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高级职称改革再亮新样本
第195期
2018-09-20 14:44 作者 刘美君 编辑 巢晶(QN0034)
“职称制度改革要是早点出来,对论文答题不作统一要求,我早就能评正高了”“可以让科研机构自己评职称,这更符合我们的用人需求标准”……2018年伊始,北京发布《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赞誉。
2018-09-20 14:44 作者 刘美君 编辑 巢晶(QN0034)
“职称制度改革要是早点出来,对论文答题不作统一要求,我早就能评正高了”“可以让科研机构自己评职称,这更符合我们的用人需求标准”……2018年伊始,北京发布《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赞誉。
职称,是衡量专业技术人才能力和水平的标尺。这项改革的“含金量”高在哪儿?解决了哪些社会需求?未来职称评定将会有哪些大变化?
日前,千龙网记者探寻北京如何向“伯乐”放权,为人才松绑,践行“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的人才意识。
“这个职称对我意义非凡,它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肯定,激励我不断进步。”2个月前,北汽集团证券与金融总监闫小雷被有关部门评为正高级职称,这让他倍受鼓舞。
北汽集团证券与金融总监闫小雷。北京人力社保局供图 千龙网发
今年43岁的闫小雷,在北汽集团任职。他从事经济工作10多年,先后在数十个项目部从事管理工作。虽然业绩突出,但因为论文答题,曾一度被挡在职称评审门槛之外。这次政策调整后,他得以参评并顺利通过。
“看学历、发表论文、要工作资历……”闫小雷说,以前,参加评职称犹如一部“升级史”。现在取消论文答题,能全身投入专业工作中,这项政策确实称得上“松绑”,以后,人生也没有了遗憾。随着职称制度的改革,闫小雷所忧心的遗憾得以避免。
取消论文答题这个“硬杠杠”,成为本次改革社会瞩目的焦点。这意味着以后专业技术人才不用再为一纸论文“犯愁”,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专业技术研究、创新,背后带来的不仅是学术风气转变,还有职业素养、技术水平的高质量提升。
事实上,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向来是群众诟病的话题之一。
如今,北京创新评价方式,提出合理设置职称评审中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同时,首次采用代表作答辩的形式,从论文“单选题”变为成果“多选题”,申报人可在论文、论著、研究报告、项目报告、发展规划等成果中,任选一项最能体现自己能力水平的代表作,提交职称评审。
从提出企业发展规划到企业实施人才建设项目报告;从国有企业如何转型升级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好产业转移研究报告,北京取消“一把尺子量到底”,评出首批正高级经济师、正高级会计师77人,其中44人选择用非论文的代表作进行评审,而这些非论文的代表作全部是申报人牵头或独立完成的业绩成果,并已应用于实践之中。
今年北京市正高级会计师评审现场。北京人力社保局供图 千龙网发
“发多少论文、在哪个地方发论文,不再是评正高的标准。”在社科院人事教育局局长张冠梓看来,实践中有更多的评价标准,实际业务工作的能力和表现才是重中之重。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以往,职称评定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评聘脱节现象(评职称的不是用人主体、用人主体恰恰没有评职称的权限)。大部分的职称评定都是由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尤其是高级职称的评委会,基本则由行业主管部门组织成立的评委会,这就导致评审专家对于申报人的评价难以深入其工作一线了解观察,评聘脱节给用人单位造成困扰。
为此,北京职称制度改革从两方面着手改进。
一方面,丰富职称评价方式,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单独建立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委员会或评审组,提高职称评价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另一方面,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业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自主开展职称评审。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首批获准开展职称自主评聘。北京人力社保局供图 千龙网发
“此次改革体现出‘内行看内行精神’。”社科院人事教育局局长张冠梓则称,一些高校、大型科研机构,他们的人才评价标准可能比政府组织的评委会标准更加严格,更加符合用人实际,评价自己用的人可能也会更加谨慎。“这就可以把评审权下放给他们,让他们自己评价人才。”
随着经济多元化发展,新兴经济领域里的人才职称评定问题也逐渐显现。以往27个系列的职称评定多面向体制内人员,非公领域里的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等人才的职称评定存在机制上的不顺畅问题。
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以演员为例表示,国家话剧院的演员职称评定可以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但一些“北漂”演员或者些许小的话剧院、影视城的演员,如按照以往的制度,他们的职称评定就是个难题。“这次职称改革就要破除体制内外的界限,只要是专业人才,就有职称评定的权利。”
同时,此次改革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创造便利条件,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渠道。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民办机构专业技术人才与公立机构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审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
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孙剑博士,今年通过职称评审“直通车”评上正高级工程师。北京人力社保局供图 千龙网发
改革不是纸上谈兵。评价范围扩大,评价主体随之也多元化,一些行业组织和协会还有专门的评价机构,都可以通过政府授权后提供评定职称的服务。但是,评审权下放如何用好职称评定这个“指挥棒”?显然,加强职称评审的监管,转变政府职能,是本次职称制度改革的题中之义。
如若要对职称评定进行科学评价、注重实绩,必然要求对评价机制进行创新。只有身处本领域,对此有深入研究和深刻体会的评价主体,才能够对人才作出更科学的评判。
因此,北京提出多项措施加强评审监督、多面放权,为专业人才松绑,首次制定正高级经济师和正高级会计师的破格申报渠道,5位在商业模式、经济管理决策及创新创业等方面取得突出业绩的领军人物破格申报成功。
比如,京东物流CEO王振辉推出“青流计划”“京准达”“京尊达”“无人仓”等物流服务新模式,打造京东"亚洲一号"智能物流中心,为整个物流行业带来颠覆变革,树立了京东物流在全国物流行业的领军地位。
再如,北京电控相关负责人负责收购韩国现代电子的TFT-LCD资产清查和财务分析工作,他与收购小组一起与韩方据理力争,最终收购总价减少3000万美元;同时,他还牵头建立北京电控企业财务和经营风险预警机制,形成评价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江认为,此次职称改革确立用品德、能力、贡献作评价导向,而不仅仅局限于论文、学历、资历、计算机、外语等,“职称改革就是让工作称职的人能够评上职称,让那些干工作的人、有贡献的人能够评上职称。”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北京创新职称晋升机制,贯之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方法,实现职称与真才实学的“无缝对接”,成为释放人才红利的催化剂。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北京广开纳贤之路,广聚天下英才,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也进一步为京华大地打开创新人才之门。(文/千龙网记者 刘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