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北京开放大学:甲子不忘初心在 开放教育谱新篇

2020-10-22 06:20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甲子不忘初心在 开放教育谱新篇

这是一所由著名历史学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兼任首任校长的高等学校,这是一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高等学校,这也是一所没有围墙,服务终身学习的高等学校。她从创立之初就自带科技基因,紧跟信息技术发展,一路走来,时刻与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同频共振。如今她已走过60载时光,正值壮年,意气风发。这就是北京开放大学。

忆往昔“一人教万人学,坐在家里上大学”

任何教育、任何学校都是在特定的教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北京开放大学也是如此。

提到北京开放大学,北京人更多地习惯称呼她“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或者“北京电大”。其实,按照学校发展轨迹来讲,北京开放大学最早的名称应该是“北京电视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党和政府把建立新中国的教育体系列为一项重要任务。北京市委、市政府极其关心教育事业,针对各行各业普遍急需人才,普通高校难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的情况,市委提出了“以多种多样形式,发展业余高等教育”的方针。随着新中国电视事业的产生,市领导敏锐地发现了电视在普及教育、推广知识中的特殊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1960年1月,时任北京市委副书记、书记处书记邓拓和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梅益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在会上,梅益说,在国外看见人家用电视办学,我们也可以用广播和电视办一所业余高等学校,学校的名字可以叫“电视大学”。这个提议得到了邓拓的支持。不久,经北京市委、市政府同意,北京市委大学科学部批准,北京电视大学诞生了。

在那个年代,业余上电大是很时髦的事情。学员们都说这是“坐在家里上大学”,既学到了知识,又不耽误工作。招生采取免试入学,但是要有工作单位同意并保送的条件要求。课程主讲教师都来自名校,1960年3月8日,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徐美丽在北京电视台直播室开讲“高等化学”,北京电视大学正式开学。数千名北京电大学生和上万名观众通过电波和电视银屏见到了老师的面容,听到了老师的声音,真正体验到了电视大学的魅力。据统计,截至1966年,北京电视大学共招收学生5万多人,累计培养大学专科毕业生6千多人,单科结业3万6千多人次。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制定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1978年2月6日,邓小平批示创办广播电视大学。1979年1月,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因十年特殊时期停办的“北京电大”恢复办学,校名由北京电视大学改名为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成为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一部分。据一位已经60多岁的某国企老工人回忆,那会儿谁要是拥有一张北京广播电视大学的学生证可是很值得炫耀的事呢。复校后,学校秉承“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理念,在发展新型高等教育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前行。在那个年代,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为渴求知识而又难以跨进普通大学校门的人们打开了通向高等教育的另一条道路,北京电大培养出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他们有专业知识、有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能力,为满足首都人才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末,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远程开放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期。1999年北京广播电视大学首批参加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开展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试点项目的实施给北京广播电视大学综合办学实力带来了质的飞跃,也给远程开放教育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办好开放大学”。2012年,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成为首批试点单位,并正式更名为北京开放大学。在外人看来,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到北京开放大学只是名字的变更。事实上,这不是一次简单的翻牌,而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而进行的一次战略转型,它标志着远程开放教育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看实践“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真的不简单”

“广开成才路,播种教育花。电波传真知,视听现代化。大众皆可看,学问送到家。”这是电大唐荔老师创作的藏头诗,生动地展示了开放大学的特点,也蕴含了一代代电大人对开放教育的追求与情怀。这所大学不简单,她发挥远程教育和系统办学的优势,开展规模宏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紧贴需求的学历非学历教育,无论你是18岁还是80岁,这里都有属于你的课堂;这所大学校园无限宽广,遍布全市的办学网络“在北京的每一个地方等你”;这所大学汇聚名师名家,即使你没有进入名校也能听到名师授课,冰心、夏衍都曾为学校录课。建校60年来,学校形成了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的应用型专业体系,累计培养各类学历毕业生57万余人,开展各类培训逾700万人次,为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作出了独特贡献。她用自己的方式促进教育公平,助推学生人生出彩,过上美好生活。

任静就是这样一位学员。刚到北京时,她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北漂”,如今她已经成为律师界小有名气的律师。“从2006年开始,我陆续在北京开放大学密云分校学习并考取了学历证及职业证,在2014年以392分的成绩通过司法考试。从一个初中毕业的外来妹成为京城律师,我在北京开放大学不仅学到知识获得文凭,更重要的是养成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使我终身受益。”像任静这样通过北京开放大学学历教育实现人生目标的人还有很多。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已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被誉为“留得住、用得上、信得过”的应用型人才。

除了任静这样的年轻人,很多年岁较大但渴望学习的人也通过北京开放大学人人可学的终身教育理念圆了梦想。

“我终于找到了让自己再提高的方法,感谢北京开放大学给我这个宝贵的机会。”这是一位90岁高龄的老人在拿到北京开放大学邮寄给她的学习材料时说的话。老人叫鹿菊忠,2010年时,已经90岁高龄的她委托孙女将自己求学的邮件发送到北京开放大学的邮箱。“读完邮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被老人的学习梦想感动了。”北京开放大学商梅雅老师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旧难掩激动的心情。在与校领导及教学团队沟通后,她很快为老人设计安排了小学教育专业的学习计划。

2014年2月,北京开放大学为94岁高龄学生鹿菊忠举办毕业典礼并颁发了荣誉毕业证书。鹿菊忠老人在致谢辞中表示,三年多来,学校始终坚持每学期送教上门,为自己提供了量身定制的学习计划、优质的学习资源和周到的学习支持服务。北京开放大学这种育人方式开阔了个人视野,也为自己的老年生活注入新的活力。

近年来,学校在稳步推进学历教育的同时,围绕北京“四个中心”建设以及“衣食住行、生老病养”等现代城市市民生活服务需要开展非学历教育。据统计,仅2013年以来,学校累计开展163项,共459万人次的非学历培训。2019年,北京老年开放大学成立,学校陆续启动了中老年数独培训项目、“九九乐学”、乐学苑等老年教育品牌项目,开办中老年电子琴培训班,举办摄影技巧、智能手机应用、葡萄酒品鉴、中医健康进社区等公益讲座,满足新时代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精神文化和教育需求。

学校汇聚优质教育资源,为市民搭建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京学网”、首都女性终身学习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约5000多集、10万余分钟的优质音视频网络公开课程,助力提升首都市民文化文明素养和生活品质。2019年,在北京市教委指导下,北京开放大学发起成立的北京市社区学习服务联盟,致力于推动社区教育资源共享、项目合作、智慧学习平台及资源建设。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北京市社区教育联盟面向各成员单位征集学习服务资源和信息,搭建社区居民防疫知识学习课程和信息索引平台,累计服务220万人次。学校坚持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整合社区教育品牌,凝练首都社区教育特色。密云区社区教育中心以1959年20万建设大军修建密云水库的历史事实为背景,创作了话剧《奋斗的幸福》。号召全区人民弘扬十姐妹精神,“行程万里,不忘来路;饮水思源,不忘初心”。石景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依托社区学院建立,以石景山本土的文化资源惠及石景山人,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石景山社区学院组织和指导全区九个街道的4439名社区教育志愿者,活跃在150个社区市民学校,积极打造了“智慧社区加油站”“市民学习圈”“中医药素养教育”等终身学习品牌。

技术范“自带科技基因,紧跟信息技术发展”

20世纪60年代创校之初,北京开放大学就自带科技基因。一路走来,学校注重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媒体手段开展教学,从广播电视、录音录像到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多媒体、交互式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每一次改革转型都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带着一股浓浓的“技术范儿”。

近年来,学校稳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依托学习平台的“有支持的自主学习”新型在线教学模式和网络学习环境。以技术为支撑,学校全面推行覆盖学历与非学历教育,贯穿招生入学、选课学习、考试考核、毕业结业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以课程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将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对接,通过自建、引进等多种方式,建设“好吃有营养”的课程体系。建立全民终身学习课程超市,建设涵盖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语言学习、养生保健、居家生活、老有所学、女性发展、新农村建设等主题的优质音视频学习资源,助力首都市民文化素养和生活品质提升。

学校培养了一支具有开放教育理念和丰富在线教学经验的教师队伍。2020年上半年,李哲教授经历了“停课不停学”的教学考验。她感慨,自己从混合式教学过渡到全在线学习,真正享受到了多年来学校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建设上投入的成果。“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在课上课下可以随时配合使用,特别是前几年课程教学团队全力开发建设的国家级网络精品课程,既是一个开放共享的资源平台,又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学习社区。”

史红改老师是北京开放大学转型的一位亲历者。2016年,她首次接触家政服务专业,带头成立家政教研团队,与全国妇联人才培训中心和家政企业合作,通过空中课堂将北京开放大学的优质师资推向全国,目前培训人次已近万人。“作为教师,能够在时代发展中适应学校转型,为有需要的人提供渴望的教育,是我莫大的幸福。”史红改如此感慨。

学校承担了北京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任务,北京市学分银行将依托信息技术,探索应用区块链技术,通过信息平台为市民建立终身学习档案,实现人人学习有记载、学习成果有认证、符合条件可转换。积极探索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证与转换制度,特别是非学历教育、先前学习成果的认证和存储。逐步实现学校非学历和学历教育之间,以及学校和普通高校、职业院校以及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之间的学分互认,持续推进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的一体化建设,畅通市民终身学习“立交桥”,为市民终身学习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

谋发展“立足当下、展望未来,讲好北开故事”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这既是对教育的新要求,也是新时代赋予开放大学的新使命。

面对开放大学建设发展任务,学校党委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以党建引领学校事业发展,将党建工作的“软实力”内化为学校转型发展的“硬支撑”,为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和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新型高等学校提供坚强保证。党委以制度建设为基础推进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夯实基层党建基础,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为切实推动基层党支部建设,学校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实施“帮理工作思路、帮解矛盾困难、帮抓全面建设,带出优良作风”的“三帮一带”举措,进行精准帮带。

学校党委紧紧围绕学校转型发展目标,从2017年起每年出台文件,从加强作风建设、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容错纠错、攻坚克难等方面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难事、做成标志性成果的大事和办好师生员工关心的实事,抓重点、破难点,全力推动学校战略转型,以首善标准推进新型大学建设。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学生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务,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结合开放教育和成人学习特点,通过举办思政课“全市一堂课”活动等方式,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力度;进一步促进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并举及融通,加快推动学分银行建设;依托现有办学体系,学校持续挖掘老年教育办学潜力,扩大老年教育办学规模,大力提高老年教育办学质量;推进教育扶贫,通过主动送教,为青海玉树州中小学教育及职业教育培养内部骨干;成功举办北京市社区教育成果展演,搭建社区教育工作交流平台。

学校围绕提升教学品质和提高学习者职业发展能力这一核心任务,进一步加强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教学实施为主线,多元化教学评价为手段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积极创新和优化以网络为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线上线下学生课堂教学的获得感与满意度,使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的服务对象。

“学有所教、有教无类”这一北京开放大学的办学理念出自《论语·卫灵公》,体现了“开放、灵活、优质、全纳、终身”的办学宗旨和价值追求,希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为一切求学者提供更为灵活便捷的接受优质教育平台。校训“好学力行、弘毅致远”,分别出自《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和《论语·泰伯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思是勤奋学习,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具有远大的理想。建校60年来,“开大”人正是秉承自信自强、开放创新的精神,始终坚守教育报国、教育为民的初心,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开放大学的道路上,不懈探索、砥砺前行。

面向未来,学校将深入贯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首都教育现代化2035》精神,以及教育部和北京市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要求,积极参与开放大学系统综合改革,推动教学模式、服务模式以及治理模式的创新,加快推进开放教育现代化,为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城市,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努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詹雨泉(QZ0018)作者:顾昕昕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