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的变迁

2018-05-28 13:21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我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结婚的,亲身经历了租住农民房,搬家11次,单位集资建房,自己花钱买商品房的巨大变迁!

我爱人的老家在外地农村,远水解不了近渴,要想结婚有房住,只有先在附近租民房,然后再慢慢等着单位分房。

我第一次租房是1982年,那房在昌平的南关村,正好在我爱人单位的西门外,离他上班的科室只有一箭之遥。那房是间正北房,跟房东王大爷住“连间”,只有12平方米大,每月房租说好四元。为租这间房,我爱人单位的领导可没少帮忙。先是托王大爷在村里给找,过了些日子,王大爷说找不着。这也难怪了,当时租房的青工很多,在上班附近找间房子确实不容易。后来他们领导跟王大爷说:“你们家不是就有现成的房子吗?你儿子一家住西屋,你们老两口住北屋,就腾出一间给小谷她们居住。这小两口子可都是手艺人,小谷是裁缝,她爱人是木匠,你做个衣服、打件家具,只要找到他们,都没问题。”王大爷听了,当即就说:“房子有是有,但西边那间没门,小两口住着不方便。要不然你让她爱人先给做扇门,我就把北房的西间租给她。”就这样,我爱人利用业余时间,给王大爷家做了一套木门,我俩就搬进了北房的西间。

放上一张双人床,摆上一个三开衣柜,一个小衣柜,一个碗橱柜,再加上吃饭用的圆桌,坐人的几张凳子,取暖的煤火炉子、烟筒等生活必需品,一间小房被塞得满满当当,插脚不下。为了省地方,我们把小衣柜紧顶着床头,连柜门都打不开。屋里除了走人的地方,连床底下都塞满了东西,把空间利用到了极致!

其实,这些还容易接受,最恼人的是生活习惯不同,整天就像囚在无形的牢笼里,真正理解了寄人篱下是什么滋味。我爱人的老乡多,有晚上串门的习惯,而房东是老人,天明即起,天黑即睡。我们出来进去吵的人家睡不着觉。两天后,房东提出了此事,要我们天一黑就关灯,把来串门的人拒之门外……我俩跟老乡们解释,又赔礼又道歉,说尽了好话。

十个月后,我在房东家“坐月子”,我的婆婆千里迢迢来侍候我,四个人挤在一张双人床上,那种滋味实在是难受。竖着睡不开了,只有横着睡,两腿伸不直,只有把床往外移,在里边放上一块木板当床用。最难熬的是晚上,门外有房东“站岗”,床上有婆婆“盯梢”,稍微有点小动静就听得一清二楚,根本不敢越雷池半步……我和爱人几个月都不敢亲近,真有“同床异梦”的感觉……就这样,我们煎熬了两年多,直到搬到另一户房东郭家。

郭家是一处独院,在一片白菜地的深处。他家有三口人,分为不同的三代。郭大哥上有七十多岁的老父,下有一个刚上小学的儿子,他本身胳膊有残疾,在县城做点小买卖。我租住在他家的西房,是一个不大的两间,租金每月12元。房子终于大了点,家具、衣物有了归宿,转眼冬春季节就过去了。郭大哥一个人过独了,有一到夏天就脱光膀子的习惯。看着他一个大男人在外面洗涮、干活、吃饭……我有些接受不了,但又难以启齿,没有办法说出来。毕竟你是租人家的房呀!我生的是女孩,那会儿刚三岁,我也还不到三十岁。为了躲避他,我没事就抱着孩子出去,在家就把窗帘拉上,为的是少让孩子受到影响。1986年7月,我爱人脱产到北京学习,一走就是几个月,我只好再托人帮着租房,搬到了昌平一街的朱家。

我们在昌平农村租房十年,经历了九家九户,九种不同的人生际遇……那时候,我们做梦都想有自己的住房,哪怕是再窄再小,也要追求自由呀!

1993年,我们单位开始集资建房,我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住房。那是一套只有50多平米的塔楼,自己却要交2.5万元的集资款。那时候,我俩手里根本就没钱,全部都是从亲戚朋友家借的。为了还债,我们一家三口省吃俭用,几乎把脖子都扎了起来……

搬到塔楼的那些天,我们三口人都睡不着觉,看看窗帘,摸摸墙壁,上趟卫生间,去会儿厨房……看着什么都感到新鲜。我的女儿,在只有6平方米自己的房间里,趴在写字台上激动地说:“以后这小屋就是我的了,我可以随心所欲地在这里读书、看报、写作业,再也不会有人干涉我关灯、熬夜、费电了。我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听了女儿的话,我不知触动了哪根神经,两眼的泪竟“哗哗”地滚下……

2003年,单位又要盖一栋新楼,图纸刚一贴出,人们就纷至沓来,挤到房管科抢“期房”。当时我在单位管库,知道这一消息就跟爱人商量,准备买一套一百多平米的住房。“这可是咱厂盖的最后一块地了,如果这次买不上,以后就休想在这地买房了。”爱人见我这么说,也不无感慨地说:“咱俩终于想到一块去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后单位不可能再有分房了,要想住好房、新房,只有依靠自己,量力而行去改善。”我俩一拍即合,当即取出所有的存款,又借了亲朋好友一些钱,买了一套“双居双卫”的商品房,过上了“小康”样的幸福生活……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各个领域,突飞猛进,一日千里,已经迈进了国际的先进行列。我只用我家住房变迁这一朵小小的浪花,说明祖国改革开放40年的丰功伟绩。

作者简介:

谷海英,女,1961年生,国企工人,2003年下岗,现已退休。本人爱好写作,早年曾有文学作品在《北京晚报》《京郊日报》《北京工人报》《昌平人口报》等报刊发表。

责任编辑:张驰(QN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