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纺织城

2018-11-15 03:18 北京晨报

来源标题:纺织城

纺织城

数个大型纺织厂连成片

朝阳区曾是北京市的纺织、电子、机械、化工、汽车五大工业基地。其中,八里庄就是非常著名的纺织工业区。占地138万平方米的八里庄,在1954年、1955年、1957年,相继投产了京棉一厂、京棉二厂、京棉三厂这三个新兴的现代大型纺织厂,结束了北京“有布无纱”的历史,供应首都人民穿衣用布。1956年,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建院,化纤机械厂建成。1958年北京印染厂建厂,1960年投产。以后又有棉印公司、纺织供销公司、纺织机械总厂、纺织科学研究所、纺织职工大学等30余家纺织系统单位陆续落成。同时,大面积的职工宿舍楼群拔地而起,形成了闻名全国的“北京纺织城”。纺织业成为了20世纪中叶,北京国民经济的一面旗帜,在全国纺织工业发展史上创造了奇迹。

北京姑娘王思哲对八里庄的记忆十分深刻。当年她的外公是纺织科学研究所的“元老”,外婆在京棉一厂工作。自己的妈妈、三姨、大舅都“子承父业”,分别就业于当年的北京第一针织厂、第二针织厂、第三针织厂,就连爸爸也是在光华染织厂工作,通过外公在纺织系统的熟人介绍给妈妈相亲后结婚。“我可以说是依靠当年北京的纺织系统才诞生的。”

从小在这里成长的王思哲的记忆中,朝阳区的小庄、八里庄、十里堡地区就是纺织的世界。走在街上,经常会看到头戴白棉帽的纺织工人三三两两地从宿舍区穿过马路到对面的棉纺厂上班,当时的112路电车上,也挤着被这一条线路串起的几个纺织大厂的女工们,大家叽叽喳喳、热热闹闹,七嘴八舌地咀嚼着厂里的八卦。

王思哲记得,当时每个厂子为职工都配备了非常完善的后勤设施,几乎每个厂子都有自己的幼儿园,厂区里有着规模宏大的礼堂、影院,甚至每个车间都有着自己的澡堂。“每星期礼堂里都会放电影,想喝汽水儿了都是拿着暖壶去打,一打一暖壶玩命儿喝。”

根据需求生产高端面料

1976年,十年“文革”结束,纺织厂逐渐恢复了科学的管理制度,生产又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京棉一厂生产的高级府绸,京棉二厂生产的“铜亭”牌纯棉精梳纱、“花蕾”牌细纺均获国优产品称号。“景山”牌棉纱、“灯笼”牌氨纶纱、“珍珠”牌坯布等产品,在国际纺织制造业都名列前茅。仅仅京棉二厂一个单位,到1995年建厂40周年时,就已累计实现利税16亿元,成为全国棉纺行业利税大户和出口创汇大户。

20世纪80年代初的八里庄,一栋栋崭新的6层楼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昔日三层的红砖楼房已经显得陈旧。很多职工搬进了新房,电视机几乎走进了每个家庭

改革开放后,三厂通过自主创新和改革,生产出了宽幅布作为衣服的基础面料。“纺织业的高端产品都是高织高密的,改革开放以后,老百姓日子过好了,大家生产了更高质量的高端产品。改革开放加快了技术更新改造,产品更符合需求,低端产品也加快了淘汰。”京棉集团党委副书记樊晓伟说。

1990年代中后期纺织业减产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纺织业开始了纵深的产业调整。纺织城所在地,原来是地广人稀的东郊,此时随着城市化的扩展,却成了人口密集的城区,显然不适宜再设置工厂了。按照北京工业布局的新规划,1997年京棉一、二、三厂整合为北京京棉集团,集团在原来京棉二厂所在地办公,而厂房设在顺义,标志着北京棉纺织业从城区迁出。从此,八里庄一带结束了纺织车间的机器轰鸣。

“当时污染行业压阵减产,纺织业第一个做了调整,我们的生产规模逐渐减小。由于产业调整,也为了给2008年北京奥运会贡献蓝天,我们将厂区搬到顺义和延庆,走上了疏解的道路。”樊晓伟说。

纺织老厂房变身文创园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北京产业结构调整,昔日棉纺业中的骄傲——京棉二厂生产厂房搬走,留下来的老厂房于2009年开始改造,2011年建成莱锦文创园。这里的墙壁漆成了白色,花园式低密度工作区时尚而现代。锯齿形斜屋顶的独特厂房揭示了文创园的前身,“当年工人们在车间里纺纱,阳光透过屋顶洒下来,明亮均匀而不刺眼”。建设者们最大程度地保留和利用原有的结构和其蕴含的历史,采用结构分割、天然采光、立体绿化等措施,将旧厂房改造成为庭院式的工作环境。目前,唯品会、正午阳光影视等多家企业入驻园区。

同样对老旧厂房加以利用的还有前身为北京市人民针织厂的北京铜牛集团有限公司。铜牛也是北京市民家喻户晓的品牌,全国针织内衣销量前三甲总能找到它的身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铜牛生产的内衣曾作为国礼送给外宾,进入新世纪,铜牛为航天员研制和提供生理信号背心和保暖内衣。

如今,空置了3年的北京铜牛京纺物资公司库房建成了铜牛电影产业园,成了老国企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试点项目。

印迹

四十年的服装脚步

1979年

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在北京文化宫举行了一场服装表演。台上的多姿多彩与台下的“灰”“黑”“蓝”形成鲜明对比。

1984年

实行了30年的布票成为历史,成衣业开始阔步发展起来。这时供给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国营服装厂,这些“名牌服装”集中于大中城市百货商场,乡镇居民要买名牌需要“进城”。

新的商业模式也随之孕育而生。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一批贩运服装的人——“倒爷”。他们把时髦服装从广州等城市贩卖到全国其他地方,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以这类服装为基础的“地摊”式服装集散场所。

1992年

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后,许多企业家吃下了一颗定心丸,第一批领军企业由此诞生,名牌战略在服装行业被明确提出。

1993年

首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举行,国际服装品牌开始进入中国,人们的着装观念进一步多样化、个性化,各色各样的职业装大行其道,T恤、文化衫、夹克衫、仔裤仔裙、牛仔短裤、羽绒服、登山服等成为人们的普遍装束。

1998年前后

中国风兴起,很多城市街头时常可见穿着改良旗袍的女子摇曳而过。

进入21世纪

中国女性对于服装诉求越来越趋向凸现个性、标新立异,中国服装在全世界受到注目和尊重。

改革开放的第三个10年里

一场轰轰烈烈的商业变革大潮在新世纪拉开序幕。服装流通首次作为一个产业发展起来。企业营销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改变,曾被广泛采用的代理制被更为高效的加盟制、订货制取代,品牌专卖店、加盟店、服装专营店遍地开花。网络的广泛应用不仅为企业提高了供销效率,也成为了一种时尚的销售渠道。

2016年

北京时装周首次亮相。时装周每年9月份在北京举行流行趋势发布、设计之夜、北京时尚高峰论坛、时尚北京展、专业赛事、颁奖盛典等一系列活动。

责任编辑:岳崎(QN0012)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