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变化

2018-09-14 10:25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我是一个70后,可以说,改革开放伴随着我的成长,我见证了中国从贫穷落后到富强文明的历史巨变,见证了四季青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发展历程。

现在给大家讲一些我小时候的故事。

小时候,家里穷,一家五口人挤在一间不足20平米的小房子里,冬天,西北风透过窗户能刮进屋里,特别冷。我们姐儿仨的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吃的也是勉强糊口,就盼着过年能吃上一顿红烧肉。

那时没有电视机,有个收音机就不错了;我们也没有零花钱,只有学校在春游的时候,家长给上两毛钱就特别高兴,攥到手里恐怕丢了,经常把钱藏在鞋坑里,等拿出来花的时候,那钱是又湿又臭。记得9岁那年,我特别想吃苹果,于是拉着爷爷去合作社,到那一看,一斤苹果要3毛钱,爷爷说:给你5分钱买5块水果糖解解馋得了。

对于这样的生活,大人们就用“穷”字来概括,但在当时我们的眼里就是常态,因为身边小伙伴的家庭大都是这样,谁也不知道宽敞明亮的楼房是什么样子的?小汽车坐上去什么感觉?肯德基是什么味道…

到了1983年,改革开放农民可以承包土地以后,我家的生活一天天好了起来。

1983年至89年,我母亲承包了七亩多地,盖了温室大棚,种植西红柿、黄瓜,那时候爸爸下班后就去地里干农活,弟弟还小我和姐姐放学后帮妈妈种地。冬天,温室种的黄瓜特别值钱,两筐黄瓜就能换一车砖,所以全家一根黄瓜都舍不得吃,就盼着攒够钱盖房子。爸妈每天早上三点多起床,蹬着三轮车去大钟寺批发蔬菜,回来时我们还在睡梦中,白天,他们还要带着弟弟去城里卖菜,特别辛苦。

所以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和在座的父辈们,感谢你们辛勤劳动换来了我们幸福的生活。

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和大家说说。17岁那年,我第一次卖菜。当时放暑假,妈妈说:把那两筐西红柿卖了去!我心里直打鼓,虽然我跟着卖过菜,也会看称,但我没单独练过摊呀,可看着爸妈挺忙,也就不再犹豫,蹬起三轮车直奔昆明湖南路,那地方是蓝靛厂和西郊机场的交界处,来往人特别多,开始我还用称,后来干脆就分堆卖,五毛钱一堆,半小时就被抢光了,换了一箱啤酒两根红果肠高高兴兴跑回家。一进门妈问我:卖了多少钱?我说:15块!我妈惊诧的看着我,一看那表情我就知道卖亏了,妈说两筐西红柿至少能卖30块钱。爸看着我拉回来的啤酒和红果肠说,算啦算啦,卖出去总比烂在地里强!现在想想,爸的心还挺大的!那时候,农民种菜种果就怕烂在地里卖不出去。

虽然辛苦,但我们一年下来有上万元的收入,在八几年的时候还是村里的“万元户”!没几年我们家就盖上了两排大瓦房,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

后来,我们从平房搬到了楼房,就是现在的北坞嘉园。家里有了独立卫生间,抽水马桶,还能洗热水澡,姐弟三人各自有了自己的房间。之后又买了汽车,出门不怕累不怕远了。小区的南边就是生活超市,想吃什么出门就买,或者用手机下单半小时就送上门,真觉得生活如此美好。

现在,爸妈也退休了,办了医保,领了退休金,生活不成问题,姐弟仨人也在合适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到了节假日一家人围在一起,欢聚一堂。用父亲的话说:40年的变化太大了,我们从艰苦走向幸福,享受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依,看到孩子学有成绩,住有所居,都是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幸福!

刚才给大家讲的是小家庭的故事,现在再给大家说说“四季青”我们的大家庭。

改革开放40年,在党的领导下,咱们四季青从农村走向城市,搞“绿谷氧吧”工程,大面积种草种树,吸引了金源大mall、金源大饭店、欧尚、百安居等等国内外的商业巨头纷纷落户四季青,为老百姓的生活提供了方便。过去我们逛商场得进城去西单商场、前门大栅栏,现在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买到可心的衣服。过去家里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可有面儿了,现在家家有汽车已是常态;过去村里污水满街流,现在小区里树木成行、绿草如茵;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让农民手里有了钱,有了自信。

如今,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我相信四季青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责任编辑:安勇(QN0005)  作者:李庚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