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 当年触电难题多 如今早已不算事儿

2018-12-09 03:25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当年触电难题多 如今早已不算事儿

从拉闸限电到重点地区供电可靠性可达99.9999%,从“蜘蛛网”林立到架空线入地,从靠人工现场逐一检测故障到可实现远程操控,从燃煤取暖到用电取暖……从1980年被分配到配电管理所当线路工学徒到如今任城区供电公司线路抢修班班长,经历过很多电力维修难题的高建辉自信满满地说,当年那些难题如今都不算事儿了。

改革开放初期

市民家中常备蜡烛火柴扑克牌

国网北京电力城区供电公司高建辉,很小心地拿出一张泛黄的老地图。摊开一看,满是透明胶条,“这可是老物件了,是上世纪80年代我去买回来的,标注着当时北京城区街道全图。”高建辉回忆着,在1980年那个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年头,20岁的他在当时“北京供电局”的配电所当线路工学徒;1987年,北京供电局开始在各区县设立分局,高建辉又被分到城区分局。

“地图就是我分到城区分局后买的,当时我们分管的区域包括东西文武四个城区,北起马甸桥、南至木樨园、东起幸福三村、西至广安门。”高建辉对着老地图如数家珍,一下又沉浸在当年他在四九城的各大胡同里奔波入户维修的情境中。

“当时可是什么分区停电、错峰用电、拉闸限电啥情况都有,家里常备蜡烛那是必须的,像电视、冰箱之类的电器有点儿像摆设。而且经常因为电线裸露,引发火灾。”据高建辉回忆,当时维修班跟消防队之间是有直通电话的,“有火灾,消防队拿起直通电话,我们这边就会响铃”。

而说起记忆深刻的事,高建辉提到1992年的8月28日,那一天京津唐电网五次下达紧急限电命令,北京城拉闸765路,拉掉负荷84.35万千瓦。蜡烛、火柴、扑克牌,成了很多人打发黑夜的必备工具。高建辉回忆,那一年从1月2日开始拉闸限电,1至8月的244天里,有184天拉闸。对于当时的供电不足,高建辉总结为电网建设投资不足、电网供电能力不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93年5月,一项代号为“9511”的工程启动,到1995年年底的三年中,一大批变电站、输电线路的投入,空前壮大发展了首都电网,初步缓解华北及北京地区缺电局面,基本结束了首都长达20多年拉闸限电的历史。

1999年

城区用电不再掉闸

结束了拉闸限电,经常掉闸却成为高建辉的维修班头痛的问题。“当时的电杆老化、线号过细,有电也供不上、用不上。”让高建辉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年夏天,阜外大街的居民楼大面积停电,刚修好又断掉,“居民们不干了,将抢修车围了两三个小时,追问能不能保证不再断电。就是因为负荷不够,总是掉闸。”

针对掉闸,从1997年到1999年,“9950”工程实施,开始大面积更新换代老旧电力设备和线路,这使得供电可靠率达到了99.96%,逐步解决了“有电供不出、用不上”的问题,老百姓开始不用再担心掉闸,用上“放心电”。

高建辉特意提到了“西西工程”,该工程是其所在城区公司承担的重点电网改造工程之一。从西单至西四,全长1.95公里的架空线是旧中国遗留的设施,整条线路不少电杆年久腐蚀,再加上经常过负荷,频繁发生事故。“最早咱们的线路还不健康,都是裸线,不像现在都是绝缘的。”高建辉回忆说,当时建国50年大庆的时候,他每天的工作之一就是拿着顶着铁钩的竹竿挑降落伞,“当时放的礼花里会有丝绸制的降落伞,我们看它飘向哪儿就追到哪儿,就因为当时还有裸线,怕着火。现在可用不着了,都改成绝缘线了。”“西西工程”就按照繁华地区要求,架空10千伏导线全部要有外皮绝缘,所有接头接点都加装了绝缘护套。改造后的线路,在解决供电可靠性的同时,还解决了树木与原有导线碰撞摩擦发生断线的危险。

据了解,到了2000年,北京市区供电可靠率达到了99.99%,年户均停电时间少于87分钟,这是当年国内的最高标准。用高建辉的话说,配电网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2001年

中心城区故障处置提升至秒级

从2001年开始,城区供电公司作为国家电网公司配电自动化建设试点单位,大规模启动了智能电网建设工程,对辖区内的主网110千伏变电站,以及10千伏配电线路进行自动化改造工作。首都核心区电网正式步入智能时代。

金融街大用户密集,2011年,金融街双环网接线的电缆网络建设工程完工,供电可靠性提升至99.9999%,成为当时全国可靠性最高的供电示范区域。“配电网自动化改造以后,调度人员便可对配电网供电设备进行实时监控、远程操作和远程测量。”高建辉说,从那一年起,他便感觉到,配电网建设将迎来真正的“春天”。

在东西城区,一旦发生故障可实现智能自愈,平均处置时间也由以往的小时级提升至秒级。像2014年4月14日12时42分25秒,北京市新街口地区一路10千伏线路故障跳闸,造成局部地区停电。12时43分07秒,除故障区域内两户高压客户外,其余90%线路均恢复供电。该故障从定位、隔离到非故障区域恢复供电仅用了35秒。高建辉说,过去监测人员从发现故障到电话通知抢修要耗时7至10分钟,抢修人员到达现场,还要沿着线路逐一爬杆查找问题,从找到故障点到修复完成,整个过程最快也要一个半小时。而现在电网的“聪明”程度,已经能把从发现故障到80%居民恢复用电的过程缩短至100秒以内。

2003年

煤改电后抢修班增加了“度冬”期

从胡同深处到农家宅院,从二环里的城市核心区到面积广大的京郊农村地区,2003年以来,国网北京电力开始大面积实施“煤改电”。2017年,城区煤改电全部完成;到了今年,北京平原地区村庄基本实现“无煤化”,全市“煤改电”用户增至120万余户。

高建辉说,不再掉闸后,抢修班的任务清闲了不少,最重要的就是“度夏”期,即在夏季用电高峰期,一听天气预报说有连续高温,那就紧张了,“最多的时候七八十辆车来备勤,还有从别的部门抽调过来帮忙的。最忙时能一天接270多个抢修单。”而在煤改电之后,高建辉的抢修班又新增了“度冬”期。“城区最先改造的是西四至八条、东四一至八条这两大片。刚改造完的时候,也老掉闸,因为负荷不均衡。经过一年的试验,有的增负荷有的减负荷,搭配平衡了,老百姓就能放心用电暖气了。”

这种“两季”的忙碌,并没有让高建辉觉得劳累,“原来用煤取暖让整个城区都灰头土脸,现在用上清洁电,每家的小院干净了,我们的天空就能蓝一些不是?”

2018年

核心区主次干道架空线完成入地

说起电力这些事儿,让高建辉念念不忘的还有首都核心区架空线入地工程。

他回忆道,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中华第一街”——长安街开始实施架空线入地工程,这是国内首次。历时两个月,长安街及其沿线的七条大街的电线和电杆都不见了踪影。

而从那以后,国网北京电力开始全力推进首都核心区电力架空线入地工作。20年来,先后完成了东、西两厢环路和金融街、平安大街等首都核心区主干道路,以及中南海、全国人大等国家机关周边道路电力架空线入地改造任务。到了今年,将完成东西城核心区范围内80条、84公里道路两侧的电力架空线路入地改造。本月内,核心区主次干道电力架空线将完成入地。

“现在一抬眼,头顶上密密麻麻的蜘蛛网不见了,开阔得很。相信我们以后也就不用跟鸟做这种年复一年的斗争了,入地不仅仅是美观,还能有效解决树线矛盾、鸟线矛盾。”高建辉说,以前每到3月底至5月初的时候,就开始集体出动捅鸟窝,“当然是做在电线上的鸟窝。因鸟害引起跳闸故障的比例一直较高。有的鸟衔来搭窝的是铁丝啊焊条啊,更容易引发故障。所以我们每年都得爬上电杆,拿着绝缘杆捅鸟窝。2002年的时候还想出在有鸟窝的地方挂上毛绒熊,以恐吓鸟儿不要再来搭窝。第一年还管用,第二年就不好使了。”

对话

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如有故障0.3秒可恢复供电

对话人:国网北京电力城区供电公司线路抢修班班长 高建辉

记者:感觉上您亲身参与了北京电力发展的所有重大事件,是不是很觉骄傲?

高建辉:骄傲是一定的,但是也有遗憾。现在年纪大了,如果再年轻些,一定多学习什么互联网啊、高科技这种东西。我是看出来了,现在智能化已经成为我们电力发展的代名词了。

记者:为什么说智能化是代名词呢?

高建辉:看看我们最新的项目、工程就可以知道了。像副中心行政办公区高端智能电网的建设,开发研制国内首套“一体双核”配电自动化系统,如果线路故障,系统可通过毫秒级运算过程立即定位故障区段,计算出最佳解决方案并实施远程处理,最快可在0.3秒内恢复供电。还自主研发了综合管廊载人巡检小车、巡检机器人、消防机器人等,听着就很高大上;再比如首都新机场,创新建设了两座移动式智能变电站,让新机场有了“充电宝”等等,这些听着就让我这个电力老职工热血沸腾的,真想能年轻个十岁二十岁。

记者:这种智能化对咱们抢修班来说,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高建辉:少了不少体力活。比如出现故障了,以前要爬上电杆,一路一路的检查故障点;现在,调度中心的智能系统很快就会锁定故障点,直接告诉我们,我们第一时间到达故障点排除就可以了。

记者:那您带来的这张老地图是不是可以收藏起来了?

高建辉:有时候还能用得上。现在的城区改造,很多胡同都消失了,代之以新小区的名字。有时候,报故障时说新小区名字,没听说过,就问对方原来的胡同名字是什么,再按照老地图的显示确定大致的方位,有时候比导航管用!

责任编辑:岳崎(QN0012)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