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木工做家具

2018-07-27 08:40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我是“50”后,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地道的北京人。1958年上小学,1964年上中学,赶上“文化大革命”,成为”老三届”初中毕业生。1968年末,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到京郊农村成为“插队知青”。1972年8月,有幸享受“知青返城”政策,被招工到北京拖拉机公司(当时称手扶拖拉机厂)当工人。

进入工厂当时被成为“学徒工”。学徒期三年,一年期内月工资17元,第二年19元,第三年21元,满三年出师定为一级工,月工资34元。出师满一年后,考核合格定为二级工,月工资40元。由于我有近四年的插队经历,享受“插队期间算工龄”的优惠政策,在三年学徒期内月工资26元,在新入厂青工的待遇方面成为佼佼者。

大约从1976年起,随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百姓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当时青年男女领“结婚证”时,可享受一张珍贵的“家具票”,凭票可选购三件家具,如双人床、大衣柜、方圆桌、椅子等。由于当时家具紧俏,常常供不应求,既使有票也难以顺利买到,需要提前排队拿号等待。同时,这些家具也价格不菲,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买一对椅子就差不多需要一个人的全月工资。受供求关系和价格杠杆的影响,当时社会上掀起一股”做家具”的“浪潮”。

我有在农村插队培养的吃苦精神,又有在工厂从事生产作业掌握的基本技能,并已进入”大龄行列”。也要准备谈婚论嫁。最关键的是家庭和个人经济条件非常有限,每月生活支出鲜有结余,购买添置家具不免“囊中羞涩”,力不从心。当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社会上最响亮的口号,也是人们自觉遵守的办事准则。因此,这股浪潮深深吸引了我。我对做家具充满信心和期待,踌躇满志,势在必得。

学木工做家具说起来简单,真正干起来并非易事。我首先从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开始,选购了不同版本的《家具设计与制做》书籍,认真学习钻研;到家具店细心观摩各式家具;听到附近谁家做家具,一定亲身前往,向木工师傅咨询请教,不耻下问。“三分技术,七分家伙”,说明了工具的重要性。我是“白手起家”,从零开始。通过向熟人借用,讨要和自己购买,制做等方式,充实自己的工具装备,看到日渐齐全的各类工具,更使我喜出望外,信心倍增。

制做家具是一项费心费力的苦差事,大体可分为设计、选材、原料加工、榫卯加工、框架装配、收尾等步骤。我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打一仗进一步“,及时总结操作中的利害得失,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周围热心人的指点帮助,逐步从生疏到熟练,从生硬到灵活,从”不知所措“到”得心应手“。木工技术有了明显提高,所做家具也有模有样。看到实实在在的劳动成果,我的喜悦之情难以言表,亲朋好友也称赞不已。

1979年我结婚时,”家具票“慷慨地送给了别人。新房内的家具都是我自己设计制做的。既节省了购买家具的费用,又深深品尝到”多一份耕耘,多一份收获“的成就感。不仅如此,在那个历史阶段的几年中,我这个”自学成才“的”非专业“木工,竟与做家具结下不解之缘,成为远近闻名的”香饽饽“,受到大家的信赖和”追捧“。有的找我切磋交流,我耐心”答疑解惑“;有的找我帮忙求助,我全力以赴,尽力而为......。在那段难忘的时间里,我为做家具无私、忘我、辛勤地忙碌着。据统计,”受人之邀“”帮忙助阵“,为家人、邻居、朋友、同事做了大小数十件家具,包括桌椅、沙发、小衣柜、大衣柜、多用柜、”一头沉“写字台等。现在回想起来,仍倍感亲切和欣慰。

一晃儿,那是四十年前后的往事了。如今,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老百姓的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别说添置家具是家庭的”小事一桩“,就是购买轿车、购买住房也不再是”奢望之想“。

今非昔比,真是天壤之别!展望未来,一切会更好!

责任编辑:安勇(QN0005)  作者:王贵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