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马路青春

2018-09-06 07:36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马路青春

1979年,中国历史正在翻开新的一页,改革之风为百废待兴的北京城带来了生气。就在这一年,刚满20岁的北京青年刘英毅被分配到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处宣传科,机缘巧合地开启了与相机和马路为伴的职业生涯。

起初,从小爱画画的刘英毅主要负责绘制交通安全宣传画和标语。路边很多巨幅的宣传画报,都是刘英毅和同事们踩着脚手架,耗费数天一笔一笔画上去的。随着交通安全宣传与媒体的合作,刘英毅将画笔换成了相机,开始专职从事公安交通摄影工作。

“那个年代,马路真是名副其实的‘马路’。”现已退休的刘英毅回忆,当时北京城里时常跑进几辆马车,塞满乘客的无轨电车和公共汽车慢吞吞地行驶在空荡荡的马路上。翻开厚厚一本《大马路》画册,刘英毅用一幅幅作品讲述着北京城的道路建设史与城市变迁。

千姿百态的立交桥,是北京路网发展的最好见证。1979年9月28日,建国门立交桥竣工通车。在刘英毅的镜头中,空旷的建国门桥上只有一辆大公共和三辆小汽车,桥边是大片的平房和正在作业的塔吊。次年12月22日,北京首座三层立交桥西直门桥通车,刘英毅在桥上等了很长时间,想拍一张表现车水马龙的照片,等来的都是几辆汽车慢悠悠地驶过。据统计,1978年,北京全市机动车大约7.7万辆,私家车几乎是零。

那时候,刘英毅无法想象,北京的路会从二环一圈圈修到六环。西直门桥、朝阳门桥、三元桥、国贸桥……在城门楼消失多年后,桥成为这座城市的新地标。三四十年间,刘英毅数次登高爬楼,空中俯拍熟悉的桥,昔日桥区周边大片的庄稼地早已高楼林立,空荡荡的道路彻底成为历史。“从期盼车水马龙,到渴望一路畅通,这就是一座城市成长的烦恼吧。”刘英毅感慨地说。

交通工具的变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注解。上世纪80年代,浩浩荡荡的自行车大军是刘英毅镜头中的主角之一,就连执勤的交警也是骑着自行车巡逻。那时,为了给几家报社送投稿照片,刘英毅要骑几个小时自行车。90年代后,小汽车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满街跑的“面的”成为时代标签。交警也有了更高效的交通工具,开始驾驶“长江750”摩托车、“拉达”小轿车、“北京切诺基”吉普车上街巡逻。

三四十年间,交通管理设施和方式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刘英毅的镜头记录了这个过程中若干个“首次”:首次应用雷达测速检测超速行车,首次使用酒精检测仪严查酒后驾车,首次使用手持无线电台,首次在长安街划设公交专用道,首次从国外引进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建立交通控制中心,北京奥运会期间使用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北京交通指挥中心,GPS定位的新型警车……

如今,再将环路、快速路、高速路统称为“马路”显然已不贴切,但这个词却是北京交通建设的起点,承载着几代人的青春记忆。

责任编辑:董佳兴(QN0008)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