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昌平“村办养老院”引来百位老教授

2017-08-21 15:12 北京晚报

来源标题:“村办养老院”引来百位老教授

昌平区金手杖养老公寓是一家“村办养老院”,将近一千名老人在这里养老。这家村办养老院并不简单,一不留神,和你擦肩而过的可能就是一位大学教授。

细算下来,住在这家养老公寓的退休教授竟有一百多位,而且绝大多数来自清华、北大、人大等名牌大学。在这里,“高知老人”的比例居然超过了十分之一。

倔强的老人

感慨养老“思想得转变”

仅仅体验了三天,谢文蕙老人便拍了板:就在这里养老了。而在之前,在如何养老的问题上,老人还和子女打了好几年的“持久战”,因为“不服老”。

87岁的谢老是清华经管学院的退休教授,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是梁思成大师的弟子。毕业后,谢老留校工作,1956年调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970年回到清华。清华设立经济管理工程系,谢老是创系元老之一,著名的《城市经济学》就是她的著作。

“我们那一代人都讲为国家做贡献,对生活的要求不高。”谢老一直以自己是新中国最早的一批大学生为荣,凡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退休之后,她依然发挥余热,被清华评为“老有所为”先进个人。那个时候,谢老依然满脑子想着如何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对未来的养老问题并没有太多规划。

2010年,因为老伴去世,谢老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不缺住房,经济上也不困难,但老人的精神世界却是空落落的。“如果家里不开电视,房间里一天也没有声音。”再后来,老人得了厌食症,一顿饭没吃完,下一顿就把剩的饭菜热一下来凑合,结果胃口也吃坏了。因为不规律的生活饮食习惯,去年夏天,老人突然晕倒住进了医院。老人的子女觉得,只有住养老院,才能改善母亲的状况。然而,老人还是“不服老”。

今年暑假期间,在美国任教的女儿特意回国,劝说母亲入住养老院。与此同时,老人身边的一些老朋友因为透支身体而相继住院,给了老人很大的刺激。女儿告诉她:如果真正关爱子女,那就应该去住护理条件更好的养老院。

老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再不处理,自己就成了子女的负担。老年人如果真爱子女,就别再逞强了,而是应该去好好养老。“自己少受罪,儿女少受累,国家少花钱。”思来想去,老人终于想通了。

7月,老人来到“金手杖”体验入住,很快就做出了决定,子女们悬着的心这才放了下来。

退休老教授

村办养老院的条件“万万没想到”

“这要是十年前,我可不来这里。”“金手杖”位于昌平郑各庄村,距离清华并不近,堵车的话车程将近一个半小时。从字面上看,郑各庄村和清华园差了简直是十万八千里,然而在实地体验之后,老人改变了看法。

入住那天,谢老几乎是“拎包入住”,带着几件夏天换洗的衣服就住了进来。虽然早就知道养老公寓是酒店式设计,家电、家具都是现成的,但这个“新家”还是给了老人不小的惊喜。“该有的全都有,卫生间也比家里的大一倍,打开衣柜,连衣架都准备好了!”老人习惯睡硬床,子女便把床垫换成了棕垫;习惯使用带抽屉的桌子,子女便从家里搬来了办公桌、五斗橱。经过一番简单改造,便有了家的感觉。

在养老公寓,老人选择的房间是53平方米,还不到家里住房面积的一半大。不过老人却说,虽然面积“缩水”了,但是生活质量反而大大提高了。原来,家里的面积虽然大,装修也不错,但是各种闲置的东西也多,收拾起来费劲。住进养老公寓后,连刷马桶都有人定时上门服务,省了不少心。

“感觉就像到了托儿所。”住了才一个月,谢老发现,在养老公寓生活的许多细节都充满了惊喜。谢老是山西五台人,喜欢吃面食,有一次打饭时,她竟然发现了家乡的“猫耳朵”。打饭师傅看到老人后,赶紧把她的餐盘接了过去,告诉她坐在餐桌前等就可以了。“没想到连打饭师傅都这么贴心!”

养老公寓每月为老人们提供一次免费理发。一次理发时,她看到理发室的桌子上摆着一份五线谱,便好奇地问五线谱的主人是谁。当知道是理发师在学音乐,老师就是住在这里的老人时,她顿时肃然起敬:连理发师都步入音乐殿堂了。

入住养老公寓后,老朋友们也很关心她的情况。他们常常抱怨,谢老“太忙”,经常联系不上。谢老得意地说:“我除了吃饭睡觉之外,忙着呢!”她说,养老公寓的活动很多,一周里同时举行的活动就有三四个。在合唱队的房间里坐会儿,她就又跑到京剧那屋了,什么都很吸引她,她什么都想试一试。养老公寓的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也是她常去的地方,她时常去图书馆看报,一坐就是大半天。

谢老认为,养老要解决的最大问题并不是老人的吃喝,而在于精神世界的充实。除了浓浓的文化氛围,住在这里的其他老人也让她深受感动。谢老腿脚不便,经常要坐轮椅。一次她正坐着轮椅在走廊里走,突然感觉到后面有人在推。转头一看,也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谢老说,还有一位老人看她常坐轮椅,经常抢着帮她递餐盘、推轮椅。后来一问,这位老人都92岁了,比她还要大5岁。“真是折煞我也。”说起这件事,老人不停地感慨这里的“邻居”素质高。

郑各庄村民

和清华教授做邻居“想都不敢想”

养老公寓负责人曹媛媛介绍,“金手杖”目前住了一百多位退休老教授,除了清华之外,还有许多老人来自北大、人大等著名高校。她介绍,这些“高知老人”大多是通过口碑传播吸引过来的。

由于“高知老人”比例较高,一位老人还在养老公寓开辟了一块地方,命名为“清朋华友学子园”,供老人们交流。“清朋华友,就是‘清华朋友’的意思,不仅清华的可以来,其他朋友也可以来。”清华校友陈根仁老人说。在许多人看来,一个“村办”的养老公寓,跟清华园的条件不可同日而语。然而,这家村办的养老公寓不仅把清华老教授吸引过来,而且还让他们很满意。

郑各庄村委会主任黄福水介绍,基于我国老龄化的趋势,郑各庄村结合自身优势打造了这座高标准的养老公寓。创办不到四年,就已经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如今,“金手杖”不仅吸引来“金凤凰”,还惠及了郑各庄的村民。在郑各庄村,达到75岁的村民可以免费入住。目前,有40多位郑各庄村民住在这里养老。

77岁的刁振兴和75岁的王淑香是郑各庄村第一批入住养老公寓的村民。说起在这里的生活,老两口脸上洋溢着幸福:“俺们这是住在宾馆里头啊。”二老说,过去郑各庄村很穷,地势低洼,一下雨推着自行车都没法进村。从过去房子没钱挂瓦,到现在村里建成这么好的养老公寓,连想都不敢想。

说起养老公寓里的“高知”邻居,二老自豪地说,这些老教授的到来,使这里的文化氛围提高了不少,这也说明村里的养老公寓办得好。二老说,当初养老公寓刚创办时,村里符合入住条件的老人有100多人,结果因为有的老人需要照顾家里,实际来的只有50多人。现在,村民的养老观念也转变了,大家都羡慕他们老两口。

“盐从哪咸,醋从哪酸,咱得追根溯源。”刁振兴说,过去村民人均寿命很低,改革开放之前,人均寿命甚至不到70岁。近二十年来,村里的面貌大变样,不但生活条件好了,人均寿命也大大提高,现在村里都有百岁老人了,90多岁的老人也有好几个,而且不愁养老。老伙计们听说他住进了养老公寓,一个个都羡慕不已:“你老了老了比俺们强啊!”

责任编辑:李娜作者:王琪鹏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