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我看过,心中充满敬意。但我选择殡葬事业更多地是因儿时抚摸爷爷遗容时在内心种下的种子、留下的情结,还有一次遇险经历给自己的择业启示。不管穷人还是富人, 都要经历这最后一程,我愿用自己的服务,给逝者最后的洗礼,给逝者家人最好的安慰。
虽然不惧怕这份工作,但曲杰有时候也会出现错觉。‘比如睡觉常常被噩梦惊醒,会梦见白天工作时的场景,梦到整形修复时的遗体;工作劳累时,甚至 会偶尔出现幻觉,听到门外有异常的脚步声、背后有人影。‘说起这些偶然出现的错觉,曲杰脸上依旧带着微笑。
每天面对痛苦的逝者家属,张鹏心里也很压抑,有时候情绪低落到想出去透透气,但是他告诉自己:’一定不要离开座位,离开就会让家属觉得你不耐烦,这样更让家属情绪更加恶化。’张鹏说,’屁股不 离板凳’,一个小小的细节,背后是坚决不让家属的悲伤受到任何刺激而加剧的耐心。
以前受技术限制,火化车间的烟尘能够到腰部,腰部以上都是烟,要是想找人,必须要看脚。锅炉改造前,每年清明节前后我们都 要爬到火化车间屋顶上边清理炉灰,最多时大概能装100多个大编织袋。
远远看到棺木遗体的一瞬间,身体不自觉的往后趔趄,不敢上前靠近,而面前的几位女性入殓师,年纪最小的仅有23岁,用爱心和无畏,细致轻柔地为逝者整理仪容。工作室对门有一间几平米的小屋,工作之余,几位姑娘会坐在小板凳上聊天休息,分享好吃的零食,工作中她们是相互配合的同事,生活中她们是不离不弃的知己。
3D打印技术应用于殡葬行业真是头次听说,在八宝山殡仪馆采访中了解到,它可用于交通事故、火灾、矿难、意外坠落等原因去世的人身上,因面部受损或变形严重而无法直接举行告别仪式,3D打印技术可根据逝者生前照片形象进行面部塑形修复。相对于传统手工捏制,3D打印能准确还原逝者面部轮廓。
她们大多都是90后,却选择远离城市的喧嚣,独自忍受孤独和寂寞,默默地为逝者做好最后的服务,让他们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他们是平凡的普通人,却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靠近你,温暖你。入殓师这份职业是崇高的,应该受到我们尊重。入殓师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值得宣传的正能量,为她们点赞。
5位女孩,最年轻的比我还小几岁,还有一位刚刚成为妈妈,这样一份平凡但又有些与众不同的职业让她们变得豁达。她们是可爱的,欢脱起来一点不输校园里的孩子们;他们时常又是严肃的,这严肃里面有着温暖和安心,和给逝者家属们的宽慰。用我的手为你梳理行装,希望能温暖你冰冷的身躯,一路走好,从此只留爱与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