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锋尚 | 城市共治 奉献有我

2018-03-05 07:33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城市共治 奉献有我

雷锋,用“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精神诠释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的根本问题,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每个时代,都会为“雷锋精神”注入新的内涵,彰显新时代的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要求在社会治理方面,人人有责、人人尽责,我们更加呼唤“雷锋精神”,激发公众参与热情,提高社会协同能力。

北京正在像绣花一样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其间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时代“雷锋”:他们用勤劳把背街小巷装扮一新,他们用智慧帮助百姓排忧解难,他们用志愿服务改善社区环境,他们用坚持不懈提高人们的文明水平……

“志愿服务不应只是单纯的个人奉献、做好事,而是全体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公民的义务与责任。”这是众多志愿者共同的心声——我们人人都应该是志愿者,人人都可以是“雷锋”。这样,所有人才能从志愿服务中受益,才能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建设新局面。

小巷花匠

早上八点多,一个身影出现在铁营南巷,瞧瞧葫芦架,拾掇拾掇花池;发现新落地的垃圾,赶紧躬身捡起来。路过的街坊打招呼:“花匠这么早就上岗了。”

花匠名叫李健,今年56岁,在东四六条社区,他是个公认的“能人”。李健一人身兼数职,街巷长助理、守望岗志愿者……去年初他又多了一个头衔——花友汇会长。“花友汇”,是在社区完成拆违及清理堆物堆料后,爱好养花的居民自发成立的,花友们利用街道新建的花池和廊架,当起小巷花匠。

一天的巡查刚开始,李健就先后被几户居民拉住,问了同一个问题,“天儿暖了,咱们什么时候给花浇水啊?”寒冬过后,花友们摩拳擦掌。“别急别急,清明过后吧,土壤解冻后根才能浇透。”李健耐心地一遍遍解释着。

别看“花友汇”成员已近百人,刚成立时,李健需要一家家去动员。“街道给咱们提供花籽、花肥,还要办养花讲座呢!”除了逢人就宣传,李健还率先认领了花池、花架,种上他最擅长养的葫芦。

李健种葫芦,激发了街坊们的热情,还种出了“福禄巷”的美名。葫芦,寓意“福禄”,原是胡同里常见的植物。李健趁热打铁,带着居民们前往密云葫芦大观园取经,还引进了“莲花棒”等古老的北京葫芦品种。

除葫芦之外,认养花池的居民们还可种“自选花卉”。街道将各种各样的花籽发给大伙儿,不少人却犯了怵:每种花都有自己的习性,该怎么种呢?

李健当仁不让,每天早出晚归,挨家挨户手把手辅导。“老姐姐,养花讲究‘见干见湿’,可不能浇水浇太勤,根也是需要呼吸的”“月季喜阳,跟扁豆一块儿种要注意错开空间”……光说不够,李健还上手修剪,谁家门前要搭花架,他也一定赶到现场帮忙。盛夏时节,大半夜还会有居民找会长去“抢救”垂危的花,不管多晚,李健都会骑着电动车赶赴现场。

自从当了“花友汇”的会长,李健满脑子全是花,他四处买书补充种植知识。在最适合北京生长的上百种花卉中,他发现了被誉为“孝子花”的凌霄花,寓意对母亲的尊重和怀念,便立即在家门口种上了一株。

得知其寓意,许多花友们也抢着要种,李健开心地说:“没问题,我来教你们。”李健患有脊柱炎,长期低头侍弄花草让他的背更驼了,站累了,他就拽把椅子坐下来给大家“授课”。

过去,身兼街巷长助理的李健最头痛的就是化解邻里矛盾。如今,他把矛盾最多的几户全发展为“花友汇”成员,邻里间平时互相帮忙浇浇水、剪剪枝,竟再也没有红过脸。

“种花让街坊们有了共同话题,重新热络起来!”李健自豪地说,现在胡同环境美了,大家都自觉地成为绿色志愿者。今年春夏,李健要组织花友们开展“花评”活动,比比谁家养的最好,还要评选“最美院落”,“时间表都排满了!”

文物圈的“朝阳群众”

“将军!”2月27日清晨,三环外的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俩人对弈,一群人围观。惟一没有被棋局吸引的是一位大胡子,他举起手机,对准人们身边的一块碑刻。岁月侵蚀,两三步外就已经很难辨别碑上的字迹。

一盘棋杀完了,大胡子还在碑前驻足。

看什么呢?“当年朝外大街拓宽,这块碑就挪到了这儿,异地保护。”黄玉庆年过半百,地道老北京,小时候家就住在胡同里,提起身边的文物古迹就打开了话匣子。2014年,他在报纸上看到了北京市招募文物保护义工的消息,立刻报名加入了文物保护慈善义工服务总队,如今他已是这支队伍中最资深的“专家”了。

“在联合会组织文物认领时,我就报名认领了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沿着元代城垣遗址,黄玉庆边走边说,“老父亲家住这附近,我经常来照顾他,顺道儿就能完成文物巡查。” 

横亘东西的大土坡,树木林立,遛弯的、跑步的,大多数人眼里的街边公园,在黄玉庆眼里是曾经辉煌的元大都。

每次巡查,他至少要走三四个小时,沿途要仔细查看散落着的文物古迹。他举例说:“包括刚才看到的石碑,以前也碰到过有游客恶意涂写的情况,我赶紧上报,专业的文保人员及时处理,给石碑‘洗澡’。”

“问题得到回馈让我倍感欣慰!”黄玉庆说,作为一名文保义工,他除了负责自己认领的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外,还经常去其他地方巡查文物现状,及时上报发现的问题。“咱北京是古都,光是文物保护单位就有3800多处,走到哪儿就能看到哪儿,多幸福。有时去老父亲那儿,我也会设计一下线路,把附近的古迹转一转。”

说是转,不知不觉就在古建里泡一天。有一次在前门附近的一处会馆,他掏出手机留存资料,“咔嚓”一声引来了院儿里的一位老人,连连冲着黄玉庆摆手:“别拍了,我们这是住家,不能参观。”

黄玉庆赶紧表明身份、解释拍照的用意。年过古稀的老人将他迎了进去,主动当起讲解员,带着他去看院子里遗留下来的一个大鱼缸和两个石墩。

经常在古建里转,黄玉庆见证了北京在文物保护方面的点滴进步,“原先好多四合院没有灭火器,如今一进门就能看到灭火设施。”

黄玉庆微信里还有一个40人的群,都是北京文物保护志愿者,“咱北京人都热情仗义,骨子里对这些文物古迹有感情。我当文保义工,没有一分钱工资,凭的就是这份热爱,保护家里的文物,人人有责。”

“相约星期五”

交道口东里社区有个“相约星期五”。每个月最后一个星期五,社区志愿者纷纷拿着笤帚、铲子等工具,开始社区“大扫除”。

“相约星期五”究竟怎么来的?

交东社区是一个老旧小区,住的基本上都是原址回迁居民。由于长期住平房,居民捡拾废品垃圾、私搭乱建、随意堆放杂物的现象普遍发生,社区环境卫生越来越差。   

2012年,新任社区党委书记杨春茹看不下去了,发起了一次环境综合整治,“那次整整清了六大卡车的垃圾!”

这样一来,社区环境明显改善,大家受益,“正好那天是一个星期五,我们就顺势做了个决定,以后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都要进行社区大扫除,大家一起做志愿服务。”“相约星期五”就这样渐渐地成为了交东社区的一个品牌,“青悠乐活”环保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并依托社区网格开展活动。杨春茹担任服务队队长。

起初,很多居民并不配合。社区网格B区一楼的老白就是“麻烦”户,家里养鸽子不说,前后院都搭起了违建,堆了一大片垃圾。

“每次都去清理他堆的那些杂物,但清一次他闹一次,还打110报警。”服务队里的王爱莲说起来直摇头,因为清完了第二天老白就又捡回来了,前后院又堆了个满满当当。

杨春茹亲自上门做工作,苦口婆心说了一次又一次,老白也终于被打动。去年12月大扫除后,老白家的违建全部拆干净了。更不容易的是,老白还做通了对门邻居的工作,一起拆了违建。

如今,服务队已由30多人发展壮大到300多人。每到月末最后一个星期五,大家都抄起“家伙”,开展社区大扫除。

社区的环境一天比一天好,主动参与“相约星期五”大扫除也成为了很多居民风雨无阻的习惯。77岁的居民齐金淑身患高血压、糖尿病,但志愿服务她一次都没落过。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交东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25个楼门全部粉刷更新;一楼的违建全部拆除;社区里建成了“荷园”“月季园”,整个社区脱胎换骨,好几户本来打算卖房的居民也舍不得离开了。

“蓝马甲”课堂

西城区白塔寺西墙外,东岔胡同深处,一排小桌一字排开,桌面上整整齐齐、分门别类地码放着一摞摞粉色、绿色的宣传材料,蓝色的志愿者马甲,白色的环保收纳袋。小桌旁,五六十名居民穿着刚刚发到手的蓝色马甲,认真听讲。

凡是住在白塔寺附近的居民,没人不认识这支“蓝马甲小队”。“讲课”的是“讲师”李健(图中左一),西城区美洁家园社区环境服务中心的一名志愿者。

“咱们平房院废旧垃圾多,家里有旧衣物、塑料瓶、废纸箱的,装在这个环保收纳袋里,送到咱们分拣站,就能赢积分、兑奖品。”李健手拿一个一米来高的白色收纳袋,向周围刚刚加入“蓝马甲小队”的志愿者讲解。

“那敢情好,我们家姑娘的快递箱子都堆成山了,下午我就都送分拣站去,得换不少钱呢吧!”新晋志愿者孙大妈说完,周围居民都笑了,李健也乐了,“对,您分类分得越好,积分就攒得越多!”

“就是要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李健说着,又开始向志愿者们发放宣传材料,“每回收一吨的废旧纸张,就能减少砍伐17棵成长周期为20年的大树;每回收一吨的厨余垃圾,就能产生0.3吨的有机肥,可以用来种有机水果……”听着李健的讲解,不少围观居民掏出手机扫码领取了环保袋。

李健和讲解团队的每一次宣传活动,都为期三天。第一天,由讲师向志愿者们讲解垃圾分类知识,第二天由志愿者们向家人、社区其他居民讲解,再向李健团队反馈,“你给家人是怎么讲的?哪些内容忘了说?忘了说的,我们还要再讲一遍。”李健说,要养成一种习惯需要多次的重复,不断地去讲,不断地去做。第三天,李健还要带着志愿者们到社区的垃圾分拣站参观,“让志愿者们有个直观的感受,他们会把垃圾分得更细、更好。”李健说。

现在,李健和宣讲团队每个月至少要开展80次的垃圾分类进社区宣讲活动。“垃圾分类是利国利民的好事,给居民们讲得越多越觉得是应该坚持下去的事情。”李健说着,拍了拍身上的蓝马甲,她希望“蓝马甲小队”能越来越壮大。

“走水”护河

“从公交站到公交站,从一座桥到另一座桥,测水仪器、记录纸不厌其烦地拿了又收起,13个观测点,留下我们的汗水,也记录了一颗环保的心。”结束了潮白河四天的实践调研,大二学生刘炳乾在微信里留下了这段感言。

去年,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绿手指环境保护者协会一行11人,对潮白河流域开展了为期四天的实践调研活动。

“对潮白河流域河流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评价,很有必要。”曾在社团担任团支书的王健宇说,绿手指社团的口号是“愿手指所指之处皆为绿色”,十几年来招募志愿者千余人次,走访几十条河流,利用专业知识向公众宣传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治理等。

去年7月8日,志愿者们开始“走水”。水质监测组负责水样采集,为河流健康评价提供水质监测数据与水质理化数据;生态调研组负责生物采集;问卷调查组负责对周边居民进行环保调查;摄像组负责记录河段的基本情况。

“咦,河里怎么会有这么多死鱼?”“走水”至潮白河白河段,王健宇和志愿者们发现了问题,着手调查。

“有些钓鱼的为了玩,钓完以后又扔回去。”“最近下雨啊,水里缺氧,鱼容易死。”居民给出了答案。

后来的检测结果也证明,这是一场虚惊:水质达标。

“这样的环保实践意义是什么?”王健宇这样回答:“通过一个调研就改变当地的环境现状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可以把这里的故事和数据带回去,去影响更多的人。我们清理河道垃圾的时候,捞到了小龙虾,还看到了飞翔的白鹭和野鸭子,亲眼见证了河道生态环境的改善。”

除了“走水”,志愿者们还响应团市委志愿服务走进社区的“五大青年行动”,进社区向居民展示他们“走水”的所见所闻,开展河流保护宣传。这几天,绿手指还尝试联合其他高校环保社团,创建“动态水地图”,实时监测流经本市的河流情况与周边生态环境,以帮助政府部门共同“治水”。

郝律师,好律师!

“我们要找郝春莉律师!”去年初夏,六个人相互争吵着走进了北京市东卫律师事务所,点名要找郝春莉。

这是六兄妹,户口都在东城区琉璃井社区,因为拆迁补偿,把一个大家庭闹得分崩离析。在街道工作人员的指点下,他们找到郝春莉。郝律师和她的团队长期为北京市及东城区“疏解整治促提升”“棚户区拆迁改造”等项目提供公益法律服务。

“别着急,都是一家人,有事慢慢说。”对于这种因拆迁补偿引发的家庭纠纷,郝春莉和她的团队已经处理过上千件。

“父母这么多年都是我照顾的,我应该多分!”大女儿觉得委屈,说着说着就抹起了眼泪。

“我是长子,按理应该由我继承!”大儿子的观念很“传统”。

“咱们兄弟姐妹里面,就数我家庭困难,你们就不能照顾照顾我?”四女儿也是一肚子苦水。

说着说着,六兄妹又吵吵起来。

“都别嚷,既然一家人来到这里,就不是来打架的,而是听我们的意见的,你们信任我们,我们也绝对不能让你们失望。”安抚住兄妹的情绪,郝春莉又安排其他律师,和兄妹单独会谈,她把最棘手的大女儿和大儿子留给了自己。

第一次谈话,只是把事情原委弄个明白,这一家人谁都不肯让步。

半个多月,郝春莉带领团队,几次和兄弟姐妹谈话,把他们各自的诉求汇总起来,除了大儿子和大女儿,其他人都愿意让步。

“大姐,我这次找您,先帮您弟弟妹妹带句话:照顾父母,您功劳最大,一家人都很感激您。”又一次推开大女儿的家门,郝春莉真心实意地转达了其他人的敬意。

“我也不是非得争什么,就是觉得自己委屈。”大女儿的“委屈”总是说不完,郝春莉从不厌烦,“是啊,一个女人做到您这份,不容易啊!”郝春莉告诉大女儿,按照她这种情况,法律有规定,在其他子女同意的情况下,多尽赡养义务的子女确实可以多分一些财产,但如果其他子女不同意,法律也没有强行规定必须“多分”。“您这个大姐,一直是家里的楷模,希望您多想想,亲情账和钱财账该怎么平衡。”

对于大儿子,郝春莉则明确告诉他,“长子继承”不仅法律不支持,于情于理也不合适。

六兄妹都回忆起曾经朝夕相处的日子,郝春莉“穿针引线”,把兄妹间的感情隔阂慢慢“缝”合。郝春莉还用一张图表,让六兄妹清楚了解每个人可能得到的补偿份额。最终,六兄妹和解签约。

事后,当六兄妹得知郝春莉是经手过央视大火案、铁道部系列专案的名律师之后,惊讶不已。“为了我们家这点小事儿,无偿地劳心劳力,这样的大律师,接地气儿!”

郝春莉团队全程为北京市核心区体量最大的望坛棚改项目提供公益法律服务,累计接待各种法律咨询万余次,参与调解处理各类纠纷矛盾1000余件次,为望坛棚改项目规范、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和风暖心

“正想你呢,就来了!”远远地,田大爷看到何明一走进临时居住的养老院,像见到亲人一样高兴。

这天,何明一是来给田大爷送体检报告的,再过两天,田大爷就能正式搬到街道养老院了。

何明一是北京和风社工事务所露宿者服务组的专业社工,田大爷是他们帮扶的一名露宿者。

“他就像一个邻居,只不过没有房子。”在和风网站上,夜晚一位露宿者剪影旁,几个大大的篆体字,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和风,大家都避免使用“流浪乞讨人员”这样的字眼,露宿者,是对他们的称呼。社工,就是帮助他们重返正常生活的朋友。

和露宿者打交道,社工们往往也是席地而坐,耐心地聊耐心地听。“我们总是希望距离他们近一些、更近一些。只有足够近,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情况,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 何明一说。

开展个案帮扶,是和风社工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帮,不是简单地送东西。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需求也不同。钱,往往倒不是露宿者最需要的。他们需要的可能是一份工作、跟人说说话,有的甚至只是想有人帮忙剪个头发。社工可以为他们提供前往救助站的帮助,如果他们不需要,那就要根据每个人的需求给予最实际的帮助。

何明一曾在一家餐馆门口发现躺着一位露宿者。小伙子听人说北京餐厅工作很挣钱,就直接跑来北京,连续碰壁后,只能露宿在餐厅门口。何明一从餐厅就业需要办理健康证开始,教给他求职的各种技巧,帮助他上网找工作。

去年,和风社工连续开展了两个帮扶个案,都是北京户籍的老人。其中一位宋大爷,社工在大栅栏发现他时,身份证、户口簿,各种证件丢了个干净。刚开始宋大爷的需求只是简单的刮胡子、剪头发。时间长了,老爷子才吐露心声,找回自己的身份证件是他的一块心病。

为帮助他查户籍老底子,社工李梅兰前前后后跑了很多地方。终于在年前,为宋大爷办好了身份证、户口簿并到街道申请了低保。意外的是,在补办存折后宋大爷发现,里面居然还有以前工作时的保险积蓄。如今,宋大爷终于不用再露宿街头了。他租了间小房,重新过上了正常生活。

还有田大爷,他脾气急躁,曾经拎着板砖跟人较劲。何明一帮助他找临时住处,并重新办理低保,又陪他做了入住街道养老院的体检。看着体检报告,平时总爱跟人唱反调的田大爷痛快地跟小何说:“你说什么时候搬咱就什么时候搬。”

人生难免料峭时,最是和风暖人心。

“愿意帮助他人,是社工的最基本特征。”团队创始人张潇笑着说。这个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6岁,平均每年要接触救助2000人次的露宿者,为近160人建立专门的个案帮扶。

斑马线上的“啄木鸟”

德胜门箭楼下,西北侧斑马线,车流熙熙攘攘,行人络绎不绝。

“过马路走斑马线,虽然等一会儿,但是安全。”见行人赶公交急着过马路,北京绿色啄木鸟公益协会会长王涛赶忙上前劝导,告诫安全第一,同时示意同伴,引导行人聚拢到路边台阶上集中等候。

行人越聚越多,车流量也稍微减少,王涛举起右臂,斑马线两头、身着绿色背心的志愿者同伴们心领神会,每头各三人,举起文明引导旗,快步走上斑马线,双臂平伸、一字排开,站在马路中央,为来往行人开辟出一条绿色安全通道。

不到10秒钟,浩浩荡荡的行人,快速通过斑马线,志愿者放下引导旗,撤回路边,车辆恢复通行。

德胜门箭楼四周,公交站点密布,驶往八达岭长城的877路始发站就在此处,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

王涛和志愿者们守护在斑马线开展志愿引导,车停、人过,高效、有序,让去长城游玩的各地游客感受到首都斑马线上的文明。

“附近路况复杂,这条斑马线前没有红绿灯,光靠行人和车辆主动避让,秩序保证不了。”王涛介绍,发现这一问题,他立即招募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志愿者开展岗前培训。服务用语、引导手势、引导时机、相互配合,走上路口的绿色啄木鸟志愿者们训练有素,默契十足。绿色啄木鸟引导交通文明,不仅在德胜门,从2013年开始,王涛先后带领着一批批志愿者出现在洋桥路口、平安里路口、静安庄路口、宣武门路口、沙河路口、八角路口,为交通文明贡献力量。去年,北京绿色啄木鸟还参加了由本报发起的“认领爱心斑马线”活动。

“绿色啄木鸟始终自觉响应政府号召,政府出台政策,说明社会需要在这方面采取行动,作为公益志愿组织,我们就在社会治理的末端发挥一些作用。”王涛说,“啄木鸟”成立12年来,团队志愿者已突破8000人。

解救单车

回龙观地铁站出口,天桥底下,密密匝匝堆积了数百辆共享单车。5名“单车猎人”开始行动。

一辆小黄车智能锁上的二维码被油漆喷涂,两位女孩一个喷清洗剂,一个用湿纸巾擦拭,不到一分钟,二维码和车牌号就完整显示;一辆单车被横放在人行道上,胖乎乎的男孩儿把车搬到指定区域,边放还边念叨,“白线内,头朝外,不占盲道和车道;排成排,轻轻放,随手撕掉小广告!”

胖男孩儿名叫王皓辰,是北京联合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大四学生,是这次行动的发起者。时光回溯至一年前,他和两位同学出门时发现,好几辆小黄车号牌残缺不全。利用排列组合原理试出车牌号后,他们不仅自己骑上了车,还热心地将号码补上,以便他人继续使用。从此,路遇“残牌”,执笔补缺,成为这群大学生的自发行动,他们也因此收获了流传甚广的美名“补牌侠”。

最近半年,小黄车的机械锁逐渐被电子锁取代,“王皓辰”们又开始新的“业务”——做“单车猎人”,清理被污损的二维码、解救被人占用私藏的单车。

一辆摩拜单车前后二维码和车牌号都消失了,大家正在纳闷。眼尖的许益存发现,二维码不是被摘了而是被喷上黑漆。王皓辰和许益存又是喷清洗剂,又是用钥匙刮,折腾十多分钟后,二维码清晰地露出真容。

在龙华园小区,穿过满布垃圾、砖块、野草和枯藤的一人多宽的小道儿,“猎人”们在23号楼后,发现被藏在隐蔽角落的一辆单车,拍拍灰,推到楼前。

为了占用单车,有人直接给共享单车上私锁。有一天夜里,王皓辰在自家楼下发现上私锁的车,就从家里拿了大锤子下来砸锁。

对于这群学交通工程专业的年轻人而言,关注单车,不仅成为随手之举,还成为专业追求。去年,为了备战北京市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他们曾尝试为共享单车区域合理投放求解;大四的毕业设计中,有志愿者也以共享单车投放点布局优化为毕业设计主题。

为何如此执著于解救单车?“无拥堵之烦心,无尾气之污染。”王皓辰说,他们喜欢共享单车,希望通过自己的举手之劳,让单车回归共享,让出行更加顺畅。

南锣“管家”

长达44天的寒假,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大二女生于佳鑫和六十多名小伙伴儿可没闲着,有三分之二时间,他们都忙于参与南锣鼓巷社区的志愿服务。

早在春节之前,从组织书法爱好者写春联,站在街头为居民送“福”字,到与居民一道参加新春联欢会、饺子宴,热热闹闹的迎新春活动中都有这群年轻人活跃的身影。

这不,长假刚过,他们又来到社区。正月十二下午,参加社区组织的两会安保动员培训之后,于佳鑫和7名小伙伴又跟随社区工作人员开始治安巡逻。正月里的南锣鼓巷主街,张灯结彩、人流如织,大学生志愿者们从南到北在街面上查看游客量、街面卫生情况,并检查安全隐患。

走入南锣鼓巷85号一家名为“云端”的店铺,于佳鑫和同伴熟练地登记商户信息,并嘱咐店员登记其他同事信息,之后再来回收。拐进南锣鼓巷111号一处院子,77岁的汪春华老人热情地将志愿者迎了进去。汪春华的老伴儿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志愿者们想看望看望老人,陪老人聊聊天,问问生活上有无困难。

自2014年开始,北京建筑大学土木学院学生党支部与南锣鼓巷社区党委开展红色1+1共建活动,由此带动学院师生参与社区共治。志愿服务之外,大学生们还发挥专业特长,为社区治理的“痛点”献计献策。

就拿客流量监测来说。786米长的南锣鼓巷,单日客流量曾突破30万人次,高峰背后也暗藏安保隐患。以往测客流量就靠数人头。过去三年,从春节、“五一”到“十一”,从烈日炎炎到寒风刺骨,土木学院50余名党员连续三年放弃休假,在南锣鼓巷开展客流量监控调研。在此基础上,学院师生党员共同研发“南锣鼓巷地区大人流监测系统”, 并在社区安装17个激光客流监测摄像头,不仅能实时监控人群密度,还能根据客流量发布预警信息。

停车位紧张,是许多胡同共同的难题。北京建筑大学的学生党员深入南锣鼓巷调研,摸清地形,并用CAD软件绘制出地形图,统计了车位情况、居民停车需求。他们向专家请教,根据专业知识,撰写了一份社区停车优化改造报告,提出了有效管理、消减需求、增加供给三大精细化管理举措。

大学生们的付出,也得到了社区的认可,南锣鼓巷社区居委会入口有一块显眼的亮金色招牌“北京建筑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就在这个春节,土木学院的大学生们被南锣鼓巷社区评为优秀志愿者。

新一年,双方共建又有新目标——打造“花园胡同”。今年夏天,志愿者们还将联合学校建筑、测绘等专业的更多同学,再次“进驻”南锣鼓巷,用“95后”的奇思妙想和专业知识,因地制宜地扮靓胡同。

责任编辑:岳崎(QN0012)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