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运河新人家]清亮亮的白浮泉涨起来了

2017-09-04 14:46 北京晚报

来源标题:清亮亮的白浮泉涨起来了

■开栏的话

滔滔运河,千年流淌。运河文化与长城文化、西山永定河文化、皇城文化、宣南士大夫文化、天桥市井文化等,共同造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北京文化圈。运河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所承载的绝不仅仅是樯帆济济、漕运通达。运河还是北京人的心根所系,是蕴含着北京人精气神的活法儿。您看,在运河文化的辐射作用下,多少年来,运河沿岸铺展开来的生活画卷何其壮美!运河人家的如烟往事何其亲切!

尽管北京是“一座运河上漂来的城市”,生活在运河沿岸的人们,心却不是漂泊的,而是淡定从容的,是带有“无双毕竟是家山”的自信的。

本报二十多名骨干记者,深入古刹遗存,探访老街旧巷,徒步林泉山野,走访运河新人家,为您梳理运河文化的脉络传承,为您探寻运河文化的保护利用,为您讲述一个个鲜为人知的运河故事。

运河奔流,不舍昼夜。让我们收拾好心情,弃岸登舟,向着东南,进发!

周家望

从北京市区出发,沿京藏高速驱车40多公里,就到了昌平龙山度假村,白浮泉遗址就在里面。

度假村最北头儿有一座简易的小亭,里面有一座雕刻着“白浮泉遗址”的汉白玉石碑。小亭朝东,水榭下一排九个龙头,常年喷出泉水,形成水池,池水清凉而碧绿,被青松和绿柳环抱着。小亭南侧有两块石碑,分别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运河——白浮泉遗址”和“北京文物保护单位 白浮泉遗址——九龙池”。

正在修剪草坪的老花匠告诉记者,九龙池挨着的就是龙山,山顶有座庙,叫都龙王庙。传说这座庙的龙王管着天下所有的龙,因此叫“都龙王”。

都龙王庙不大,但大殿廊柱上的楹联气势十足:“九江八河天水总汇 五湖四海饮水思源”。或许,只有如此气势的都龙王,才有能力保证这里的水源源不绝,让白浮泉当得起运河之源的名头。

一个故事

明年再来时 遗址变公园

“明年,再来这儿,化庄村可能就没了,包括龙山白浮泉遗址在内的这一带将要变成公园了……”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马玉禄有一点点惆怅,有面临新生活的欣喜,也有对故土的难舍。

化庄村就在龙山脚下,连当地的老人也说不清这个村有多少年的历史了。他们只知道,这是龙山边唯一的一座村落。这里最有名的就是白浮泉水,泉水常年从“九龙口”中喷涌而出……

化庄村并不大,才百余户人家。村头儿的大门有保安在站岗,保安的身后能看到一栋栋二层小楼、超市。老村子早已没有了旧农村的模样。在村口,记者遇上了开小超市的村民马玉禄。

今年60岁的马玉禄回忆:“小的时候,这里有座养老院,村里的小孩子天天跑到养老院里看电视。山顶的老庙破败不堪,只有几块看不清字儿的残碑,很冷清;但山下的九龙池却很热闹。那时水比现在要多很多,龙口喷出的水能冲出一米多远。到了夏天,小孩子们整天泡在水里玩。”

这里的泉水有多足?“村民不打井,就在山脚下挖个坑,泉水就冒出来了,又清又甜,可以看到水底。村民把鸡笼围在坑四周,然后就挑这里的水喝。浇地也用的是泉水。地种在哪儿,就在附近也挖个坑,最多七八米深就见水了。”马玉禄说。他还听老人讲,清朝时,宫里用水还到白浮泉来拉过。

那时候,龙山下没有固定的河道,泉水冲到东面的沙坑里。几乎从来没有出过县城的村民,也不知道这些水会流到哪儿。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有个勘探队突然进了村儿。队员们用管子往地底下打,村民们都围着看。当时有些管子就打在马玉禄家房前。打下去七八米深,拉上来,管子里都是黑色的碳化物。勘探队员们看到后很兴奋,说这里就是古河道,碳化物是千年前的水草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

从那时起,村里的人才知道,龙山东侧的九龙池是个宝贝,曾是京杭大运河的水源头。可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九龙池的水少了,逐渐干了。好在这两年,泉水又涌了出来,而且越来越多。

1995年,马玉禄在村口开了第一家超市,一晃就是22年。这些年中,村里商店、饭馆开了十多家,有七八十户盖了两层的小楼,村民也全部农转非,老人们由政府发放生活补贴。村东头的大沙坑经过治理后,变成了昌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

今年,化庄村纳入了棚改项目。这两天,集体大院就开始腾退了。村民都要搬到村北,将来,大家就是昌平区城南街道昌盛园二区的居民了,小超市也会拆掉。

前两天,听施工的工人讲,到明年,这一带全都要建成公园保护起来。

“(小超市)拆就拆吧!都60岁了,不干了,不干了,上楼享两年清福吧!守着龙山的泉水,过新生活呗。”马玉禄说。

一段历史

守敬奇谋 引泉济漕

远在京北昌平的白浮泉,怎么跟大运河扯上了关系?原来,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为解决元大都漕运缺水难题,引白浮泉济漕,建九龙池。从此,白浮泉成为大运河北起点。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巡察水利时发现了白浮泉的利用价值,结合多年对水利调查研究的成果,归纳为11项建议,向朝廷禀报。第一条便是彻底解决大都地区的水源问题。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上自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而南,过双塔、榆河、一亩、玉泉诸水,经瓮山泊至西水门入都城……南汇为积水潭,东南出文明门(今崇文门北),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最后“入于潞河,以便漕运。”元世祖忽必烈非常高兴,立即表示:“当速行之”,并下了一道特殊的圣旨:“丞相以下皆亲操畚锸倡工”,且“待守敬指授而后行事”。白浮泉九龙池及沿线白浮渠建成后,泉水经瓮山泊(今昆明湖),流入大都。

一种传承

既是水脉 又是文脉

水利专家 蔡蕃

北京历来就缺水,从城市水源上讲,甚至可以说北京没河。金中都时期靠的是莲花河,元大都的水源选在了玉泉山、积水潭,但水都不足。大运河全部修通后,粮船要从通州进大都城,水源不足就成了更大的问题。为了找水,郭守敬从玉泉瓮山泊(昆明湖前身)往上游一直找到东沙河,一共发现了10处泉水,白浮泉是打头的第一处,其余还有温泉、冷泉、玉泉等。

水源找到了,60多里的水路线怎么引到瓮山泊又成了难题。沙河的海拔是43米,瓮山泊海拔50米,到天安门海拔46米,北低南高,直接走南线水流过不去。最终,郭守敬从白浮泉向西,走马坊,顺着山势而行建成引水工程,神奇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白浮泉水源使用100余年后被弃用了,为什么?原来,明朝迁都北京前,修长陵的堪舆家称,祖宗坟前河流不可倒流。因此,白浮泉水源就被废了。明朝迁都北京,水源选在玉泉。

从古至今,北京城一直面临寻找水源的问题。因此,追本溯源,保护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意义重大。大运河是北京的水脉,而大运河孕育的丰富遗产则是北京厚重的文脉。白浮泉,是这道文脉上的第一颗明珠。

责任编辑:曹薇(QN0003)作者:龙露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