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深山巡诊队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

2017-09-12 14:49 北京晚报

原标题:本报记者深入大安山探访

乡卫生院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

深山巡诊队医生成了家里人  

房山区大安山乡,坐落在房山北部的崇山峻岭间,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1座。

“滴滴”,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上,大安山乡卫生院的医疗巡诊车开过来了。从2014年起,一群身穿白大褂、肩挎巡诊包、扛着医疗器械的医生们,便长年累月在深山小路上奔波。5个巡诊队,每周要为深山中的4000多常住人口提供下乡巡诊服务,他们的诊疗服务足足覆盖了70多平方公里。深山巡诊队让大安山百姓足不出村,甚至在床边炕头、田边地头、路边村头,即可享受到集医生问诊、医技检查、治疗开药、司药结账、康复护理于一体的医疗服务。

“最开始,别说医生、护士不理解、不支持、不愿意去巡诊,就连村民都觉得我们是江湖骗子。” 大安山乡卫生院任党支部书记、院长的王金辉说,经过了4年的努力,医生们争着去巡诊,要说今天不让哪个医生去巡诊了,医生当场就能急眼了。村民们更是亲切地称巡诊队是“山区百姓的守护神”。

难题

深山老人看病难

有病只能靠“扛着”

大安山乡拥有常住人口4000多人,绝大多数是老弱病残,子女和亲友常年不在身边。不少人距离最近的医疗点也有三四里地。除了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之外,一些山区老人还落下了骨关节炎或老寒腿,有的双腿已经严重变形,有的则因高龄或患重病卧床不起,连出家门都困难。

2013年12月底,王金辉被调任至大安山乡卫生院任党支部书记、院长。那时候,虽然大安山乡卫生院设有内科、外科、中医科、口腔科、防保科、妇幼科等十余个科室,医务人员和职工37人,但是每天的门诊接诊量却不足30人。王金辉发现,医生们每天一本书、一杯茶,无所事事。百姓到医院看病,有的医生头也不抬,冷冷地说句“开什么药”?然后刷刷地开张处方:“拿药去吧”。“大夫,我这病……”“吃完药再说吧”。不到两分钟,就把患者打发走了。

王金辉随即展开了调研,他发现,大安山由于地处深山区,地形陡峭,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1座,最高的山海拔甚至超过了1600米。而村民的家就分布在深深的沟谷或高高的山坡上,东一片,西一片,居住十分分散。层峦叠嶂挡住了老年人出山看病的步伐。有老人和王金辉说,自己腿脚不好,行动不方便,想要走出深山看病太难了,有病只能靠“扛着”。

调研的结果让王金辉痛心,也让他陷入了沉思。一边是百姓享受不到良好的医疗服务,而另一边是大量医疗资源闲置,这个难题到底该如何破解?

2014年,王金辉拍板决定,组建医疗队,开展“深山巡诊”,把医疗卫生服务送到出不了山的百姓身边。

排斥

热脸贴上冷屁股

村民怀疑不买账

2014年春节刚过,乍暖还寒,迎着依然寒冷的瑟瑟山风、踏着尚未完全融化的冰雪,医疗队开始了深山巡诊。

但万事开头难,王金辉的一片好心,深山里的老百姓最初可一点都不买账。

带着B超、心电图机、血糖仪、血压计等医疗设备和成箱的药材来到村里,王金辉兴冲冲地带着医生护士们开始摆摊看病了。但吹着山风在村里冻了整整一个上午,村里人大多凑过来看看热闹就走了,偶尔几个人来量个血压,医生还没来得及问话,村民已经跑了,愣是没有一个人敢找大夫看病开药的。

有村民冷嘲热讽地说,人家医生都穿着白大褂,往干干净净的医院一坐,你们这大夫,自己跑到大山里头来,往石头上一坐就想给人看病?不会是江湖骗子吧。

来巡诊的医生建议刚刚量完血压的村民说,您是高血压,但是您现在吃的这个药效果不太好,您换另外一种新药吧,比您现在吃的药效果好。村民不干了,用怀疑的眼神瞥着医生说:“我这药吃了十多年了,凭什么你一来就让我换药啊。你们的药是不是卖不出去、快过期了啊,所以跑我们这儿卖药来了。”

面对这些冷嘲热讽和怀疑、鄙视的目光,一些医生心里凉了半截,满肚子委屈。“放着舒适的办公室不呆着,干吗自讨苦吃,招人不待见”。“下乡巡诊又不涨工资,干吗要用热脸去贴人家的冷屁股”。医生们的积极性也被打击了,谁都不爱再去巡诊。

坚持

风雨巡诊近四年

服务2.7万人次

王金辉没有泄气,他给卫生院的党员们开会,“你们是党员,你们必须带头去巡诊”。最终,全科医生、护理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和药剂人员等,一共组成了五支巡诊小分队,其中四支小分队由经验丰富的党员医生任队长,每个队伍负责两个村,每周必须到所负责的村至少巡诊一次。另外一支小分队则由党支部委员、主管业务的副院长任队长,负责组织协调、工作管理、业务指导和监督考核。

逐渐地,大安山百姓的床边炕头、村口路边、田间地头的大树下、石头上都成了医生们的“临时诊所”,不光能床头问诊、地边看诊,医生们还逐渐创出了招手即诊、路边随诊的新招。有些地方不能用电脑,也没有办公的桌椅,医生们就从身边找块平一点的石头,或以自己的膝盖为“桌”,路边一蹲就开始问诊、断脉、开处方。

不光能看病、抓药,村民还能现场交钱结账,甚至办理合作医疗报销手续。一支深山巡诊队就是一座集医生问诊、医技检查、治疗开药、司药结账、康复护理等为一体,涵盖医院全部职能的“流动医院”。

遇到不通公路,或是有村民行动不便无法出家门,医生们就背着药箱,扛着医疗器械,沿着崎岖的山路步行到村民家里巡诊。

平时巡诊还好,遇上风天、雨天、雪天可就惨了。山里的风有时又大又野,刮得人们身子站不住、眼睛睁不开,甚至把巡诊车都刮得直晃悠。夏天,山里的雨来得快,刚才还晴朗无云,一会儿就阴云密布,暴风雨顷刻而至,瞬间山洪暴发,泥石流如奔腾的野马顺势而下。一次,暴雨引发了山体滑坡,山坡上的浮石滚落下来,埋住了半边公路,路边的大树则被大风刮倒、横七竖八地倒在路上。医护人员二话不说集体下车,搬石头的、清理路面的、挪移树木的,待路面能容巡诊车通行,立马上车继续赶往巡诊的村子。

一年过去了,人心也在慢慢转变。过去远远观望的村民,如今每到巡诊队到来的日子,早早就在村口等候。医生们一下车就开始和熟悉的村民打起招呼来:“药吃完了,感觉怎么样?”“还有哪些地方不舒服?”看完病的村民也不肯立刻离去,他们握着医生的手往家里拽,“来家喝口水”、“吃完饭再走,哪能不吃饭啊”。看到不肯留下吃饭,连水都不肯喝一口的巡诊队忙活了一上午准备离去,村民们说,“一辈子都忘不了你们的好”、“闺女啊,谢谢你了,没有你们,我这条老命就没了,你们真比我亲闺女还亲。”

2014年至今,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大安山乡卫生院的巡诊队行程达2.8万公里,服务2.7万人次。枯燥乏味的数字,带来的却是深山百姓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的大提高。医疗巡诊队用自己持之以恒的坚定步伐打通了服务深山百姓的最后一公里。

一周一次 定期下乡 深夜求救 随时上山

巡诊队的24小时   

时间▶早上8点半

任务▶宝地洼村巡诊 

在房山区大安山乡卫生院工作了11年的医生尹静,准时拎着巡诊包、怀抱血压计,爬上了深山巡诊队的医疗车。今天是固定去宝地洼村巡诊的日子,车沿着盘山路飞驰,向着这个常住人口只有80多人、坐落于深山中的小村奔去。    

74岁的聂聪理早早便出了家门,坐到盘山路边等候。看见巡诊车从盘山路上刚一露头,聂聪理就使劲挥舞起胳膊来。巡诊车稳稳停在了聂聪理的面前,尹静拉开车门热情地招呼老人上车:“大妈今天感觉怎么样?拉您一段,上车。” 

宝地洼村的村民散居在大山各处,为了方便村民集中看病,卫生院的医疗队每周四便会在村委会门口摆摊设点、问诊看病。一路开着,巡诊车一路“捡”沿途的村民,一起到村委会门口集中看病。

“今天血压不高,别太紧张了,平时在家您也别着急、别生气。尤其是去厕所的时候一定得注意,别猛蹲猛起。”给聂聪理量完血压,尹静麻利地开出了药方,一边从巡诊车里给老人拿药,一边贴心地叮嘱。

“他们每个礼拜四都来,服务我们。”聂聪理千恩万谢,“他们要是不来村里,我们就得打车去卫生院开药,来去打车就得40块钱。以前我一个多月才去看一次病、拿一次药,为什么?舍不得车钱啊。现在好了,每个礼拜都有人来家门口给我瞧病。”    

巡诊车里,6个透明的整理箱整齐排列,里面装着170多种常用药,所有的药都按照字母归类。“如果需要什么特殊的药,病人只要在8点半出发前打个电话,我们都能带过来。”尹静指着一个塑料袋中的几盒药解释说,这是一位村民点名要的。像这盒牛黄上清丸,如果没人要求,平时夏天巡诊不会带出来。“最开始也曾经带过丸药巡诊,但巡诊车到了山里没地方停,在大太阳底下晒上几个小时,中药丸外面包裹的蜡壳竟然被晒化了。所以,我们再也不敢大夏天带丸药进山巡诊了。” 

巡诊车拐过山角,乡敬老院的杨大爷远远地对着巡诊车招手。杨大爷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和慢性支气管炎,但是由于从小失语,和他交流起来十分困难。

杨大爷拍拍肚子。“是肚子疼吗?”尹静问。

“嗯嗯。”杨大爷点点头,紧接着又拍拍脑袋。“头疼?”尹静猜测着。    

杨大爷使劲摇头。

“头晕?”再猜。

“嗯嗯。”这下,杨大爷点头了。

就这样,平时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病情,比划10多分钟才最终弄清状况。  

时间▶傍晚6点  

任务▶救治摔伤村民

卫生院接到村民的求救电话,有人晒粮食的时候从房顶上摔下来了。    

值班医生林晓雷和同事开着救护车就往村民家赶。“头上有一大块血肿,鼓起一个大包,伤口还不停往外冒血。”在为受伤村民包扎的过程中,村民突然喷射性呕吐起来,还大喊“头晕”。不会是颅内出血吧?林晓雷担心起来,赶紧送伤者去城关的大医院。    

晚上11点多,回到卫生院还没坐稳当,村民的求救电话又打来了。原来是一名曾经患过胰腺炎的患者突发腹痛。林晓雷带着医疗队马不停蹄再次进山。初步检查后,医生判断可能是胰腺炎复发,再次转诊。疲惫不堪的医疗队最终回到卫生院时,已是凌晨时分。

时间▶凌晨两点  

任务▶安抚癌症患者

中医科医生安宏磊的手机突然响了。别看安宏磊只有29岁,却是大安山远近闻名的“小名医”。深山区的村民特别认中医,大安山十里八村的大爷大妈,有点头疼脑热想看中医,都愿意找安宏磊。他的忠实粉丝足有几百人,平时只要赶上他值班,药房就会忙得够呛。

来电话的是一名居住在深山中的乳腺癌晚期村民。“安大夫,我疼得睡不着,胳膊疼。”病人痛苦地说。    

“胳膊疼可以换个姿势躺躺,揉一揉。”安大夫在电话里柔声安慰,“要不然我现在去你家给你按摩一下。”    

安大夫的安慰让患者的情绪暂时平静了一点,几分钟后,患者挂断了电话。    

但刚刚过了十几分钟,这位患者的电话又打了过来,“安大夫我肚子疼”。    

就这样,每隔十几分钟,安宏磊就要接电话,想办法宽慰一下情绪起伏的患者。    一直到下午4点,患者终于同意让安宏磊上门巡诊了。这时,安宏磊数了数自己手机上的来电,连他自己都吓了一跳,从凌晨两点到下午4点,他足足和这名患者通了90多个电话。    

本报记者 张楠

责任编辑:张驰(QN0009)作者:张楠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