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张璠:扎根医务社工 把救助种子送到患者身边

2019-03-27 09:43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爱的“链接”

病床上,一位患者安静地睡着。她刚做完骨癌手术,身上插着管子,骨瘦如柴。

患者的丈夫,目不转睛地看着妻子,眼睛红肿。

病房的门开了,患者的丈夫扭头看到张璠进来,想要站起来,张璠忙摆摆手,走到病床前,轻声说:“手术怎么样?”

“医生说这次手术很成功。”患者的丈夫声音有些颤抖。

“那就好!”张璠明显也松了口气,她接着说,“我们已经发起了第二次筹款,已经募捐到十万余元了,你别担心。”

“谢谢,谢谢,真不知道该如何报答你…”患者丈夫望望妻子,又看看张璠,眼泪滑落。

张璠没穿白大褂,她不是医生,而是清华长庚医院一名医疗社会工作者。她看望的病人今年27岁,两年前骨盆查出肿瘤,反反复复要做十余次手术,难度高,风险大。六十多万元的手术费用,更让本就不宽裕的患者一家不堪重负。

这是张璠2016年开始做医疗社工个案跟踪以来最艰难的一个案例,“还好,手术成功,她马上就能康复了。”张璠开心地笑着。

为了帮助这位患者,张璠通过医院工会、众筹平台,为患者募捐,她还为患者准备了一张清晰明了的“报销清单”,指导患者报销,希望能最大程度帮助她缓解经济压力。

非亲非故,何必如此?“我是医疗社工,这就是我的工作。”张璠敛去笑容,严肃起来,在她眼中,医疗社工发挥的就是“链接”的作用,将更多的社会力量、爱心、救助资金等资源链接到患者身边,服务医疗救助,帮助患者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患者的感谢,是张璠最珍视的“礼物”,患者的怀疑,更是张璠一定要攻克的“难题”。

“第一次接触患者的时候,尤其是外地患者,都怀疑我是医院派来催债的,根本拒绝沟通。”张璠苦笑着。虽然有些难过,但她能理解,在医院,患者和家属往往会茫然、无助,没有安全感,自然也就没有信任。

陪伴和聊天,是张璠找到的办法,她用热情和耐心,消除患者的心防,“多陪他们聊天,不仅缓解压力,还能了解需求,及时给予帮助,信任也就慢慢产生了。”

不仅是一对一的帮扶,张璠和同事们还通过组织“永庆杯路跑”“清华长庚社会服务基金”,汇聚更多人的力量,将健康生活理念,志愿精神,爱心救助传播得更广。

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取得硕士学位的张璠,人生本有更多的选择,为何要到忙乱的病房干社工?

“我这个选择也很好啊!”张璠一笑,“我妈妈是护士,我从小在医院长大,为患者服务,看着他们一个一个健康回家,我觉得特别幸福。”

责任编辑:李娜(QU0007)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