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粮票

2018-05-31 14:44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1962年,我从“北京政治学校”毕业后参加工作,被分配到粮食部门。上班的头一天,领导就分配我数粮票,没想到这一数就数了三十多年,直到改革开放粮票作废,我和粮票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

最初,我被分配到密云县山区的一家粮店,每天收粮票卖粮食,一干就是八年。当时,粮票被人们视为宝贝,尤其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缺一斤粮票就要饿一天肚子,粮票成了老百姓的命根子,我在粮店目睹了这一切,至今历历在目。那年月,发粮票的时候,家家都是由当家人亲自去领,到家后入柜上锁,比对钱还要珍重。有时候大人派孩子到粮店买粮食,孩子路上贪玩把粮票丢了,吓的孩子不敢回家,他知道回家后最轻是一顿打骂。有一次,都到下班的时候了,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手里拿着面袋站在店里,也不买,也不走。我一问才知道,他妈妈病了,派他来买面,回去等着做饭,他把面票弄丢了,不敢回家。我请示领导后,帮他称好了十斤面,把他送回了家。对他妈妈说:“孩子把面票弄丢了,知道错了,不敢回家,您不要打他。十斤面票算是借的,您补个借条就行了,下月发粮票时要扣除,省着点吃吧!”这位母亲拖着病体把我送出门外,脸上露出一丝苦笑。 

那时候,相当多的人家都有一杆秤,每顿饭几个人吃,都要按个人定量仔细计算,称米下锅,就是这样还不能确保一个月的粮食能吃到月底。那年月,白薯成了香饽饽,一斤粮票能买五斤白薯,粮食不够吃,家家都想买点白薯。打听好了,粮店第二天卖白薯,不少人都是半夜出门,穿上大衣,戴上棉帽,迎着寒风,排队抓号,唯恐来晚了买不上。我所在的粮店辖区内有个石城中学,新调来一位体育老师,是个大肚汉,每月36斤的定量,只够吃25天的。他提出申请,每

月买五斤粮票的麸子,掺在白面、玉米面里搭着吃。麸子是牲口饲料,用饲料票购买,一斤给三斤,用居民粮票还从来没卖过。我不敢做主,请示到粮管所,粮管所又请示到县粮食局,最后经局长办公会研究同意,作为特例每月卖给他五斤粮票的麸子。有一次,我尝了一口他蒸的加了20%麸子的馒头,粗的剌嗓子,难以下咽。要是现在嘛,对想减肥的人来说,倒是不错的食品。三年自然灾害,粮食奇缺,为了解决群众实际生活困难,政府实行了一些补助办法,增发了补助豆票、糕点票、饼干票、儿童食品补助票、侨汇粮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节日补助油票等。在农村,为了鼓励农民发展生产,还发行了用于收购生猪、鸡、鸭的奖励粮票,用于收购核桃、杏仁、蓖麻子的奖励油票和用于鼓励农民交售鸡蛋的鸡蛋面票,据统计,到1964年,北京市场上的票证多达102种,其中用于购买粮油的就达20多种,真是个票证王国。

文革时期,我被调到县粮食局,做票证管理工作。“要斗私批修”、“抓革命促生产”等一批语录粮票的出现,给这一时期的粮票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倒是这一批粮票后来成了票证收藏爱好者手中的宠儿。

进入七十年代,国民经济逐步好转,人们手中的粮票开始有了剩余,为了让粮票不作废,粮店开展了代存粮票业务,“1斤开户,存取自愿,节约归己”,这一办法受到群众欢迎。七十年代末倒卖粮票的情况多起来了,面票每斤1毛,粮票8分,全国粮票能卖到1毛2、3,票贩子主要是把粮票卖给进城做工的农民和粮食贩子,从中赚一笔差价。以票易物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1斤面票换1个鸡蛋,10斤面票换1斤花生米,100斤面票换一口大铝锅,500斤面票换1个大立柜或一对沙发,粮票成了第二货币。市粮食局、市工商局印发了“关于禁止以票易物的通知”,但收效不大。一次爱人对我说:“咱也换点吧,给孩子改善改善生活。”我对她说:“这可不行,咱在粮食部门,是管这个的,这种事说出大天来也不能办!”就这样,到粮票作废时,我家的储粮本上还存着700多斤的粮票。这一时期粮票依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1979年在改革开放的热潮中,我调到北京市粮食公司工作,粮食公司负责全市粮票的印制、发放、使用、管理、收缴、销毁工作,我继续和粮票打交道。也正是在这以后的十几年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粮食工作带来的巨大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党的富民政策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劳动力,农业连年丰收,粮食储备逐年增加,鱼、肉、蛋、奶、副食也日渐多起来,人们再也不被吃饭问题所困扰。据统计,1984年3月底,全市储存粮票达3.2亿斤,相当于全市居民两个月的口粮定量,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1985年后,国家改“粮食统购”为“合同订购”,工商行业用粮的供应逐步放开,粮票作为计划分配凭证的作用,则逐渐消弱,粮食供求走上市场,粮票自然消亡已成为历史必然。1993年我参加了北京市粮价改革工作,市政府决定,1993年5月10日北京粮票停止使用,这一天全市人民无不欢欣鼓舞,笑逐颜开,然而我却有另外一番感触,我为之奋斗了三十多年的粮票,就要在我眼前消失了,是高兴、是惋惜、是留恋,五味杂陈一起涌上心头。

诞生于计划经济的粮票,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走进了历史博物馆。小小粮票,方寸之物,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它牵动了亿万人的心,演绎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它是经济落后的象征,沧桑历史的见证。今天,粮票虽然已经失去了其使用价值,但是它留给人们的思考是深刻的,我们应永远铭记粮票揭示的历史教益:唯有不断发展生产力,贫穷落后才不会重演;唯有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中国才有富强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历:白少川,男,北京人,1941年出生,高级经济师。1962年参加工作,在北京粮食部门工作39年,直到退休。曾任北京市粮食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著有《北京粮票简史》一书。

责任编辑:安勇(QN0005)  作者:白少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