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青山添乡愁

2018-08-03 09:54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呼奴山下,潮白河畔,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这就是我的家乡北府村。如今,呼奴山是林丰草茂,满目苍翠。村四野林海无垠,艰涛滚滚。家乡好不让人倾慕,使人陶醉,令人向往。

做为一名耄耋之年的村民,自己从小就在呼奴山上攀爬嬉戏,在田野里玩耍劳作。亲眼目睹了家乡的沧桑巨变,见证了改革开放所创造的辉煌。

我们北府村的历史十分悠久,汉时已成聚落。公元前195年汉置狐奴县,其县城就建在了我们村的“瓦碴地”内。北府人一代又一代地在这里繁衍生息。然而,长久以来,家乡却总是在一年又一年地重复着旧貌,少有新颜。每逢秋收以后,村子的周围都是黄土漫漫,常常北风呼啸,沙尘蔽日。呼奴山也是光秃秃的,只有一些低矮的荆条,酸枣等灌木和稀疏的小草。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呼奴山逐渐热闹起来了。那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创收的门路很少,大家不约而同地盯上了呼奴山。一支又一支开山队伍,既有本村的,也有邻村的,陆续聚集到呼奴山,开山采石,建窑烧灰。一时间,呼奴山是铁锤叮当,炮声隆隆,烟尘弥漫,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对此,自己感到十分自豪,到处向人吹嘘,说家乡的呼奴山是多么多么热闹,多么多么繁华……现在看起来,当时的想法是多么的无知啊!全不知绿水清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是关乎中华民族盛衰兴亡的大计。改革开放以后,致富的门路起来越多。在不经意间,一支支开山队倒陆续撤走了,一座座石灰窑也陆续熄火了,呼奴山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整座山已是满目疮痍,到处是残崖断壁,深沟巨壑,和一堆堆乱石。自己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幸好,在北京世奥会前夕,顺义区政府注资一千万元,对呼奴山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人们填平了小的沟壑,在大的沟壑中修筑堤坝,填充沃土,在陡峭处修砌护坡。在山上,遍植松、栢、椿、枫、榆、槐等。组建护林队,及时浇水,按时除草。一棵棵小树苗长得枝繁叶茂,清翠欲滴。不久,呼奴山就变绿了,变美了,让人有点不认识了。自己见了,打心眼里高兴,逢人便夸赞,说顺义区政府、北小营镇政府在绿化家乡的呼奴山上是多么多么地给力,现在的呼奴山是多么多么的美丽……2017年和2018年,区政府又锦上添花,出资数百万元,做了“景观小品提升工程”,在通往呼奴山和北府村的路口,竖起了大型标牌,上书“北府民俗村”。路两侧栽上了国槐和月季,砌了景观墙,修了好几里长的观光步道,曲折盘旋而上,直达山顶,通往各个景点。还在山上修建了三座仿古景观亭。使呼奴山更加美丽多姿。自2012年始,政府累计投入近千万元,大力支持北府村实施平原造林,把全村宜林耕地,全部栽上了银杏、油松、毛白杨等,终结了家乡延续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成了名副其实的森林之村。

一天,自己又兴致勃勃地登上了呼奴山。放眼望云,一片绿色。各种树木长得枝连枝,冠接冠,郁郁葱葱。因为有了林木的涵养,各种灌木、野草也长得格外水灵。不知名的野花竞相开放,红的、黄的、白的……五颜六色,像闪闪的星星,璀璨的宝石,洒落林间。向山下望云,整个北府村都掩藏在绿海之中。村平原所造之林,与潮白河绿化带连成一片,融为一体,苍茫无际,望不到尽头。自己看了,真是感慨万千,《呼奴远眺》中的两句诗不禁脱口而出:“音传黍谷疑邹律,岚映秧田忆邓公。”站在呼奴山向东北眺望,黍谷山清晰可见。传说黍谷原为苦寒之地,燕昭王的老师邹衍,喜宫商,通韵律,他吹律致气,驱走寒气,使黍谷变得温热,结果黍子获得了丰收,人们得以温饱。自此,此山便被称为黍谷山,流传至今。邓训,东汉人,初任郎中,后封护乌桓校尉,曾屯兵于呼奴山,垦田2000余顷,部分分给穷苦人耕种。二位先贤亲民爱民,至今为人民所怀念。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正是中华民话优良传统的继承者,提升者,创新者,坚持改革开放,竭尽全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辉煌。自己在《北府村志》中看到了一组数据,令人十分振奋,就是北府村年人均产值。1947年土改时为49元,1978年为120元,三十年间,年增2.31元。2016年达1609元,改革开放后,年增432元,增速为改革开放前的187倍。这真可以说是人间奇迹。我为家乡的辉煌感到骄傲,发自内心地为改革开放点赞。正因为改革开放使经济发展了,国力增强了,生态意识提高了,才能够投入巨资打造出家乡的绿野青山,可以说,家乡的绿野青山就是改革开放的结晶。

站在山顶,我久久地凝望着家乡的绿野青山,一种莫明的惆怅与忧伤在心中萦绕。家乡让我更加爱恋,更加牵挂,更加难以割舍,梦牵魂绕,我真地想化做一棵小树,一棵小草,融化在家乡绿色的怀抱之中,守护并享受家乡的绿色,更为家乡再添一抹新绿。

责任编辑:安勇(QN0005)  作者:康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