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的感叹

2018-05-22 10:39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我是在改革开放之初,从河北农村来到北京工作的,对40年中国交通的变迁,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叹和记忆!

我老家在河北省饶阳县,虽然隶属衡水地区管辖,但要想到北京,坐汽车要走沧州的肃宁,坐火车要走河北的保定。我家距离北京500多华里,那时要想到首都,不管是坐汽车还是乘火车,都要用上整整一天的时间。

1979年春天,50来岁的父亲,身上揣着借来的10元钱,为落实政策的事儿,骑着辆“小26”破旧自行车,只身一人来到北京。由于路途遥远,道路难行,再加上他年老多病,体力不支,第一天只骑到河北霸州,就再也骑不动了,只得找个一宿五毛钱的大车店住了一晚。第二天凌晨出发,又骑了整整一天,在晚上十点才到了我表大爷家——崇文区广渠门外。可能有人会问:这么远的路,为什么不坐火车和汽车?是交通不方便,还是手里没钱?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当时,从肃宁坐汽车,只需五块一毛钱;从保定坐火车,只需两块六毛钱,但还要先到蠡县埝头坐汽车到保定,然后再倒火车,经过六个多小时颠簸,才能到达北京永定门。不管是坐汽车还是乘火车,都要经过十几个小时,整整一天的时间。

芒种后的第三天,我刚割了一宿麦子,下午正在生产队的场院里打场,就收到了表大爷的一封急信:你父已病在北京,望侄儿速来料理……接到这封信,20岁的我心都碎了,赶紧拿着信找队长请假,又央求母亲借了10元钱,准备第二天坐汽车去北京。

当天下午,一辆天津大货车开到我村,停在了场院旁边。那是一辆无篷的大“解放”,是我邻居亲戚开来的,说是明早就回天津。我赶紧询问了一下,看是否能搭他的车?邻居跟我家关系很好,给我出主意说:沧州在东北方,离咱这300(华)里,你搭他的车到沧州,再坐火车到北京,既方便又省钱。我觉得有道理,就拜托邻居说成了此事。

第二天早晨,天刚蒙蒙亮,娘帮我收拾停当,送我到汽车旁等候。一会儿,人家来了三个人,汽车楼里没有我的位置。我高兴地坐在货架上,任外面的狂风劲吹,虽然感到浑身发冷,头皮发麻,但只有感激和感谢的份。中午11点,汽车开到沧州,我在公路边下了车,背着东西,步行找到沧州火车站。

那是一间很大的房子,因为屋里没有几个人,显得更加空旷高大。我赶紧找到售票处,敲开了柜橱样的小门,掏出10元钱,说要买一张去北京的火车票。“五块七毛钱。”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懒洋洋地说。我伸出去的手又缩了回来,不由自主地问了一句:“怎么这么贵?”“贵?嫌贵?别买!”姑娘面带奚落,“咣”地一声关上了小窗。我攥着身上仅有的十块钱,在沧州火车站的大厅里徘徊了很久,直到把那张票子攥出了汗,就是舍不得买。一下就花去一半多,到北京去了该怎么办?未来的命运又会怎样?父亲的病究竟怎么样了呢?……转到下午两点多钟,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我只得硬着头皮,含着泪敲开了那扇小门,买了一张去北京的火车票。

晚上七点,火车开到北京站,我看着华灯初上的首都,找了很久,花一毛钱,上了一辆开往广渠门的公交车。当时,我连车门是怎么打开的都不知道,懵懵懂懂被拉到了总站。我向好心人打听,知道了表大爷家的方向。从广渠门往东,沿着一条小河往南走,终于在夜里11点多,找到了126号木栅栏门,在他家的厨房里睡了一夜。

次日早晨,表大爷领我到外面吃饭,偷偷塞给我十元钱。我知道他的难处,说什么也不要,他跟我说了父亲的病情,愣是含着泪把钱塞给了我……

为了省钱,我骑着父亲骑来的那辆自行车,从广渠门外一直骑到昌平,用了三个多小时。我不懂红绿灯,见别人走就走,看别人停就停。

看过父亲,我在单位的招待所住下,开始了一个多月的奔波生涯。为了解决问题,我找单位的厂长办、劳动科、落实政策办公室,找清河分公司,找北京总公司、市人民来访接待站,天天骑着那辆自行车,走遍了昌平、海淀、东城、西城、朝阳、门头沟……那时候的我,几乎每天在市区与郊区往返,交通工具除了骑车外,偶尔也坐厂里的班车。一次,我坐班车去看表大爷,回来时从广渠门一直走到德胜门,算着时间够用,谁知快走到车站时,看到班车开走了。那时候的345路,从德胜门到昌平要开70分钟,车票需要六毛五分钱。我在德胜门总站,看着一辆辆的345从眼前开过,攥着钱就是舍不得花,最后没车了,只得在太平庄的大街上“睡”了一夜……

我创造了一个月饭费,只花5元的个人记录;创造了一天连续骑车19个小时,从昌平到饶阳500多华里的骑行速度……

我在北京工作39年,年年回河北老家,见证了这些年的交通变化:改革初期,出门主要靠腿、靠自行车,偶尔出趟远门才坐一次汽车、火车,公路又窄又颠,火车又少又慢,到了农村靠马车和步行……十年后,国道改造加宽,农村有了手扶拖拉机……二十年后,“京九铁路”(北京—香港九龙)全线贯通,饶阳县城有了火车站……三十年后,“大广高速”(大庆—广州)一泻千里,开着私车三小时到家……

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做了前人想做而做不成的事儿。我只用河北到北京交通这件往事,说明冰山一角,展示4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

作者简介:曹学诗,男,1958年生,1982年开始在《北京晚报》《山西民间文学》等全国80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民间故事等2600多篇(首),约300多万字,有作品被选入《诗刊》《晚报文萃》,获省市级以上各种文学奖项40余次。

责任编辑:李若晨(QN0046)  作者:曹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