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朱小地: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将是绿色智能的

2019-01-27 07:49 新京报

来源标题: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将是绿色智能的

1月11日,北京市级行政中心正式迁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在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揭牌。

近日,记者独家采访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总设计师朱小地。在朱小地的设计中,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是一片东西方文化融合之地,不仅是一个现代建筑群的建设,也将作为一个文化形象和标志。

朱小地表示,未来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中有很重要的两个部分,一个是副中心的新城建设,另一个是主城区的老城保护。

行政办公区设计

南北对位、东西对称、中外融合

新京报:城市副中心定位为一座“千年之城”,在设计中如何理解?

朱小地:“千年之城”是中央对城市副中心的战略性要求,但从建筑角度看,我们知道当前建筑材料、工艺都不能保证建筑物能有效使用千年。所以我理解,这不是指物质的千年,而是将副中心放在未来千年的历史纵深,讨论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可能性。

我个人感觉,城市副中心应该成为当代中国对城市的理解、规划、建设的综合示范,应该成为中国对世界城市建设、城市生活思考和建构的贡献。城市副中心的行政办公区,不仅要满足使用功能,也要很好地诠释对未来发展可能性的探索。

“千年之城”的标准很高,作为古都北京城的副中心,最根本的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沟通、融合,有东方传统文化的底蕴,也有西方科技发展的支撑,只有这样才能面向未来。这是当今发展的主题,也是探索通向未来发展的路径。

新京报: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的具体设计中,如何体现面向未来的东西方融合?

朱小地: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被两条水系环抱,自然条件很优越。作为先期建设的行政办公区,特别是一期的主要建筑,我们主要采取南北对位、东西对称的布置方法,好处是发挥出主要建筑“辨方正位”的作用。

通过这样的轴线对位分置的布局方式,使得建筑形成完整的、动线合理的群落。这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组织方法,将人流动线和建筑空间设计在一起。规划不仅规划建筑本身,也包括建筑之间空间的组织方法。

在局部,我们采用以院落空间为核心的布置方式。确定不同尺度的院落,围绕院落组织内外空间,这也是传统建筑文化里的重要理念。

副中心行政办公区项目,不仅是一个现代建筑群的建设,也要作为一个文化的形象和标志去面向未来。我们采取对传统建筑形式简化、创新的方法,突出建筑的文化属性。

例如,屋面采用借鉴传统的下凹弯曲线条,但又完全是现代化的,比如没有瓦。同时,屋檐很薄,显得轻巧;檐口下面采用铜的材料,突出阴影,体现屋檐轮廓;角位采用镂空,显得轻盈,与传统屋檐的出挑异曲同工,又符合现代建筑的结构、逻辑和构造特征。

行政办公区应该说是集当代城市建设各方面经验和智慧于一体,后期建设将逐渐展开,希望一期能成为办公区乃至周边的标志性项目。

新京报:西方的理念是如何体现的?

朱小地:整个结构体系、幕墙体系、材料使用,大部分都来自于西方建筑工程的经验。行政办公区将是绿色的、智能化的,包括室外道路系统、市政系统,都来自全球取得的成果。

新京报:城市副中心如何避免“城市病”?

朱小地:“城市病”是当前大型城市几乎难以避免的问题,包括交通、环保等很多方面。

在交通方面,我们设计的行政办公区是步行系统优先,希望提供开放的、安全的、自由的步行系统,同时也会建设自行车系统。在道路交叉口,步行、自行车与机动车道路的高程一致,可以无障碍通行。

同时,雨水收集利用、地下管廊建设、能源交换,都是我们在副中心采取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副中心将实现世界最大规模的地热能源使用。

老城保护改造

原住民不少于30%才能延续生活状态

新京报:你参与过北京坊这样的老城改造项目,现在北京坊已经是新的旅游休闲热门地区,你认为北京坊项目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朱小地:北京未来城市规划建设中很重要的两部分,一个是副中心的新城建设,另一个就是主城区的老城保护。这两部分都将向世界展示北京的形象。

北京坊是个特殊的案例,坐落在大栅栏片区靠近天安门广场的一面。这一片区在北京近代历史上,可能是变化最剧烈的保护片区。这一片区曾经有一个卖洋药的药店,1900年,在义和团运动中被烧了,引发附近一片都被烧毁。1905年,这里建了劝业场,有四层楼、20米高,规模很大,样式是折中主义,各种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结合。因此,这一片形成了各种建筑形式混杂的格局。

老城保护要重视分别对待,北京坊的基础条件非常好。由于房屋质量等问题,后来采取了全部重新建设的模式,在规划层面沿用了胡同肌理,顶部有传统建筑样式,但是内部是适应现代生活的城市空间类型,成为各种创意、文化、展示、休闲于一体的综合体。

改造后的北京坊既有传统文化底蕴,又有城市生活的吸引力。近年来以年轻人为主流的城市空间越来越多地出现,北京坊迎合了城市发展的潮流。它不仅是城市规划和建筑作品,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变化,我觉得这促进了项目的成功。

新京报:北京正在实施老城保护,你认为老城保护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朱小地:如今北京对文化的保护利用,又上升到新的高度,主要导向是对历史风貌的原样保护。

老城改造的问题,一方面是人口密度过大,过去几十年,很多四合院成了大杂院,人口繁衍,空间不足,普遍私搭乱建,过去北京人的生活逐渐看不到了。

老舍先生写北京的文章中就说,北京的特点是有很多的“空儿”,这是很重要的。现在很多地方已经没有了老北京人安逸、恬静的生活调性。

另外,北京胡同里的生活设施不齐全,缺乏成套的住宅,比如没有卫生间和厨房,以至于居民基本的居住条件得不到保证。再有就是胡同的市政条件,排污管道和雨水管道在一起,有很大的气味,甚至雨污横流。停车也有很大的问题。

新京报:怎么处理老城与居民的关系?

朱小地:老北京的生活与人是联系在一起的,不能仅仅保留物质的空间,还要把人的生活保留下来。

我们有一项测算显示,原住民不能少于30%,才能维系生活状态的延续。如果说胡同和四合院是物质文化遗产,那老北京人和生活就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保护,我们叫做文化整体保护。

政府、公司、设计机构要投入更多,来解决居民的实际问题。我之前做过一个20多平米老房子的项目,每一盏灯都是我自己去灯具市场去买。必须进入家庭了解居民需求,才能做到真正保护,让原住民继续有尊严地生活。

政府要积极地做好市政、交通等方面的改造。我们倡导在保护片区里实行步行交通。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地方,不能全部引入现代生活,如果每辆车都开到家门口就不是胡同了,要倡导限制汽车进入保护片区。

现在大家取得的共识是,一方面处理好老城风貌保护与居民个体生活需求的平衡,另一方面是在满足生活条件和保护生活状态之间达到平衡。

彰显城市个性

建筑“和而不同”避免“千城一面”

新京报:目前北京各区都编制了分区规划,怎么能够让城市规划更好地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朱小地:北京城市总规批复后,各区都会编制分区规划,迎来一次落实总体规划、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功能、彰显城市个性的机会。

为了保证政府规划落实,让城市个性彰显,我认为特别需要注重将空间权责分清。过去是统一管理、统一负责,强调政府能力、作为,没有充分调动被管理者、每个市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公众参与城市建设的愿望更加强烈。

应该推动各方参与城市规划,享受城市发展成果。因此,就要把政府应该做的事情明确清楚,首先是分清空间权属,街道、绿化、公共空间等是政府要做的,建设项目更多依赖于建设方,各种建筑才能出现“和而不同”的局面,更具多样性。这样会有城市个性的产生,避免“千城一面”。

新京报:政府如何与各方落实好规划?

朱小地:政府应该认识到自身能力也有上限,要划分清楚政府责任。社会更希望政府与社会各方面对接,不要让城市建设变成行政命令。规划的实现恰恰需要社会各界响应,城市空间才更有意义。

规划完成后,城市的定性、容量、高度等指标确定了,应该尽快开展城市设计,把指标和技术要求形成空间化的成果,更好地指导城市建设。

在规划落实中,更多应该体现动态维护。维护规划的尊严是肯定的,但是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这是很正常的,需要动态规划。

责任编辑:贾玉静(QC0005)作者:倪伟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