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安全饮水问题看改革开放40年

2018-08-07 09:32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社会经济、医疗卫生等方面比较落后,生活水平比较底,吃水问题时常困扰着我们。解决人民饮水问题,特别是解决农村地区的群众饮水问题迫在眉睫。

1980年,我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农村,那时候,几个村共用一眼井,既没有专用泵房也没有任何消毒设施,父母亲要挑着水桶,走十几里的路才能挑回两桶水,这两桶水要满足一家人一天的吃水,有富余了才能洗上澡。尽管这样,这在当时的乡镇已经是吃水条件较好的村庄了。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有条件的家庭挖了储水池,安装了手动压水机,印象颇深的是这种压水机到了冬天一上冻就无法使用,吃水问题依然困扰着我们。

为解决农村群众吃水难题,北京市在上世纪末采取拨付平价物资形式,组织群众通过打手压机井、建设简易供水站等方式进行“群众性改水”,这是农村饮水健康行动的雏形,到本世纪初,农村改水行动已初具规模,农民饮水问题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村镇供水厂(站)的供水量、水质都有了明显提升。从2011年起,农村改水行动重点以推进饮水健康为目标,实施以提高农村饮水水质卫生为核心,以水质问题为导向,逐步普及安装水源井消毒设备,更新改造井房卫生设施,实施问题水质净化深度处理,开展区域优化供水的农村改水项目,通过安装水质处理、消毒设备,铺设管网,让农村群众吃上了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饮用水。仅2017年,我区的农村改水工程受益人口就达到8万余人。此外,我区还积极开展村镇供水设施改造工程,每年对各镇的集中供水厂、村级供水站的水源井、供水设备设施及管网进行更新改造,镇村安全供水水平有了质的提高。

为进一步加强村镇供水安全保障工作,全面解决农民安全饮水问题。2013年,我区制订并印发了《大兴区农村供水管理办法》,完善了农村供水运行管理机制,由镇政府、村委会分别负责村镇集中供水厂和单村供水厂(站)的管理及运营,区水务局进行监督考评,确保发生问题能立即安排处理。为加强属地管理,落实属地责任,区水务局每年与各镇签订《大兴区村镇供水安全责任书》,明确供水安全责任及任务,并做好监督考核工作。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供,供水管理也迈入了信息化管理的时代,2016年,完成了村镇供水信息化监控平台建设,建立了村镇供水专业化运维机制,由第三方进行平台运行维护服务,包括:信息系统相关的主机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存储设备的运行维护服务、水厂及水源井信息化设备的巡检及更换服务、北京村镇供水管理体系单村恢复服务等。信息化监控平台的应用进一步提供了我区供水安全保障水平。目前,大兴区已建有33个镇级集中供水厂、57座村级供水站和50座自备井供水站,加上市政供水管网的供水,保证了全区所有村镇的安全用水需求。

从农村群众经历的群众性改水,到实现所有村镇安全健康饮水,我深切的感受到改革开放4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人民群众的生活从温饱逐步向小康迈进,我相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终将变为现实。

责任编辑:安勇(QN0005)  作者:孙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