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门头沟:摘掉吃山贫困帽 端上护山绿饭碗

2018-10-16 14:28 北京晚报

来源标题:门头沟篇 摘掉吃山贫困帽 端上护山绿饭碗

秋高气爽,位于门头沟区炭厂村的神泉峡景区成了市民休闲度假的热门选择之一。景区火了,原先出外打工的村民也纷纷回村,开起了农家乐,吃上了“生态饭”。然而直到上世纪70年代,炭厂村还是一个祖祖辈辈靠吃山挖炭、没有产业的穷村。上世纪90年代,炭厂村退出了传统烧炭业,颁布了山区禁止砍伐树木的“护林规定”,让身边的青山绿水变成了百姓的金山银山。

门头沟区因转型而致富的不止炭厂村一个。改革开放40年间,门头沟区的区域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吃山”、“挖山”的煤区、矿区不见了,如今的门头沟区成了“养山”、“护山”的生态区,成了首都西部的生态屏障。

2005年,门头沟被确定为生态涵养发展区,关闭了270个乡镇煤矿、非煤矿山、砂石企业、石灰土窑、煤矸石砖厂和水泥厂,告别了“吃山”、“挖山”的岁月,开启了“养山”、“护山”的生态发展新模式,一批像炭厂村这样的深山小村实现了生态致富。

同样是吃“生态饭”,位于门头沟清水镇的洪水口村既不产煤也不产炭,如何让“无产村”摘掉“贫困帽”成了摆在村党支部书记于广云面前的首要难题。“谁说我们没资源,美丽环境就是我们最大的资源”,按着这个思路,上世纪90年代,依托村子周边的灵山景区、聚灵峡景区和二帝山市级森林公园,洪水口村搞起了民俗旅游接待产业,目前,全村168户中有70%是民俗旅游户,年均旅游收入达610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0年间,门头沟区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100多万亩,打造新区绿色廊道54.67公顷,建设公园绿地44个,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达43.27%、67.22%,植被覆盖度达到85%以上,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在改革开放40周年到来之际,门头沟区又进一步提出了“绿色发展、生态富民、弘扬文化、文明首善、团结稳定”的区域发展总原则,为绘就好京西山水图、铸就好首都西部生态屏障,全力以赴。

故事

从人均年收入1400元到19000元

贫困村摘帽变成最美村

古色古香的门楼牌坊、白墙灰瓦的农家院落、抬头可见层峦叠翠的灵山主峰……门头沟灵山脚下的洪水口村是京城海拔最高的村庄之一,这里不仅是“北京最美乡村”,还曾入选“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从灵山向下俯瞰,被云雾缭绕的这座俊秀小村落就像是一处幻美的世外桃源。

“我们这儿是典型的深山村,改革开放前就是靠山吃山,我当村主任的时候,村里账上一分钱没有,还欠着一万二的外债”,今年58岁的于广云是土生土长的洪水口村人,从1998年担任洪水口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至今已经20年,“记得曾经有市里人到我们村来,都诧异地问:‘你们这儿是北京吗?怎么这么穷?’当时我就下决心,一定要带着村民想办法致富,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1998年的洪水口村是一个人均年收入只有1400多元钱的贫困村,面对全村经济发展缓慢,兴办企业又缺少技术的现状,于广云和村党委班子决定从利用村里丰富的旅游资源起步。考虑到村集体和村民个人手里都没钱,他们提出了以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发展旅游。“当时我们想建个云峰山庄‘试试水’,最初村民都不接受,怕自己的钱打了水漂。我们又是广播,又是入户动员,一个月下来,没有一户入股。”心急如焚的于广云就和党支部3名委员带头入股,又分别动员亲朋好友,总算把12万元的资金筹集到位。更让村党委惊喜的是,这个尝试成功了:“云峰山庄第一年就挣了6万元钱,除去成本,当年的12户股东每户都分到4750元。”于广云回忆起这段儿仍难掩兴奋,“也是通过这件事,村民们认可了股份合作这种形式,后来我们趁热打铁,先后又成立了运输合作社、修配厂、矿泉水厂和灵山古道等8个不同产业类型的股份合作组织,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到了2002年,洪水口村就摘掉了“贫困帽”,达到了小康村的标准。“原先我们村里人口也就72户、180多人,现在村里有168户、320人,因为现在村里生活条件好了,之前很多搬到山下住的村民又迁了回来,很多姑娘都选择‘出嫁不出村’,愿意继续在村里生活。”作为洪水口村的带头人,于广云感到由衷地开心和自豪,“我们现在村里有6个股份制企业,全村90%的村民都成了股东,每年的入股分红人均可以拿到7200元,实现了‘入股能挣钱、资产能分钱、资源能得钱’,我们村也由此成了名副其实的‘股民村’。”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洪水口村全村168户中有70%是民俗旅游户,年均旅游收入达610万元。2017年,洪水口村还被评为北京五星级民俗旅游村。洪水口村的人均劳动所得从1997年的1483元猛增到2017年的19000元。村民们富起来了,几乎家家都有私家车。提到对未来的规划,于广云告诉记者:“捧起‘绿饭碗’、吃上‘生态饭’的致富路一定要坚持下去,让村民的生活幸福指数更高、获得感更强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相信我们村会越来越好。”

靠果树吃饭转向生态旅游

荒山沟脱贫成了3A景区

位于妙峰山镇西北部的炭厂村曾世代以烧炭为生,鼎盛时期大小炭窑共47座,炭厂村由此得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烧炭业逐步退出,村民只能靠山上几百亩果树吃饭,炭厂村成了门头沟有名的贫困村。

“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村借鉴小岗村的经验,联产承包、分田到户,从农业向林果业转型。当时红果比较值钱,村里就用山楂树嫁接红果”,炭厂村党支部书记邢卫兵回忆说,“因为对市场缺乏调研,红果结果的时候市场走下坡路,等到了盛果期,这些果子根本找不到销路,转型不太成功。”

1999年,邢卫兵上任炭厂村党委书记,从履职第四年开始,邢卫兵就带着村民修路,“我们当时想,村里的景色这么美,就发展生态旅游吧,只有先把进山的路修好,才能有游客来。”用了4年时间终于修通了进山的路,炭厂村开始了从林果业向生态旅游的转型。

“特别要感谢市、区、镇的扶贫干部,没有他们的深入调研和出谋划策,就没有我们后来的神泉峡景区,扶贫干部为我们指明了发展道路,农委根据我们当地的特产,规划了‘玫瑰香谷’整体沟峪发展;水务局落地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林业局为果园更新了树种;文委还根据当地传说挖掘整理了裂裂寺、一线天、望儿坨等景点,找到了保存完整的古炭窑;科委启动了智慧景区建设……”邢卫兵当时就觉得浑身都是劲儿,有了这些“金点子”,一定得把生态旅游搞好。

2009年9月26日,神泉峡景区挂牌。2010年5月1日神泉峡正式接待游客。近万平方米的生态湿地景观、充满野趣的亲水平台和栈道,还有刺激的真人CS和攀岩项目……经过短短几年发展,神泉峡景区2014年被评为3A级景区,如今早已成为京西集休闲、纳凉、健身、娱乐、观赏为一体的综合景观区。而炭厂村这个曾经山坳里的小村落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2017年年底,全村经济总收入1227万元,人均收入15561元。

“谁能想到曾经的荒山沟现在变成了这个样子,以前嫌村里穷,大家都外出打工,现在这里的青山绿水就是发家致富的金山银山,很多人都和我一样从城里回到村里搞起了民俗接待。”村民陈永利告诉记者,除了农家宴,他平时还会收购一些山区特产,包装好的山菌、核桃、野菜特别受游客欢迎,“现在跟在外边工作的时候感觉可不一样了,这是给自己家干,觉得每天日子都特有奔头。”

记者看到,神泉峡景区里一座山居建筑正在进行最后的完善,“这是个纯公益性的村史博物馆,可以让游客了解我们村的发展历史。”邢卫兵告诉记者,景区里还将修建一座红色博物馆,预计明年之前建好。“我们要依托生态山水和历史文化资源,把手里的这副生态旅游牌打好。”邢卫兵充满信心地说:“大家的日子会越来越红火。”

人物

灵山木屋老板娘

杨红梅:40岁搬回山里住

“70后”杨红梅从小在洪水口村长大,13岁的时候随父母搬迁到门头沟城区生活,40岁又搬回了山里。“这几十年村里变化真的太大了,如果不是村里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可能会到更老的时候才会想起回村生活。”杨红梅经营的这家“网红”民宿名叫灵山木屋,就坐落在灵山脚下,原木古风的木屋前种满了花花草草,而民宿客厅里充满情趣的布置更让人有宾至如归的舒适感。

“小时候举家搬到山下城区生活,主要是因为村子比较偏远,工作和上学都不方便,那时候路也没有现在修得这么好,山上山下一个来回基本一天就搭上了。”杨红梅告诉记者,2003年的时候听说村里在卖地基,“我们就想着落叶归根,一定得在老家买一块地,将来可以养老。”那时候杨红梅在门头沟城区还有一份物资公司的工作,装修木屋的事情就利用工作之余和爱人慢慢完成,“我当时就是完全按照自己心里喜欢的民居的样子建了这座小院,没想到来的客人都很喜欢,可能每个都市人都对这样的田园生活心存向往吧。”

从2007年开始,杨红梅会零星接待一些周末来木屋住宿的散客,“当时我们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卖钢材,经营民宿有点儿玩票性质,伴随着首钢的调整搬迁,公司的生意也不太好,我就选择回到村里,开始全职经营民宿。”对于这个选择,杨红梅一直觉得“特别英明”,“现在基本上是干半年歇半年,大部分客人都是在民宿APP和网络上预订房间,虽然一年下来收入十几万不算很多,但是每天都很开心。”杨红梅对现在的生活很知足,“因为有了国家的好政策,才有了现在这种工作和生活两不耽误的好日子,而且看着这个自己长大的小村落每年都有新变化,感觉特别棒,很多好朋友都特别羡慕我们这种岁月静好的生活,我们肯定要好好珍惜,让日子越过越美。”

大事记

●靠山吃山 加快五大基地建设

1980年,门头沟区第三次党代会上提出了打破“农村等于农业”的传统观念,提出要大力发展工副业生产,特别是发挥煤炭资源优势,搞好小煤窑生产,确立了把门头沟区逐步建成小型煤炭生产基地的建设目标。

1984年,根据煤炭部放宽政策,鼓励群众开办煤窑的精神,门头沟区大力发展小煤窑,小煤窑口达到230个。当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了45.1%,乡镇企业总收入比1980年增长了130%。人均收入610元,比1980年增长了151%。

1994年,门头沟区第七次党代表大会确立了“走出山区建山区,走进市场奔富裕,靠山吃山会吃山”的指导方针和建设五大基地等方面举措。即:建设石龙工业生产基地、北京建材生产基地、北京煤炭生产基地、京西旅游胜地、京西果品生产基地。

1997年,门头沟区委七届九次全会确立了发展特色型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思路,积极培育和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石龙、建材、煤炭、旅游、果品五大基地建设。

●全面退出采矿业 全力建设滨水山城

2005年,北京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确定门头沟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门头沟区关闭了270个乡镇煤矿、非煤矿山、砂石企业、石灰土窑、煤矸石砖厂和水泥厂,退出了千年采掘产业。

2007年,门头沟区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国家生态修复科技综合示范基地”,不断强化生态林建设和保护、永定河生态治理、永定河流域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修复工程。

2009年,门头沟区棚改安置房石门营地块、石泉地块开工建设,标志着门头沟区启动了北京最大片区的工矿采空棚户区改造工程,工程计划安置居民3.4万户近10万人。

2011年,门头沟区建设“一湖多园、五水联动”的城市水系景观和园林绿化体系,滨水山城形象初步显现。

2016年,门头沟区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并大力实施了永定河生态修复,到2016年底,全区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分别达到41.18%、64.27%。

●绘就京西山水图 铸就首都西部生态屏障

2017年,新一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实施,赋予了门头沟区“首都西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和“京西特色历史文化旅游休闲区”三大功能。

2018年,门头沟区提出了“绿色发展、生态富民、弘扬文化、文明首善、团结稳定”的区域发展总原则,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扎实做好生态涵养保护工作,切实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铸就好首都西部生态屏障。

本报记者 左颖

责任编辑:张驰(QN0009)作者:左颖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