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我第三次光荣当选为北京市党代表,参加第十三次党代会。从2012年到2022年,三次参加党代会,每次聆听市委报告都深受鼓舞,倍感振奋。这十年,北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全面推进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作为一名法官,我为能够参与和见证北京的飞速发展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也更坚定了自己通过司法裁判护航创新发展的初心和使命。
我于1994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得知识产权法专业第二学士学位。很幸运,一毕业就加入到中国第一个知识产权专业审判庭—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开始了28年的知识产权审判生涯。从参加工作起,庭里的法官们就时不时告诫新入职的年轻人“知识产权无小案”。刚开始,我只是单纯地以为前辈是在提醒我们要脚踏实地,认真审理好每一起案件。随着参与审理的案件越来越多,我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意义理解得愈加深刻。
1995年,北京法院审结国外某公司诉国内某出版社侵犯卡通形象著作权纠纷案,对外方公司的作品给予了保护。虽然这起案件在今天看来不过是一起普通的著作权案件,但在当时中外正在进行知识产权谈判的历史背景下,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外方媒体甚至称,此案的审结标志着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此案还在此后中外知识产权谈判中多次被作为例证,用以说明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决心和力度,为中国产品走出国门,外国先进技术和文化引入中国起到积极推进作用。也正是从这起案件中,我开始理解到“知识产权无小案”的深刻内涵,坚定了我通过公正裁判激励创新,彰显我国知识产权保护良好形象的初心。
在践行初心的路上,我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知识产权保护是新兴领域,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法官不仅需要具备定纷止争的能力,还需要前沿探微的勇气。在一中院工作期间,我陆续审理了全国首例确认不侵犯商标权案、“鸟巢”建筑作品著作权案、“香槟”地理标志案等重大典型案件,参与撰写、组织编著《从专利诉讼专利预警》知识产权著作20余部,在《人民司法》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稿件40余篇,发表专业文章近50万字,也在许多国际研讨会上发出了中国法官的声音。
2012年,我入选英国知识产权管理杂志评出的全球知识产权界5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成为中国第一位入选的中基层法院法官,使国际媒体对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观察聚焦到审判一线。
2014年11月,全国首家知识产权专门法院——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成立。
我与很多第一代知产法官们,又在这里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到了这个时代,不断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平等的司法待遇,已经让中国,特别是北京成为许多外国企业知识产权诉讼的“优选地”。而更重要的是,随着国内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越来越多,司法护航创新驱动发展的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凸显。通过审理大疆无人机专利权纠纷、小米商标权纠纷,我用一份份判决有力激励着中国企业的创新发展,也切身感受到我国民族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积少成多,从被动到主动。
2018年9月9日,北京互联网法院挂牌成立,我又站在职业生涯的新起点上。
四年来,我与同事们一起以裁判树规则促治理,审理了全球首例“人工智能著作权案”、“暗刷流量案”、“图解电影案”等一批具有先导示范意义的案件,推动网络空间依法治理。28年的审判经历让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知识产权法官不仅要平衡个案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要关注国家发展的大势、行业发展的大益、人民群众的大利。用“小案件”推动“大保护”,应是每一名新时代法官的不懈努力和追求。
在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表报告中,蔡奇书记充分贯彻党中央提出的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的部署要求,明确指出北京要打造数字贸易示范区,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先行先试。数字经济在我国、特别是在首都北京的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规范数字经济发展并在数字经济治理中主动作为,是北京互联网法院必须要答且必须要答好的时代考题。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我将继续以创业者的奋斗姿态,与北京互联网法院的同事们并肩砥砺前行,为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好地法治环境,书写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
作者:姜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