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文明引导员“柠檬黄” 引领城市新风尚

2018-11-28 14:35 北京晚报

来源标题:文明引导员 温暖柠檬黄

深秋,早晨6时,天蒙蒙亮。气温只有6摄氏度,胡雅丽裹了裹外套,拎着小马扎、暖水壶出门了。“天冷,我那(站台)附近有很多老人,等车的时候,可以给他们喝点热水。”

胡雅丽今年60岁,是公共文明引导员。6点40分,胡雅丽在宽街路口东西行站上岗。她拿出抹布,仔细擦拭着站台护栏,同一站台其他的引导员也各自忙着……与此同时,城市的各个公交、地铁站台,街道路口,都有胡雅丽的伙伴们在忙碌着,他们身上的“柠檬黄”外套,就好像一簇簇跳动的火焰,温暖着早早出门的人们……如今,这街头的“柠檬黄”已闪烁了17年,胡雅丽的伙伴们也达到了9000人,遍及全市2300多个站台、路口。

因为他们 “抢座”渐消失

孙平是公共文明引导员创建者之一。她回忆,“以前乘公交秩序真乱,公交车还没停稳,乘客就蜂拥而上,站台乱成一片。”

2001年7月,北京申奥成功。北京最亟待改进的是什么?首都文明办公开征集,乘车秩序乱、随地吐痰、小广告泛滥等较为集中,而且这几个问题集中发生在公交站台。

“文明乘车”、“文明赛场”、“文明出租车”成为“文明有礼北京人”的突破口。一支由上千名退休大爷大妈组成的“文明乘车监督员”出现在主要大街、重点地区的430多个公交车站,宣传文明乘车,劝阻不文明行为。从北京开关厂下岗的胡雅丽加入其中。

起初,胡雅丽并不觉得这工作有多难,可真正干起来,胡雅丽才发现自己想简单了。有一次,一辆13路车进站,有位女士想从胡雅丽背后挤上车,胡雅丽一侧身挡住了她。没想到,那女士抬手就是一巴掌。胡雅丽的火儿腾地就上来了,可看了看手中的小红旗,她压下了火气,平静地提醒对方,“请您排队上车,谢谢您的合作。”周围的乘客也站在胡雅丽一边,那位女士低下了头,默默排到队尾。干了17年文明引导员,看着乘客们养成了排队候车的习惯,站台秩序越来越好,胡雅丽心里特高兴,受的委屈和辛苦,她都不放在心上。

2006年,北京公交开始刷卡乘车,配合这一工作,文明引导员从1300人扩充到4000人,值守站台也增加到2000个。当时,刘月华47岁,是海淀区学院路附近公交站的文明引导员。

有一次,一辆公交车刚停稳,几名拿着尖嘴钳、电锯等工具的乘客一拥而上。刘月华劝阻无效,几个人和一大堆工具堵着车门。公交司机也来气了,冲着刘月华喊,“要你们有什么用呀?还不够裹乱的!”刘月华很委屈,可她琢磨文明不能只靠提醒,还要靠巧妙引导。她和队友们一商量,决定用一根绳子,绑上指挥旗,做成简易“隔离绳”。用了这一招,站台秩序果然好转。后来,她们又推出了“排队线”,而且一坚持就是12年。

2010年底,经市政府批准,公共文明引导员队伍作为政府购买的公益岗位,北京市公共文明引导员总队就此成立,各区县设公共文明引导员大队,各街乡设公共文明引导员中队,“柠檬黄”遍及大街小巷。

因为他们 路口有爱心

当了12年引导员的赵青荣一直在三里屯地区服务。一天,赵青荣发现了一个钱包,打开一看,失主是一位外国朋友,钱包里不仅有现金、信用卡,还有护照。“丢钱包的人一定很着急!”赵青荣赶紧报了警,根据线索,警察很快找到了失主。外国朋友看到钱包里东西一样不少,特别激动,一边说着“Thank you”,一边拿出两百美元往她手里塞。赵青荣冲他摆摆手:“这钱不能收,这是我们文明引导员应该做的。”

今年7月,连着下了好几场大雨。雨雾中,柠檬黄格外显眼。52路车缓缓驶来,中门打开乘客下车。一位男子右手搀扶着老太太,左手拿着轮椅。赵珏静马上上前,接过轮椅……乘客收伞,雨水溅在脸上,赵珏静顾不上擦,她把轮椅放在站台上,又赶紧帮着扶老人。“太感谢您了!我妈想去毛主席纪念堂,该怎么走?”男子说。赵珏静往西一指,“您这边直走,就能看到标识了,雨天路滑,您一定得慢点。”

“柠檬黄”、小红旗、礼让、点赞……每天,文明和爱心的故事,都在路口和斑马线上演。

因为他们 处处讲文明

如今,“柠檬黄”开始走出站台、路口,走向春运场站、体育赛场、演出场所、公园景点、学校社区等公共场所。

丹陛桥,天坛祈年殿到回音壁间的一条汉白玉大道,2017年6月底,北京多家媒体曝光部分市民在丹陛桥上“扎堆儿躺卧理疗”。张俊鸣,首批走进天坛的文明引导员之一,。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她还是没想到,劝导的第一个人就给她来个“大窝脖儿”。这是丹陛桥上的“钉子户”,老太太每天带着小孙子来桥上躺着,对于大家的劝说,她连眼皮都不抬。张俊鸣多次耐心劝说:“咱们北京人因为这事儿,上了国外的报纸、电视,您说这不是给中国丢人嘛。再说,这人来人往的,您小孙子在这儿躺着也不卫生!”提到了孩子,老太太似有所动,嘴里嘟哝着:“可我这腰疼是老毛病了,就想在这儿躺躺治病。”张俊鸣说:“有病去医院瞧瞧比较靠谱,您要是相信我,我给您介绍一个中医大夫。”老太太一听立马坐了起来。几次治疗后,老太太的腰果然好多了,还和张俊鸣成为好朋友。老太太的小孙子看见张俊鸣就喊“黄奶奶”,张俊鸣一愣,老太太解释说,“你们不都穿着黄衣服吗?”就这样,“黄奶奶”在丹陛桥附近叫开了。

17年来,“柠檬黄”已经成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张名片。根据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研究基地的报告,2017年首都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首次突破85分,达85.68分,连续12年攀升,与2005年相比,上升了20.47分。

责任编辑:李若晨(QN0046)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