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使我圆了作家梦

2018-06-20 09:15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我从小爱好文学,还在小学五六年级时,就喜欢上了刘绍棠、浩然的的作品。当我读“运河的浆声”,“喜鹊登枝”他们二位一系列小说作品后,我感到耳目一新,一种清新的泥土气息,展示了解放初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画卷。我如饥如渴读他们的作品,使我渐渐地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到了初中,我接触到了更多中外作家的名著,看过杜鹏程的“保卫延安”,丁玲的“桑乾河上”,赵树理的“三里湾”等等一系列名家作品,从古典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大量的文学作品,使我受益匪浅。我记得,我初中时的作文,常常被附近完小当做范文给学生借读,作家梦油然而生。后来,走向社会,就在六十年代初,在北京晚报上,一篇小新闻报道变成了铅字,当作家的梦想更加强烈。

就在我做着成为作家的梦想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阶级斗争的扩大化,使我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子女,打入另册。接二连三地抄家,使我多年购置的大量文学图书,倾刻荡然无存,当时我心内在滴血,作家的梦如一头冷水被激灭了。即使你想写,也报投无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艺开始复苏。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走进了县文化馆文学创作培训班的队伍,不止一次地去县文化馆接受名作家的指导。

我记得,那是1978年吧,一次大群体的文学培训,当我走进办班地点大门时,迎在门囗管理登记的一位老师,文化大革命中,曾一度在我们当地学校任过教,他竟惊疑地看着我,他虽然无语,我也看的出来,有‘你这样的人也来了’的含义,可见当时一些人们思想还没解放。

从此,我聆听了王蒙、林斤澜、秦兆阳、邓友梅、刘绍棠的文学讲座,能与著名作家孟伟哉、浩然二位老师当面教诲,使我受益多多。尤其,文化馆在办公经费不足情况下,于1980年办起了文学内刊《无名花》,给顺义文学作者提供了创作园地。就在上级关怀下,1984年,在当时的北京日报郊区版,连续发表了我三篇小小说,从此一发不可收,而且也在其他出版媒体,见逐报端。

2004年,在我初中老同学,蜂疗专家王孟林资助下,我的笫一部文集《乡镇风情》,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2006年11月,顺义作家协会正式成立,从成立至今,我曾任两届理事会理事。不久,我的第二部个人文集《梦里乡愁》就要面世,是改革开放圆了我当作家的梦。

责任编辑:安勇(QN0005)  作者:徐希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