善一定是有好处的。”协和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陈伟说。

在陈伟看来,人才和机制是制约社区营养师落地的两大因素。社会上一些所谓营养师,则多是花几千元就能考下的公共营养师,绝大多数上是在卖产品。“而营养师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进行营养指导,是一种技能,不是有证书就可以的”。

其次是机制问题。“怎么能够落地,算不算医疗行为?”陈伟认为,机制问题需要政府来管理。他建议,政府能将社区营养干预纳入到医疗的慢病管理体系中去,这样既不会偏离方向,又能保证专业性和效果。

此外,陈伟认为,在社区建立营养门诊,让社区医生学习营养课程,由大医院医生到社区门诊进行营养咨询,这样也是一种办法。

责任编辑:贾玉静(QC0005)作者:邹乐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