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聚焦社区垃圾分类|这些社区有新招儿

2019-07-18 15:26 北京晚报

来源标题:聚焦社区垃圾分类|这些社区有新招儿

家住二里庄77岁的韩怡玲老人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帮助下使用手机软件,在搜索框里输入“您是什么垃圾”几个字后,对准饮料瓶一扫,屏幕就精准地弹出垃圾的类别。这让老人觉得好玩,韩奶奶没想到,她到了这把年纪居然也会使用这些“花里胡哨”的功能,而且有了这些玩意儿,好像垃圾分类对她来说也不那么难了。

与此同时,老邻居70岁的车振明一行人在社区工作者的连线下,前往东城区忠实里社区交流垃圾分类经验。会上,他跟大家倒苦水:“后端如何处理决定前端怎么分,你们东城区后端的物流比较完备,大伙儿只要顾前端怎么分就可以了。可我们社区不一样,开始分得挺好,逐渐不行了,后端有一定的责任,大家主要是质疑垃圾的去处。”

入夏以来,垃圾分类成了街头巷尾最热议的话题。前端面对的是北京2000多万常住人口,后端链接着不同种类的垃圾回收及处理企业,政府各部门和社会研究机构穿插在各个环节,从一纸政令到长效机制,各个社区都在研究科学的垃圾分类模式,居民们也即将迎来被垃圾改变了的新生活。

坐标 二里庄社区

社区垃圾分类引入清华“智援”

几年前,家住海淀二里庄社区的芦阿姨经常能看见身穿垃圾分类工作服的工人在社区便民菜店里捡菜叶子。当她得知缘由后就像泄了气的皮球,坚持许久的垃圾分类,她再也没心思继续下去了。原来,这些工人每天都要完成厨余垃圾的回收量,由于居民垃圾分类不好,直接导致他们无法完成工作,与其去垃圾桶里现分,还不如捡些菜叶子“充数”。

“我们社区大概在2009年就推行过垃圾分类,开始分得挺好,可后来发现不管怎么分,最后还是一辆车混着拉走,那还分什么劲儿嘛!”芦阿姨说,渐渐地,大家垃圾分类意识逐渐淡化,居民们开始纷纷质疑分类的垃圾到底拉去了哪里。“社区从没间断宣传垃圾分类,可是,我们社区却陷入了理念接受,但行动滞后的垃圾分类怪圈。”

如今,走进二里庄社区,楼前屋后还能找到不少垃圾处理装置,这些设备的使用率极低,垃圾桶放置处背板清楚写着垃圾分类标准,可掀开盖儿,里面各种垃圾混装,简直一塌糊涂。为了重拾信心,今年,社区请来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办公室和清华大学设计专业的专家为社区支招。专家们提出“社区花园”概念,引进设备,就地堆肥,反哺社区花园,这样厨余垃圾去哪了,居民看得见,还能形成良性循环。

“提起大都市,人们想到的一定是一个繁华的建筑丛林,而在美国纽约,居然有500多个社区花园穿插在高楼林立之间,花园中的植物和纽约市的人口一样多样!” 交流中,李紫莹感到吃惊,因为“社区花园”这个概念的外延并不像她理解得那样狭隘,在“社区花园”里,人们协商制定程序,通过草根志愿者管理维护,大家友好地对待环境,友善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一个思乡的外国移民可以在社区种家乡的花,一个来自外省的邻居能把家乡堆肥的经验用在社区营造上,大家通力融合。“社区花园的意义就是让大家意识到方寸之间不是占有,而是社区共享的开始,是展现每一个生命个体多姿生活的重要环节。”李紫莹说。

在二里庄社区南侧,1000多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正在改造中,这里将是整个社区垃圾分类的“心脏”,既有专门针对可回收资源,提高居民投放场景体验的智能垃圾处理设备,也有最大的亮点——厨余垃圾处理器。作为第三方服务方,二里庄社区营造工作坊的工作人员李紫莹和她的团队将负责为这场垃圾分类“绘蓝图”。

“适合这种模式,主要是因为社区里有很多企业、小学、养老院,他们自己的食堂产生的厨余垃圾,占到整个小区的50%以上,就地堆肥的模式既可以让居民看到垃圾去处,同时也可以为这些企业减负,生成的有机肥可以由社区绿化队用于绿地养护。”李紫莹说。

李紫莹认为,以往的垃圾分类主要是靠行政指令,不想模式,不想后端,直接铺开,后果就是无法推行下去。这一次,街道将属地街区、社区、景区、园区和校区整合起来,致力于打造一个专属于二里庄社区的垃圾分类模式,下了不少功夫。

坐标 忠实里社区

垃圾“裸投”有了2.0版本

忠实里是东城区垃圾分类示范区,社区守望志愿者服务队督导居民垃圾分类的故事也曾上过《新闻联播》。与二里庄的实际情况不同,忠实里垃圾分类后端比较完备,建设重心在前端,而前端的最大亮点是社区组织了一支守望队,并主张居民裸投垃圾。所谓“裸投”,就是居民自己将厨余垃圾与它的载体(如:塑料袋)分离投放。裸投的好处就是彻底将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分离开来,后端无需二次分拣,只负责物流和处理。郑秀荣负责忠实里南街8号楼垃圾分类工作,在她看来,垃圾分类应该像走路一样平常,如果说宣传裸投是忠实里垃圾分类1.0时代,那么,琢磨着如何更便民则是即将到来的2.0时代,她又有了新点子。

裸投厨余垃圾给居民带来的困扰,郑秀荣看在眼里。“尤其在夏季,汤汤水水比较多,垃圾容易腐蚀变味儿,在这种情况下,居民不便利,是最终导致垃圾分类推行不下去的重要原因。”于是,身兼垃圾分类工作重担的郑秀荣,没事就琢磨垃圾分类如何才能更便民。

她的新点子是为每家每户配备一个小桶,并在小院的墙角处找一片空地让小垃圾桶离地上墙,并悬挂厨余垃圾标识,这样居民下班就可以把桶拿回家,早上拎着桶下楼,社区志愿者或居民自己进行裸投。“等到垃圾分类全面推行的时候,那时居民早已养成习惯了,罚款也罚不到自己头上,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郑秀荣说。

另外一个点子,是她意识到垃圾桶必须要改造,很多居民觉得不方便或是嫌脏不愿开盖,往往是哪个桶盖开着居民就往哪里扔垃圾。郑秀荣表示理解,因为夏天,当居民一掀开垃圾桶盖,一股臭味儿就喷出来让人干呕。由此她想到可以将垃圾桶设置两个盖子,里层的盖子用来挡住桶内垃圾的视觉和嗅觉冲击。

经过一年多的志愿服务,郑秀荣说,垃圾分类宣传一定要重视,在小区的各个角落都要贴着垃圾分类的提示。“所有的仪式感都是从眼睛开始的,如果你的视野里全是垃圾分类标识,耳朵听的也是别人怎么做分类,那么我们就离文明社区不远了!”

本报记者 曲经纬

责任编辑:张驰(QN0009)作者:曲经纬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