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只言片语说“相约北京”冰上项目测试活动

2021-04-08 05:23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只言片语说“测试”

“相约北京”冰上项目测试活动进入尾声。京报体育的十余名编辑记者参加了这次活动的测试与报道工作。走进5个测试活动场馆前,“巨大的吸引力和一探究竟的渴望”牵动着每个人的心。我们每天在不同的场馆采访,看到参与赛事活动的各类人员的工作状态,汲汲忙忙而井然有序;感受场馆各种黑科技给我们带来的视觉与体验的冲击,新奇别致且实用高效。“简约、安全、精彩”,双奥之城的传承,北京经验的创造,中国故事的讲述,让我们对10个月后成功举办一届冬奥盛会充满了信心。 编者

“不愧是奥运的冰!”

“感觉这里比别的馆温度高,冰面也很平!”

“感觉特别好,灯光好、音响好、冰面更好!”

“觉得运动员出不了好成绩,好像都对不起这么好的冰和这么大的场馆!”

首体奥运标准的冰面,让参加测试活动的运动员们赞不绝口。我听到的这些也是我的感受。 本报记者 李立

北京冬奥会赛时,五棵松体育中心绝对值得一去。因为冰球这个项目真的非常好看。这次在这里参加测试的队伍虽然以青年队为主,但速度、对抗、争议这些引人入胜的要素都不缺,馆又漂亮,设施也到位,提个醒儿,虽然“心热”但要多穿点,时间长了有点凉。 本报记者 李远飞

由于疫情的原因,我已经有一年的时间没有在室内体育场馆进行赛事采访了,在近二十年的记者生涯中是从没有过的。借着这一次“相约北京”冰上项目测试活动,我终于再一次走进了体育馆,亲临现场进行采访报道,亲切与兴奋并存的感觉是那么的强烈。测试活动对于记者而言也是一次很好的实战演练,了解项目规则、熟悉赛场布局、积累采访素材。与运动员一样,我们也需要调整状态,为冬奥会做好充足的准备。北京冬奥会越来越近了,我们一起加油。 本报记者 陈嘉堃

作为一名媒体工作者,从进入相关场馆的那一刻起,“安全感”就无处不在:可穿戴式智能体温计、线上新闻发布会、混合采访区云连线、无接触颁奖……“相约北京”水上项目测试活动的防疫工作可谓面面俱到,尤其是各种高科技、黑科技手段的运用,既专业又有创新性,更是令人大开眼界。本报记者 刘静涛

在“冰立方”采访“相约北京”冰上测试活动冰壶比赛,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场馆各项工作的井井有条——从人员与车辆的入场路线设计,到测温、扫码等防疫流程,再到场内运动员与媒体记者的各自流线安排,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用秩序节约了运动员、工作人员、观众和记者的时间成本,同时也最大程度上地减少了人员交叉,利于防疫工作。本报记者 赵晓松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改造后的首都体育馆,在新科技助力下,这里给人以新奇的感觉。“新”,是指耳目一新。走进场馆,明亮的通道、崭新的座椅让人眼前一亮,而场馆顶部一块面积达到1360平方米的天幕配备绕整个赛场的巨型环屏,这感觉怎么看也不像是一座拥有53年历史的场馆。“奇”,是指场馆配备的新科技。首都体育馆目前可实现“一馆两用”,两小时完成从举办花样滑冰到短道速滑的场地转换,这效率要给工作人员点个赞! 实习记者 卓然

4月1日至5日,五棵松体育中心承接了这次“相约北京”冰上项目测试的部分冰球比赛。我在这几天采访中最大的感受就是,场馆方面尽力想将每个细节做好,不漏掉任何一个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想到常说的一句话:细节往往决定成败。 实习记者 邓方佳

责任编辑:詹雨泉(QZ0018)作者:邓方佳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