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天坛公园迎来开放百年 皇家祭坛辛酸路见证古都发展史

2018-07-23 06:21 北京晨报

来源标题:天坛公园迎来开放百年

铺过铁路,当过机场,一度是日本细菌战的试验地;建过影院、办过展销会、在祈谷场上举行过全市的交谊舞会……大概没有一处场所能有如此丰富的过往,如今,它只是一座静静的皇家园林——天坛公园今年迎来开放一百周年。“古坛孕新生,名园惠万民——天坛公园开放百年展”即日起开展。

展览位于天坛公园北神厨内,现场展出不同时期的实物展品,包括古建砖瓦、民国时期文物、档案资料以及印信、门票、奖杯证书、出版物等共217件。看过展览的人都说:“天坛如一面镜子,照出了古都北京这100年的坎坷路和辛酸史,以及值得期待的美好未来。”

琉璃砖首次揭示“皇家蓝”

展览中第一件文物是一块巨大的涂有蓝色琉璃釉的方砖,是天坛历史演变的实物佐证,它展示的是488年前天坛圜丘的样貌——早在1530年天坛初建时,圜丘是一座蓝得清澈透亮的琉璃圆台。

据天坛公园文研室馆员袁兆辉介绍,2002年在天坛柏树林挖出大量明代砖瓦石料,而这块砖最特别——从外表覆有蓝琉璃釉这一点上看,是天坛的古建构件无疑——这是一种特有的皇家蓝,只在天坛存在,因为这种蓝象征着“天”。“我们根据琉璃砖不方不正、上宽下窄,边有微弧的特点,推断这是明代圜丘坛面的砌砖。”

史料记载,乾隆十五年也就是在1750年,皇家曾大兴土木,对圜丘进行改扩建,三年才完工。改造后圜丘的规制和材质与明代已经迥然不同。坛面石取自房山艾叶青石,周边的栏板、望柱、出水都是汉白玉石材。“只有通过不断挖掘出土乾隆扔掉的这些所谓‘建筑垃圾’,我们才知道,明朝的圜丘可是一水儿的蓝琉璃。”袁兆辉如是说。那乾隆为什么要废弃琉璃改用石材呢?乾隆本人曾给出过答案:“坛面甃砌及栏板、栏柱旧皆青色琉璃,今改用艾叶青石,朴素浑坚,堪垂永久。”可见改变材质的原因至少有两点,一是石材比琉璃坚固耐用,二是石材外观朴素,更契合人们祭天的价值追求和审美观念。

两次复辟拖了天坛开放的后腿

根据展出的史料可知,天坛本是准备第一家对外开放的皇家园林,却被两次复辟给耽误了。

1912年2月,清帝退位,祭天仪式成为历史,天坛的至尊地位也骤然跌落。当初,政府曾允许外国人持外交部所发“门照”进入天坛参观。为了让天坛实现真正意义的开放,1914年5月,“中华民国”内务总长朱启钤呈请大总统袁世凯,提议开放京城皇家园囿和风景圣地,同时把天坛列为开放之首。

可由于当年冬至袁世凯正打算率百官到天坛祭天,开放天坛一事终被搁置,同时还取缔了外宾游览的“特权”。在袁世凯复辟失败后,1917年张勋又复辟。两次复辟,让天坛失去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由皇家禁地开放为公园的机会。

1914年中山公园率先对外开放,成为首个对外开放的皇家园林。1918年1月1日,天坛终于正式成为公园,由皇家祭坛变为社会公园。

此次展览中,展出近百种天坛门票,但有两种票却与众不同,比如最初的门票没有标价,是外国人持有“天坛入门券”,但随去的仆人和人力夫都各自有他们的门票——“仆从入门证”、“人力车入门证”,每券一角。展品中还有一张门票,让观众看了有撕碎了的冲动——“天坛优待日军友邦团体缴查游览券”,券资为大洋一分五厘。

既有飞机场也有火车站

北京这座古城百年来的磨难、危亡、心酸、屈辱、辉煌乃至幸福和期盼……在天坛都留有印记,天坛不仅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1901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总司令部就设在天坛,从而“开皇家祭坛他用先河”。天坛西坛墙外铺了铁路,火车直接开到坛门口。通过照片可见,侵华的英军中基本上都是印度裔士兵。天坛镇馆之宝——明代鎏金铜编钟就是这一年被劫走的。编钟一共16枚,从明永乐皇帝朱棣开始,历代封建皇帝都是在这些编钟清越悠扬的敲击声中,跪拜在祈年殿内,乞求五谷丰登、社稷平安。1994年印度陆军参谋长乔希上将访华时,将其中的一枚编钟送还天坛。这也是天坛仅存的一枚编钟,其他15枚至今不知所踪。

1913年到1923年,新成立的“中华民国”在动乱中制订了宪法,祈年殿成为起草宪法的场所,1913年的宪法草案也称为“天坛宪法草案”。

1935年到1937年,民国政府首次对天坛古建筑进行修缮,梁思成先生的夫人林徽因成为第一个登上祈年殿的女人,而且还是穿着合体的旗袍攀爬脚手架,这一幕通过报纸被载入历史。

“七·七事变”后,天坛又被日军占据,神乐署被改造为细菌战基地,建立日军在华继731部队后的第二支细菌战部队。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在天坛设有军械库和飞机场,一旦开战必将造成古建筑损毁,幸而北平和平解放,天坛得以幸存。

历经各种磨难和屈辱,天坛终回人民怀抱。可惜新中国百废待兴,天坛在一开始并未被当作文物给予保护。解放后,天坛建起运动场、儿童乐园等文化设施供市民使用。1955年,斋宫建电影院和剧场,至1985年才拆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斋宫剧场里看《小小得月楼》”,有观众告诉北京晨报记者。1958年,天坛成了大农场,公园变果园,还开起了养殖场,直到1993年“天坛小国光苹果”还是抢手货。1974年到1979年,天坛圜丘西北侧堆起各单位修筑防空洞而挖出的弃土,高达32米,站在土山上看巍峨的祈年殿,竟然跟个小模型一样,当时的管理者认为既是“公园”,就应该有山有水,因此土山一直没挪窝,直到1990年才因“与天坛景观不协调”被移走。1976年唐山大地震,天坛成为群众避难场所,1.7万户6.5万居民在天坛安置,天坛发挥了紧急避难作用,但也因而遭到破坏。

改革开放后迎来新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天坛也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979年到1981年,崇文区、丰台区、朝阳区、农林财贸等部门联手举办大型商品展销会,为当年北京市首个也是最大的展销会。在那个凭票购物的匮乏时代,很多北京市民人生中的第一辆自行车、第一架缝纫机、第一双三接头皮鞋、第一双尼龙面的运动鞋都是在天坛买的。1982年天坛北门到东门,靠着外墙支起铁架子、搭起铁棚子,北京第一个自由市场在此落户,直到上世纪90年代市场才进楼,改名红桥市场。

同时,天坛也成为市民娱乐活动的场所,包括祈年殿和圜丘在内,都曾举办过全市性的市民交谊舞会。在此次开放百年展览上,很多老市民都对在祈年殿和圜丘上跳舞的场景记忆犹新:“我跳过,您跳过吗?工会发票,让去。那时候年轻啊,爱凑热闹。”

“在1986年以前,天坛的门票只有5分钱,是世界上最便宜的皇家园林门票;职工靠副业活着,卖字画、卖苹果,长廊里全是摆摊的,一年能收入200多万呢;老太太推着小竹车把祈年殿当成自家的穿堂门——那时候没人把天坛当回事,也没人意识到我们是在端着金饭碗要饭。”天坛老职工对北京晨报记者说。

1998年,天坛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对天坛的保护从此步入正轨,这座近500年的皇家祭坛在新的历史时期终于找到了属于它的坐标,不再被任意摆布。

渡尽劫波,天坛恢复了属于它的宁静与神采。如今,这里只是一座安静的皇家园林,古树参天,鸟兽其间,穹顶屹立,坛墙连绵,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00万人次。

责任编辑:董佳兴(QN0008)作者:崔红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