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从山跨到海——首钢改革创新的标杆性意义(2)

2018-09-06 06:12 北京晨报

来源标题:从山跨到海——首钢改革创新的标杆性意义

全国工业改革看首钢

1978年12月,党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号召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首钢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春风。这时候的首钢和全国各大企业一样,都处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被捆得很死。国家对企业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企业没有自主权,职工的创造性和创造精神也受到了严重抑制。首钢人在心中暗暗期盼,希望向安徽凤阳农民那样,获得更多自主权。“交足了国家的,交足了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首钢开始探索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的出路。经过两年准备,1981年,首钢开始实行承包责任制。在国务院和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首钢改变了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成办法,实行全年上缴利润两亿七千万元定额包干,超过部分利润全部留给企业。并按照生产发展基金为百分之六十,集体福利基金为百分之二十,个人消费基金为百分之二十的比例分配使用。这一举措极大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当年就实现利润三亿一千六百四十八万元。

现在来看首钢的承包责任制,其实还是安徽农村改革的经验。所不同的是,安徽农民是把土地包产或包干到户,而首钢是把企业经营目标按照责、权、利的原则和现代化大生产的科学分工,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职工,形成各负其责、密切协作、严格考核的管理体系。最终让企业和职工得到收益。

“包、保、核”是首钢承包责任制的基本办法。“包”就是对职工在企业内部经营生产过程中应尽义务和责任的规定。“保”则是对单位部门、岗位之间协作关系的要求。“核”就是对“包、保”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严格考核。

如果说安徽农村改革是承包到一家一户,首钢的改革就是具体落实到人。这是对农村改革模式的一种突破。时人常说,农村改革有凤阳,工业改革有首钢。

建成国内最大钢铁企业

首钢通过承包责任制,实现自我积累资金,从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创造更大利润。首钢富了,首钢职工的腰包鼓起来了。

上世纪80年代,首钢迎来最辉煌的时光。那时,很多北京人以在首钢工作为荣,很多姑娘愿意嫁到首钢。而对于80后一代首钢子女来说,最难以忘怀的就是首钢自产的冰淇淋和汽水。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父母带着大桶的冰淇淋回家,会让所有邻居家的孩子艳羡不已。

通过不断并购,首钢逐步发展成中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先是1983年,将北京市冶金局所属21家黑色冶金企业并入首钢。1988年,又有19家企业并入,并且购买了美国麦斯塔工程公司百分之七十的股份,在国外建立了十九个销售网点和独资或合资公司。在全国十七个省市有了自己的企业。经营的行业也由钢铁扩展到电子、机械、建筑、轻工、化工、有色金属、造船和旅游等十多个行业。还一度拥有四艘远洋货轮,总吨位六万吨的航运公司。1992年,首钢还创办了华夏银行,成为我国第一家创办银行的工业企业。首钢职工总人数最多时达到了27万人,相当于一个区县的人口数了。

承包责任制给首钢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1984年以后,首钢的钢产量已经达到200万吨水平。1988年,生产铁矿石1975万吨,是1978年的175.9%。生铁产量336万吨,是1978年的137%。钢357万吨,是1978年的199.4%。成品钢材314万吨,比1978年净增197万吨。改革10年之后,等于没要国家一分钱,就增加了一个大型钢铁厂的产能。

那时的首钢与发达国家钢铁企业相比也不逊色。从1980年开始,精矿粉品位连续六年稳定在68.5%,超过了美国最先进的共和铁矿选矿厂和前苏联的科斯托姆科什选矿厂。高炉利用率系数1988年为2.1,超过了日本五大钢铁公司中的住友金属工业公司。三十吨转炉的利用系数,1988年达到每吨每日62.68吨,超过了世界各国大中型转炉的水平。

1994年,首钢钢产量达到824万吨,名列全国第一。

曹妃甸成为首钢新起点

1995年,是首钢告别承包制实行新税制的重要一年。也是“搬首钢”舆论初起的一年。

在体制方面,承包责任制还没有从根本上触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只有探索改组机制,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逐步完成由承包制向新税制的过渡,才能实现新的突破。

在环境方面,由于首都地理位置的限制,首钢只能在北京维持原有800多万吨生产能力,不可能再扩大规模。这个中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开始面对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就在1995年,首钢在启动工资制度改革、集团化改革等多项改革措施的同时,也准备开拓向外发展之路。2000年8月,首钢与河北曹妃甸有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早在1917年,孙中山先生就规划在渤海湾中心海域建设与美国纽约港同等规模的北方大港。一代伟人的这一夙愿要由首钢人来完成么?听起来就让人备受鼓舞。在得到国家发改委关于首钢搬迁曹妃甸的批复后,2003年8月,首钢方面第一次提出在曹妃甸建设大型钢铁基地。

随着首钢搬迁日渐明确,2004年,首钢与唐钢合作,联合组织了钢铁围海造地公司。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开始了规模浩大的取沙造陆工程,拉开了建设新首钢的序幕。

曹妃甸成为首钢在改革中创新发展的新起点。人们一度习惯把位于曹妃甸的首钢京唐公司叫做“新首钢”。就是这座新首钢,不仅是国内第一座一开始就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规划建设的大型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也是第一座跨行政区域合作的大型钢企,也是第一座真正临海临港的大型钢企。这为中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规划与发展,创造了崭新的模式。

京唐成首钢人第二个家

曹妃甸首钢京唐公司。站在渤海之滨,面对一眼望不到边的厂区,一种震撼会从心底油然而生。在过去7年多时间里,4500多名首钢职工,每个月数次往返于京唐之间。他们是北京产业疏解的先行者。在首钢人的共同努力下,年产970万吨优质钢材的京唐公司,已经完成了从首钢老厂向一流现代化钢企的跨越式发展。

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时任首钢京唐公司炼钢作业部党委书记李金柱谈起往事很是感慨。他还记得,刚到京唐公司时,厂区刚有大概构架。虽然抬头就能看到大海,但那景色谈不上有多美,海风是真大,吹得人站不住脚、睁不开眼。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李金柱和同事们坚持了一个多月,完成了所有大型炼钢设备的安装调试。

据首钢京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07年京唐公司开始建设时,周围还是一片荒沙。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现代化厂区拔地而起,职工宿舍楼、各种娱乐场馆也相继建成,一座新的钢城在渤海之滨拔地而起。

具体说来,京唐公司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2007年到2010年是建设阶段,2011年到2014年是发展阶段。而从2014年下半年至今,则进入了稳定生产阶段。

从北京到曹妃甸,京唐公司不是简单地把首钢老厂从石景山搬到了大海边,而是经历了全面的升级改造。产品结构也进行了整体调整。从供应建筑行业为主的初级产品,发展至现阶段的高端板材,全面供应国内主流装备制造企业。以前首钢的板材只能压到四五毫米,现在能压到0.12毫米,比纸片还薄。

一晃10年过去了,对于李金柱这样京唐公司的元老级职工来说,曹妃甸已经成了他们在北京之外的又一个家。不少首钢职工都在附近县城买了房,家人也可以搬过来一起生活。这些年,他们在曹妃甸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了待在北京的时间。

首钢改革仍在进行中

今天,站在石景山上,俯瞰首钢厂区,曾经的十里钢城早已不见了林立的烟囱。取而代之的是大片正在开发建设的园区,冬奥“四块冰”,冰壶、花滑、短道速滑和冰球四座场馆已有三座投入使用。随着北京冬奥会的临近,首钢冬奥园区将吸引来自全世界的目光。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首钢“两会”上,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做了总体规划。其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做好首钢北京园区的开发建设。来自首建投公司的消息,未来将充分运用首钢北区一山两湖优越地理位置建设好新地标,打造绿色园区、智慧园区和C40园区,把优势发挥到极致,用四年时间把北区建设好。做好滑雪大跳台项目详细设计并开工建设,做好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吸引高端产业要素集聚。同时要将首钢工业遗址先天自然禀赋与工业资源相结合,利用好首钢工业遗存。

在推动北京园区建设的同时,首钢自身改革的步伐也在持续迈进。就在不久前,首钢成功入选国务院国企改革“双百企业”。根据《关于开展“国企改革双百行动”企业遴选工作的通知》要求,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选取百家中央企业子企业和百家地方国有骨干企业,在2018-2020年期间实施“国企改革双百行动”,深入推进综合改革,聚焦重点难点,补齐改革短板,在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打造一批治理结构科学完善、经营机制灵活高效、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的国企改革尖兵,充分发挥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据国企改革“双百行动”信息化工作平台披露,入选“双百行动”企业有3条标准:有较强的改革必要性和紧迫性;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广泛性;有较强的改革意愿和主动性。

首钢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成功入选国企改革“双百企业”,无疑是对首钢的再次肯定和激励,对加速首钢改革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首钢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持续推进改革不断深化,在创新实践中继续谱写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新篇章。

责任编辑:董佳兴(QN0008)作者:王歧丰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