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10次视察北京、18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多次指示北京要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为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时间镌刻不朽,奋斗书写华章。新时代10年,首都科技战线工作者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争先,以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为使命,踔厉奋发,勇攀高峰,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北京力量”。从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到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从取得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马约拉纳任意子等一批世界级重大原创成果到全市R&D投入翻了一番多……,非凡十年,科技之光闪耀创新之城,一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画卷在京华大地徐徐展开。
这十年,是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的十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唯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才能赢得未来。十年来,北京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强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涌现出天机芯、量子直接通信样机、“长安链”等一批世界级重大原创成果。越是艰险越向前,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征程上,首都科技工作者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敢啃“硬骨头”,让越来越多的“全球首例、”“世界纪录”在北京这片科研沃土上诞生。
这十年,是科技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年。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超大城市,北京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提升经济发展的“含新量”、“含技量”、“含金量”,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1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为10.5立方米,比2012年下降34.7%,技术进步推动城市节能降耗绿色发展。全市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1.6万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4%;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1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年技术合同成交额7005.7亿元,比2012年翻了一番多……一串串数字,标注着北京经济发展的速度,折射出经济质量的高度,也是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鲜明注脚。
这十年,是科技创新造福首都人民的十年。科技让生活更美好。无论是在“碳中和”主题公园-未来智谷徜徉,还是漫步在大兴国际机场,无论是无人配送车助力疫情防控,还是车间里忙碌的工业机器人,在热闹的街巷,在忙碌的工厂,在广袤的田野,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更快捷、更安全、更舒适的时代已经来临。难以忘记,家门口的“科技冬奥会”给我们带来太多震撼和惊喜,连接两地三赛区的“5G”高铁快速驰骋,浪漫绚烂的开幕式在朋友圈刷屏,百年奥运史上的第一个“云上奥运”令人惊叹。更难以忘记,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各大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全力以赴,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争分夺秒研发疫苗,用科技筑起生命安全“防护线”,守护首都人民生命健康。
十年,于一座城市的发展,是华彩蝶变,如旭日东升,如大潮奔涌,如长风浩荡,向上向前的力量蕴藏在每一寸创新涌动的土地上,向着未来无限伸展;于个人而言,则是初心和坚持。十年磨一剑,青丝变白发,无数个日日夜夜,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埋头研究,工程师在车间打磨技艺,科学家在科研一线潜心攻关,他们将青春和汗水播撒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征程上,留下一串串不可磨灭的奋斗足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重任在肩,使命光荣。唯有树立“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把握大势、抢占先机,敢为人先、迎难而上,方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重托。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踏上新征程,向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出发!
作者:吴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