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后”仍在欢歌笑语

2018-05-24 08:47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十年前,我参加了由通州区委统战部主办的“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征文并获得了一等奖。当时收集在《春天的记忆》这本书中,选用稿件共54篇,5个一等奖,我排名第二。我写的标题是《欢歌笑语三十年》。而十年后的今天,我除去身份证上增加了10岁外,如今虽早已是八零后,但我仍在讲课、仍在送稿、仍在参加社会活动……而且越来越欢歌笑语地过好每一天。

1978年,当我插队的儿子接到通知安排返城参加工作时,他已二十周岁。这是我家母子三人中第一个“农转非”有了城市户口。因为我家在1969年四月29日就去农村插队了。儿子出生前,刚刚大学毕业的我被划成右派,我带着一纸“开除工职,回原籍劳动改造”通知后,回到通县。从此,我从一个大学毕业生成为一名接受改造的劳动者。我在工厂、农场、城镇、农村参加过多样劳动:我挖过自来水沟、抹过房、种过树,在工厂我挣着学徒工的钱制造过有色玻璃;在农场,我和众多改造的右派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农村,我和我的一双儿女离开城里仅有的3.9平米住房住进了完全是土坯房的冬暖夏凉的两间百年无人住的鬼屋(老乡说:曾在百年前有一受气的媳妇在那屋上了吊)……我们在那手中没有户口本的地方渡过了将近十年,在这十年中,儿子成了棒小伙儿,女儿中学毕业。

在儿子返城工作半年后,大队书记通知我:下午两点去通县教育局人事处开会,就算是摘掉帽子落实政策了。参加开会的全是反右前的中小学教师,因为比我们级别高的,比如;原法院院长、通县县长、北京市秘书长等人已经去市里开会恢复工作了。当时开会的有十几个人,他们大部分在改造二十年后,不愿再动脑子而都选择了工会、 销售等工作,而我这原本是大学教师只能去一所农村中学做个初中化学老师。在拿到20元安家费之后,我借了本《初中化学》就等着开学后上讲台了。

从落实政策我43岁那年开始,“我的大学”就要走三部曲的长征路程了。第一步曲是在省吃俭用的父母呵护下,我完成了我的知识启蒙阶段;第二步是改造二十年,我完成了向工人农民学习生产技能和生活实践的阶段;而落实政策后则是我的真正的大学阶段。在农村中学教课的两年多,我住在学校补读了;大学时所读过的众多世界名著,从广播中补学了英语、从亲朋好友中借阅国内外的名著……我时刻在填充大脑、时刻在寻找着属于我的世界。

值得庆幸的是:在生活在最底层的二十年中,我的生活和劳动人民一样,身体也和他们融合在了一起。我能在三九严冬喝凉水、我能在浇地收工前用机井里流出的凉水洗脚、我能和农民姐妹们一样从菜园里摘下一条黄瓜用手一撸就填进嘴里,能在农忙时连轴转一天一夜守在麦场上干活、能咬着掉冰渣的贴饼子躺在挖河的河坡上午休。所以,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我插队的小山村时,我们母子三人带着两个棉被卷、四只小母鸡、一对半健康的身体回到了城市。

1983年7月1日,《北京日报》刊登了半版招聘启事:许多当时的大专院校招聘大学教师。我大胆地报了名,想通过自己二十年的历练,再回到毕业后自己的工作中去。在室温接近40度而又没有电扇的情况下,一遍又一遍地捋着应考的内容,我要恢复自己真实的专业。现在想起来也真可笑,“人过三十不学艺”我竟在45岁之后,在又追赶又加塞儿的情况下,从一个“永远不许接触文字”的改造者,被录用成了一名《大学写作》和《科技论文写作》、《公文写作》教师。也就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让我在当时的五所理、工、医大学任教。成了那些60后的忘年交。

我的真正的欢歌笑语是从1994年开始的,当时我已在少年宫主讲“少儿写作”课,我的学生在沈阳、山西、河南、北京等多家报刊投稿、获奖,而我也成了这些少儿报刊的顾问。1993年年底,《北京晚报》要在“金秋时光”周二版安排个“往昔岁月”栏目。我想在60岁以后写点回忆性小文。于是,在1994年元月4日“往昔岁月”第一期上就登了我的《跨年饺子》。这篇文和以后连续刊登的小文成了老妈给邻居老太太们读报的素材、连续不断的几十元稿费也成了老妈送到早点摊后为她女儿吹嘘的资本、也更是她为我们母子三人节衣缩食二十年的点滴回报。

接下来,我更忙了。我成了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的顾问,我参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儿童台做嘉宾,因为我在上大学期间主修新闻兼修生化,所以我的物理、化学、生物全才,结果有学校找到我,特别是农村中学找我为学生补课,我所接纳的学生大多是朋友邻居的孩子,有的是我教过的学生的孩子,这些孩子在考入名牌大学后,或出国深造,或选择较好的工作。

八十岁时,我把我的六十周岁后在各大报刊及高考前预测文组成了一本书,题名《甲子后随笔》,书印好后,我送给我的如今健在的亲朋、同学,同时从晚报上知道了李葵女士仍在“五色土”周六版任主编,于是通过快递方式在2016年九月给她寄去一本,她很快回了电话,没想到二十年没见过面的她声音依旧。她很高兴地希望我继续投稿。接着,从2016年10月重阳节那天的“五色土”周六版上开始了我的八零后继续,到今天我送这篇小文时,我的回忆性小文已经被刊登了66篇。在“五色土”家这由李葵主编的众多作者中,我想:我应该是年龄最大的一个白头发缺牙整天东跑西颠的老太太了。

这就是我,一个“八零后”老太太的“欢歌笑语四十年”。我希望我的《八零后散记》很快和朋友们见面。

作者简介:何维仁,女,退休大学教师,中国民主同盟成员

 

责任编辑:安勇(QN0005)  作者:何维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