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放一半 观众“放风”15分钟

2018-08-28 15:16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电影放一半 观众“放风”15分钟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影是百姓娱乐的主要方式,休息日、节日里去看一场电影,那是十分高兴的事,谈恋爱的男女双方更是把影院当成感情交流的场所。可惜当时的产量很少,每当有新片上映时,影院售票处窗口总是排起长队,一个个满怀期待的观众,手中攥着钱,着急地等待从售票小窗口递进去,换来一张小小的长方形电影票。

由于电影产量不足,观众呼声不断,当时周恩来总理呼吁电影工作者“争取每周让观众看到一部新影片”。也就是说,当时的电影年产量还达不到50部。正当各制片厂加大马力拍摄新片时,一场浩劫开始了,从批判《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影片起,一大批好影片被打成毒草,贬入冷宫,各制片厂停止生产,银幕上只有“新闻简报”和“老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从1967年至1973年,六年时间没有一部国产新片上映。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电影业枯木逢春,电影工作者满怀信心地投入了影片生产,但是只靠当时的北影、长影、上影、八一、珠影、西影、峨眉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国有电影厂是无法大批量生产影片的,因此在那个时期,影院售票处窗口仍然挤满了望眼欲穿的人群。一位男观众排到了窗口,正把钱递进去的时候,票售完了,售票员将窗口上的木板放下来,正好压在递钱人的手上,二人发生了争执,窗口马上挂出了“客满”的小木牌。当时,有观众调侃说,找对象要找电影院的人,看电影就方便了。

其实找不找影院工作人员为恋爱对象并不是看更多更好影片的唯一途径,要想达到这一目的,靠的还是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很快,很多民营电影制片单位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也拍出了一大批好影片,电影产量从每年100部直线上升,直至近年的700部左右。30年左右的时间,从年产50部不到的窘状到一个暑期档能有40至50部新片上映,影迷从“吃不饱”到“看不过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电影票房达到500亿元,中国成为了电影大国。

影片产量上去了,票房飘红了,银幕数直线上升,影院建设也上了新台阶。改革开放前,京沪有少量环境较好的影院,但多数是比较简陋的。小影院中靠几个大“洋炉子”取暖,靠它近的观众满身冒汗,离得远的浑身哆嗦。炎炎夏日,北京的红楼电影院放映《游泳》、《踩水》等让人看着凉爽的科教片,但闷热的影院中只靠几只墙上挂着的小电扇实在无法降温,只好在放映到半个钟头时亮灯,打开门窗,让观众出去放风15分钟,再接着看影片。如今,新影院不断地拔地而起,放映硬件、环境、服务各方面都是今非昔比,五星级的观影环境绝对是享受,这是老观众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也是一直企盼的,如今,真真地实现了。

再说说我自己,我自小就爱看电影,工作后参加了业余影评活动,更是有机会多看一些影片,几十年来,写影评500多篇,获得全国及北京市观众影评征文奖15项,发表影评180多篇,还在艺术人生电视栏目中作为嘉宾与日本演员栗原小卷一道评说她的五部在华公映的电影,也被北京电影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几十年来,经历了排大队买票,影院门口眼巴巴地等退票的尴尬经历,也感受到了如今畅快地观赏影片的幸运。现在我退休了,但电影仍是我的爱,我目前被邀在央视电影频道做审片工作,每年要审看800多部影片,这在改革开放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改革开放让电影业突飞猛进地前行,观众随心所欲地挑选欣赏心仪的影片,心里比蜜甜呀!

本文作者,1952年生,高级政工师,现退休。为北京电影家协会会员、央视电影频道审片员。

责任编辑:杨承渊(QN0044)