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圆我大学梦

2018-08-01 17:16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桔红色的朝阳,将斑斑驳驳的树影投射在校园的教学楼上。腋下挟着厚重讲义夹的老教授,由远而近,影影绰绰地登上神圣的讲坛。“老师好!”“同学们好!”老教授放下讲义夹,低头还礼。突然,老教授那两只瓶底似的眼镜片,瞬间滑落在大理石地面上……

“啊!”我霍地坐起,借着床前朦胧月色,目光定格在卧室的座钟上——又空做了一回上大学的梦。

上大学一直是我和全家人的梦想。我出生在人称北京怀柔“北极乡”的深山区,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们虽然整年辛勤耕作,依然只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根本不敢奢望读书识字。因此,全家人就将上学读书成才的期望,全都寄托在我这个长子的身上。

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在我第一天上学时,年迈的爷爷语重心长地反复叮嘱:“咱家祖组辈辈念不起书,斗大字不识半升,尽受地主老财的气。现在赶上了好社会,你要好好念书,将来成器,给祖宗争光”。

我牢记爷爷的教诲,小学、中学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然而,1968年,正当我踌躇满志地向大学殿堂冲刺之时,“文革”风暴冲垮了正常的高考制度,使我的大学梦想变成了泡影。

我迷茫,痛惜,恨自己没有上大学的命,只能在梦里听教授讲课……

1978年,改革的春风给神州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我家带来了一个意外福音——我四弟以优异成绩被怀柔的最高学府——怀柔一中录取。这本是一桩喜事,可当时对我们这个窘迫的家境来说,却是一道难题:当时农村还未打破“大锅饭”,出一天工才值两毛多钱。愁眉不展的父母借遍了全村也没凑够学费。

燃眉之际,四弟的班主任孟老师特地骑车10余里,到我家家访,并拿出自己的部分工资为四弟支付学杂费。

这样,我四弟终于走出大山,到怀柔一中上高中,为以后上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谐世事的弟弟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遇,发奋进取。为了省钱,他舍不得吃炒菜,总以菜汤和咸菜下饭。正处在身体发育期的他,由于缺乏营养,双手一层一层地脱皮。为了使他的生活能够改善一点,我经常给他送些自制小菜。

1981年8月,四弟收到了南京农业大学寄来的录取通知书。我跪在爷爷坟前,喜极而泣:“爷爷,咱家终于出大学生啦!”

光荫荏冉,日月如梭,如烟往事,历历如昨。

如今,我女儿、女婿、外甥、外媳,都已大学毕业,成家立业。我的侄女、外甥女,也高考及弟,分别在广州、石家庄的大学校园深造。就连年近不惑、一直做生意的三弟,也通过函授学习,获得了北京自修大学的毕业文凭。

前年春节回家,乡亲掰着手指,十分羡慕地对我父母说:“你们养了六个儿女,可你们家竟出了11个大学生,简直成了大学生专业户了。”母亲听后乐哈哈地对乡亲们说:“要不是遇上好社会,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哪轮上他们上大学长能耐呀!”

桔红色的朝阳,将斑斑驳驳的石榴树影投射在校园的教学楼上,讲师款款步入神圣讲坛。“老师好!”“同学们好!”讲师放下教材向全体学员还礼……这惊人相似的一幕,再也不是黄梁梦境,而成了眼前活生生的现实。

“国事家事万千,与我命运相连。上大学,做模范,夕阳红满天。天增岁月人增寿,学习到老不偷闲。求知又求乐,与时共相伴……。”当我步入老年大学教室,吟唱这首“怀柔区老干部大学校歌”时,心里惬意极了。在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校园里,我以优异成绩结束了最喜爱的“声乐”专业学习,完成了“文学鉴赏”、“计算机”等课程。现在,正攻读摄影和后期制作课程。

学习获益,其乐无穷。改革开放,利国利民。

我做梦也没想到,破灭了50载的大学梦想,竟在花甲之年梦想成真。

作者简介

于海三,男,1951年,出生于京郊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1970年参加工作。1989年入怀柔雁溪文学社后,时常在报刊发表文学作品。2005年,由工人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散文集《松声依旧》。现为怀柔区老干部局写作组和区政协文史委成员。

责任编辑:王立立(QJ0001)  作者:于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