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自行车

2018-09-13 09:34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五一劳动节期间居委会搞活动,其中一项内容是对辖区内的好市民进行表彰,我有幸进入其中。与别人相比,我真的没什么贡献,只是因为不久前一位记者给我写了篇文章,他用很长的篇幅报道了我擦公共自行车的事。他说,当前很多人没有公德,毁坏公物,您这样做为那些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受到这样的表扬,我真是受之有愧。我这样做其实没有什么高尚的动机,只是因为我喜欢自行车,自小就对自行车有着难以言说的情怀。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那时我正上小学,在老师的教育下有了理想,但我的理想不是老师所希望的成为科学家、工程师,而是当工人。当工人可以骑自行车上下班,可以穿干净的衣服。自行车在那时是个稀罕物,一个村里也没几辆。有自行车的人家多是家里有人当干部或是城里有亲戚。我家是土生土长的农民,饭都吃不饱更别说自行车了。上学要到几里路外的村子去上,冬天一身土,夏天一身泥,完全靠两条腿走路。能骑上自行车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村里一个知青跟父亲关系不错,他生病回城,父亲帮他扛大包小包的东西。作为回报,他把家里一辆淘汰的自行车送给了父亲。在父亲的努力下,自行车修好了,尽管除了铃不响剩下哪儿都响,但毕竟是车啊。父亲用了一个月学会之后便开始教我。

“把住车把,两眼向前看,用力蹬踏板。滑车,上车,走起。”我依照父亲的教导开始学车。“哐当”摔倒了,“怎么这么笨。”父亲没有扶我而是先去扶车。检查车摔坏没有。我起身,拍拍身上的土,继续骑。“哐当”又摔倒了。“别学了,哪儿有坑往哪儿骑。”父亲生气了,他心疼自行车了。

“再学一会儿,这次我一定小心。”我恳求着。“行吧,那就再骑一会儿。”父亲很不情愿地把车递给了我。

慢慢地我骑稳了,慢慢地我可以骑在大梁上了。我的车没有后衣架,没有铃铛,没有车闸,但我是有车族了。那年我十岁,全国人民都在欢欣鼓舞,改革开放开始了。

这辆自行车伴随着我上完了小学,初中,1986年我考入了大兴师范学校。在父亲的眼里我是鸡窝里飞出的金凤凰,是要吃上官饭的人了。相比过去富裕了很多的父亲给我买了一辆新自行车,是“红旗”牌的。有了新自行车我觉得自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了。为了避免磕碰,我用彩色塑料带子把车架等部位缠得严严实实,为了让自行车始终像新的一样,我在车座子地下放了一条旧毛巾,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擦车。我的自行车总是干干净净的。

毕业后这辆车又陪伴了我三年,后来流行变速车,我把这辆车交给了弟弟,自己又买了一辆变速车。过了几年,山地车不流行了,我又换了摩托车,后来日子过得更好了,我还买了汽车,但不管换成什么车,我的习惯没有改变,没事的时候就喜欢擦车。

再后来,我调到了县城,单位离家不是太远我又开始骑自行车上班了。这回骑的自行车不是自己的,是政府为解决市民出行难、倡导绿色出行而设置的共用自行车。单位统一办卡,停车点就在单位门前,可方便了。我骑着自行车上班,随身的包里装一条旧毛巾。涮卡,用毛巾把车身上下抽打干净。骑上走,美滋滋的。到地了,还车刷卡。只要时间允许我就把车擦一下。不仅是自己骑的那辆,别人骑的也一样。这是多年来的习惯。

自行车是最常见的生活必须品,从稀缺到普及,到家庭汽车,再回归到当今的公共自行车,小小的自行车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间的变迁。时光如水,岁月如梭,经历了这段历史的人都会由衷地为祖国的发展而喝彩。

责任编辑:安勇(QN0005)  作者:赵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