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把我们村带上小康路

2018-08-20 13:21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我叫付建忠,大孙各庄镇前陆马村村民,今年72岁,改革开放伴随我走过了人生的大半生,回忆这辉煌的40年,家乡的变化真是天翻地覆,那一桩桩的变化及事迹,叫人感慨万千,一个个真是的故事历历在目,讲述不完,下面我简要的介绍一下发生在我身边的变化。

在解放前,前陆马村是当地出了名的穷村,当时当地广传几句民谣说“陆马庄,大沙荒,刮风狼烟起,下雨一片江,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我们村属于低洼盐碱沙地,庄家生长不好,风调雨顺的情况下一亩地也才只收几斗粮食,紧紧够维持全家几个月的生活,所以那年代我们村的男劳力都去外村扛活、打短,女劳力抛家去城市给有钱人当佣人。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农民的生活水平慢慢的提高了,衣食住行各方面也全都得到了改善,可是也只是维持温饱。

就这样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为我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顺义撤县设区的20周年,顺义区委政府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真抓实干,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在抓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大事的同时,一步一个脚印的抓好农民的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近几年,农村的改水、改电、环境治理、道路交通、文体娱乐等各项新农村建设,政府都投入了大量资金,农民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我们前陆马村也是一样,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者。

首先从新农村建设上,现在我们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整洁的村内大街,宽广顺畅无垃圾,美丽的农家院全是新房,近两年,村民追求建设高档的房屋,现已有几十户村民盖上了包含住宿、洗浴、客厅、厕所等一体的城市楼房格局。村集体还建有200余平米的浴池,方便广大村民冬天洗澡,说到此,我想起了过去,一到了夏天,男的都到村里积水坑去洗澡,而女的就只能在家里用盆节水冲冲,那时候由于卫生条件差,无论男女老少身上的衣服都很脏,严重的真是满身长满虱子。此外,村委会出资建设有十几样健身器材的锻炼场地,建有500多平米的篮球场,400多平米的羽毛球场,还购置了一套音响,村民们在劳动之余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锻炼、健身,到了晚上的时候更是热闹,几十个中老年人来到广场跳舞,那悠扬的音乐伴随着那潇洒的舞步,真是美极了,很多老年人都称赞说“能赶上这么一个年代,我们老百姓真是太知足了,过去村里什么娱乐都没有,来个变戏法的,大家都抢着看,哪里像现在这么又多又方便啊”。

近几年,顺义区委、区政府,大孙各庄镇党委、政府为了让广大村民过上更舒适舒心的生活,开展了一系列的大举措,改水改电为了不让村民多花钱,都是政府出资大部分,并且在煤改电取暖的冬季四个月,村民每度电只花0.1元,过去的时候,老百姓基本都是烧柴、烧煤进行取暖,不但费工费钱,还污染环境,弄的自己身上也是脏乎乎的,最关键的是还得时刻提防煤气中毒,现在一改完了,广大村民全都享受到实惠了,都称赞煤改电工作太得人心了,当然,我本人也是其中的收益者。

为了让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惠及到每个农民,顺义区委、政府对全区的老年人给予补贴60元/月,我平常出去遛弯啊,逛街啊经常听到老人再讲“政府给咱们的钱比儿子给咱们的钱还多呢”,现在老人有了零花钱,与家里的矛盾减少了,尤其是婆媳之间的争吵更是少了,大大促进了整个家庭、村子、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上边这些变化都是我切身感受到的,我还想再讲讲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变化。1982年,正是农村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村在村内4个生产队每队搞一个大棚进行示范,经过两年的示范生产,种大棚比种粮食的收入高上了好几倍,这样,在1985年,村党支部决定拿出村里浇水最方便的32亩地,挑选8户种地能人搞大棚瓜菜进行大示范,又经过了3年的示范实践,种大棚瓜菜不但来钱快,效益也非常好,就这样,到了1989年,我村出现了第一个造大棚高潮,全村共计900亩大棚和温室,加上部分露地共1200亩,全村实现了无粮种植,1998年,我们村被北京市政府命为“京郊蔬菜第一村”,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我们前陆马村人,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支持了我们村,使我们村敢于大胆调整种植结构,在本地区率先起步搞大棚瓜菜生产,让我们前陆马的村民提前迈上了小康路。现在,我们前陆马村的蔬菜生产仍以搞大棚多年的老同志为骨干,这些老同志与大棚瓜菜结下了缘分,他们常说“干点大棚里的活啊,轻松不累,不仅能活动一下身子,对我们来说这也是一种乐趣”。就是这批种植大棚的老骨干,这些年来为丰富首都市场的菜篮子做出了贡献。

责任编辑:安勇(QN0005)  作者:付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