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北京垃圾分类“满月”了!“拎得清”,“守得住”吗?

2020-06-02 15:51 千龙网

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实施一个月,垃圾分类的话题依然热度不减。那么,垃圾分类开展一个月来,四类垃圾是否在源头就能各得其所?居民分出的垃圾会不会被混装收运?所有垃圾能否被妥善处理?垃圾分类对居民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厨余车每日必“打卡”5月家庭厨余垃圾涨幅5倍多

从这一个月的情况看,全区居民家庭厨余垃圾收运量快速增长,家庭厨余垃圾分出量明显增加。全区4月厨余垃圾分出日均51.43吨,5月1日52.83吨,5月6日破百吨,达到115.11吨,5月10日179.16吨,5月20日达到246.41吨,5月31日当天264.95吨。5月28日,为当前最高值293.41吨,增长幅度为555%。 

早上9点多,记者来到万寿路街道翠微路25号院,看到厨余垃圾桶很早就被保洁人员拖到小区门口。在角落里,“小绿”静静地等待着厨余垃圾运输车接它“回家”。“收运车还没来呢?”居民对每日必“打卡”的厨余垃圾运输车既新鲜又期盼。“通过‘打卡’形式,将收运情况在区内公示,倒逼小区分类效果的提升。”区城管委固废科科长苟晓光说。

中午11点左右,海淀环卫中心的厨余垃圾运输车如约到达。倒车、上桶、自动倾倒一气呵成。“我们小区比较小,人也少,平时一天也就一桶厨余垃圾。”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居民对垃圾分类也是从质疑到不解,再到尝试,直到现在慢慢养成习惯。“确实没那么麻烦,主要是分出厨余垃圾。现在每个楼下的垃圾桶都撤了,垃圾要统一投放到分类驿站,也不远,就当遛弯儿了!”居民们说。

大多数居民都很支持与配合,但偶尔也会有将垃圾袋或其他垃圾掺杂在厨余垃圾中。因此,厨余垃圾运到餐厨厨余垃圾处理厂后,首先要进行“分选”。“目前厨余垃圾的‘分出率’和‘纯度’逐渐提升,大家的垃圾分类意识正在加强。”苟晓光说。

建机制抓环节定目标高位推动整体谋划“三重奏”

4月27日,海淀区召开“两个条例”部署大会,全面拉开了海淀区垃圾分类新篇章。

高位统筹指挥机制,实现相互联动的巨大动能。以区委书记、区长为组长成立高位协调组,面向居住区、非居住区;组建十个工作组,塑造“两横十纵”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格。基层协同执行机制以社区治理为目标,将垃圾分类作为加强社区(村)社会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关键抓手,以居民为核心,打造社区、物业、企业、志愿组织等多元参与的“合伙人”机制,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理念。“四分法”+“大类分流”的垃圾分类组织模式保障了体系的连贯运行。截至目前,海淀区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均有了较为清晰的收运链条,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

在垃圾分类生动实践中,社区党员自觉付出,物业行业主动担当。区房管局以行业管理为统领,全面动员物业力量,街镇积极兜底老旧社区,快速实现桶站布局的有效覆盖。运桶是群众最看重的环节,区环卫中心作为居住区厨余垃圾收运的实施主体,高效完成全区各个社区、物业的对接工作,实现了全区2000余个对接单位的全部到站“打卡”,履行了居民“分得出”,政府“运得走”的承诺。

垃圾分类任重道远,在“建机制、抓环节”的同时,海淀区定位了垃圾信息化管理、垃圾减量化、垃圾收运服务高品质三个目标,并将分别依托“城市大脑”建设平台,在商业、酒店、机关等各行业、各类场所研究厨余垃圾就地减量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改造提升密闭式清洁站、运输车辆等手段,促进目标的全面达成。

群策群力多元参与垃圾分类“痛点”变“亮点”

目前,海淀区已经产生了一批工作效果突出的“社区样板”,解决了多年的社区环境问题。各级党组织积极创新群策群力,四看四盯、破袋神器等经验做法在全区推广普及。

以入户宣传为核心,多样宣传入脑入心。学院路街道的社区宣讲模式,以知识丰富、贴近群众、交流互动为特点,持续营造社区分类氛围;中关村街道打造的“垃圾分类主题宣教中心”,实现了垃圾分类宣传的阵地化、常态化;区教委开通“垃圾分类”空中课堂,将分类知识融入教学活动。

在“设桶、看桶、运桶”的分类源头关键环节,曙光街道世纪城社区,通过自治协商,破解了“楼层”设桶的长期困局;温泉镇通过社区青少年微信群,招募青少年积极投入到垃圾分类行动中,引导家庭对垃圾进行分类、准确投放,实现“培养一个小小志愿者,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目标;北太平庄街道建立“从生产者到管理者”的垃圾分类“共生圈”,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垃圾分类“合伙人”机制,齐头并进共同参与垃圾分类工作。

厨余垃圾的有效分出,带动了其他垃圾的减量。记者从区城管委获悉,全区其他垃圾收运量从5月1日的2224.54吨,下降到5月31的1869.14吨。5月总量约4.8万吨,去年同期约5.8万吨,同期相比减少1万余吨,减少17.6%。

“分”“收”并举力争实现大件低值再生资源回收全覆盖

海淀区垃圾分类工作不仅抓住“分”这个关键,更在“收”上下功夫,提前布局在每个街镇建设大件低值再生资源回收中转站,解决前端居民分类后大件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三大品类收集转运难题,实现居民分类、品类对接、集中收集、无害处置各环节有序联系,从而达到垃圾分类全流程全品类全链条管理。

全区总体部署在每个街镇建设一处大件低值再生资源回收中转站,目前已经建设并运营中转站15处,正在建设6处,力争年底前完成全部29处建设任务,实现海淀区街镇大件垃圾回收中转站全覆盖。截至目前回收大件垃圾88643件,各类可回收物464.5吨。

回收中转站对辖区内居民生活垃圾分类产生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及大件垃圾进行回收。中转站对接各社区物业、保洁及环卫清运队伍,通过海淀E回收小程序实现智能预约交投,在线对交投品种、数量、产生地等信息进行统计采集。回收站配备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回收设施,并安装远程视频监控及网络喊话系统实现体系集中统一管理,加强生产经营过程监督。

2018年开始在韩家川建设并运营全市首家大件垃圾处理中心分拣中心,购置自动化破碎设备,目前每小时可处理100-120件大件垃圾,年处理量24万件,约1.2万吨。

大件低值回收中转站运营以来,街镇因大件垃圾环境投诉大幅下降,社区清理环境脏乱点位丢弃的大件废弃物全部得到了无害化处理,解决了街镇消纳大件垃圾和低值废弃物的渠道,实现资源化、规范化、无害化处置。

责任编辑:陈健男(QE0022)作者:刘美君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