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心理咨询师不是情感“垃圾桶”

2018-05-05 15:08 北京晚报

来源标题:心理咨询师不是情感“垃圾桶”

心理咨询师,这个时下新兴的职业,在影视剧中总是光鲜与高收入的存在,但其实,神秘的面纱之下,心理咨询更多是协助来访者解决问题、过更满意的生活。

“情感的’垃圾桶’,这是公众对心理咨询的一种常见误读,心理咨询并不是简单的倒垃圾的过程。”黄峥博士说。

毕业于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专业的黄峥博士,学习和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二十多年,现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教授,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副主任。也因此,对于心理咨询在中国这二十多年间的变化与发展,黄峥可谓是真切的亲历者。

“心理咨询第一次大规模参与到公共事件中,应该是在2003年‘非典’时期,北京开通了‘非典热线’,以缓解北京市民集中爆发的精神困扰。”随后就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公众第一次从大众传媒的报道中看到了心理咨询师在灾后心理援助中的贡献,心理咨询也由此慢慢走入公众生活。“一个可喜的变化是,如今提起心理困扰,大多数人都能认识到有困扰并不代表生病,也不再有求助的羞耻感。”

每一周,黄峥花在临床咨询上的工作时间平均在10个小时到15个小时之间,而在来访者咨询的问题类型上,婚姻和情感类咨询占1/3,亲子关系和亲子教育类咨询占1/3,其他问题占剩余的1/3。黄峥说,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她最开心的就是通过一段持续、深入、甚至可能存在很多困境的咨询历程后,让来访者的生活状态或者是情绪情感和自我体验发生显著的改变,“作为一名临床工作者,能和来访者共同面对人生的情感、爱恨、生死,共享生活的喜悦,这是一种很深刻的情感体验。”

当然,由于心理咨询工作本身容易让人产生诸多联想和好奇,一直以来大众对心理咨询也存在不少误解。常见的误解之一,就是一次咨询就能解决问题。“心理咨询并不是一门神奇的方法,很难在一次的会面中,在不了解一个人的情况下就能马上给予全面深入的指导。有效的咨询,必须基于对人的整体了解和对问题的深入分析。”黄峥告诉记者,她的大多数的来访者在6到8次的咨询中,最初来访的困惑和不良状态会得到初步缓解。

而另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误解,就是情感“垃圾桶”。“但其实,心理咨询并不是单纯情绪宣泄的过程,咨询师很少会觉得这是一个倒垃圾的过程。”黄峥说。

由黄峥负责督导的天正咨询工作室的新手咨询师朱丹,就曾遭遇过这种尴尬。两年前入行的朱丹,从身边朋友处听到最多的话语就是怜惜,怜惜她做了心理咨询师后,不得不面对各种负面情绪。“但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垃圾桶’,而更像是一种修炼。”朱丹说,咨询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督导,去探索一个适宜的位置,既能通过一定程度的感同身受去帮助有困惑的来访者,又能在咨询中把自己的需要和情绪放置到一边,避免将自己卷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误解?黄峥总结为三点:一是多数人对心理学的认知都来源于影视作品而非真实体验,而影视作品常常有夸大或不全面的成分;二是公众对心理学行业本身就容易产生想象偏差;第三就是心理咨询的理论流派众多,而大众能获取的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信息依然有限。

“我做了17年的心理咨询,可以说,对每一位心理咨询师来说,自我学习都将延续整个职业生涯。”对于处于转型期的心理咨询行业,黄峥期望能让更多有志于心理咨询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加正规、易得,且成本更低的学习机会和成长路径。而作为新手咨询师,朱丹则期待能有一个更为包容的从业环境,让新人能迅速地在实践中成长,让社会多一些对人和生命有敬畏心的优秀咨询师。

责任编辑:范天德(QN0045)作者:赵莹莹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